深入分析传统相声与民间段子关系,解密传统相声的创作密码
民间笑话与相声艺术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传统相声作品都是从民间笑话中移植、改编而来。《小林广记》成书于清代,书中的很多笑话都成为相声的创作素材。相声大致是在民间笑话、古笑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民间笑话到表演艺术,移植、改编后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法,在编织故事、设置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通过矛盾冲突、言语动作、包袱的运用等,涉及很多艺术手法。下面就我的学习心得谈一谈,浅薄粗暴,仅供参考。
民间笑话为编织故事提供了基础或起点
笑话只有短短几个字,讲述一个事件的变化和过程,来龙去脉清晰,人物幽默,笑话有趣。民间笑话是典型的笑话,内容和人物都为人们所熟悉,能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类似事物的联想,发展空间广泛。单口喜剧以民间笑话为基础,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精心的结构,转化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比如《我的老婆是牛》原文:
一位官员过生日,办事员听说他的生肖是鼠,就收了金子铸了一只鼠作为寿礼。这位官员很高兴,说:“你们知道我奶奶今天过生日吗?”办事员说:“不知道,请问奶奶是属相吗?”这位官员说:“奶奶比我小一岁,属牛。”
大概意思就是县令过生日,县令属鼠,县令就送了他一只金鼠,下个月是他老婆过生日,属牛。买一只金牛要多少钱?能成活吗?
这部根据民间笑话《牛年大吉》改编的单口喜剧,从故事的由来和起点出发,结合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从事件中凸显现实意义、阐释道理。
故事采用答疑解惑的形式,首先问“清道夫三年,十万两银子”是怎么得来的?然后回答知府是怎么赚钱的,因为知府管辖的县市有贫有富。天津周边的宝坻、武清辖多少个村子?宁河为什么富?北京的顺天府有哪些县市?收入少的县市辖多少个村子?回答职务和县市贫富的关系。知府为了保住赚钱的职务,就给钱。知府属鼠,就做了一只金鼠。一平方寸有多少两黄金,两只眼睛的菱形有多大。
所描写的事件的变化和过程,都与具体生动的形象相联系,在相关条件的刺激下,生活经历所引起的情绪反应,都会增添发现。综合补充的内容,丰富了故事的内在因素,描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形态,揭示了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深刻本质。
故事情节单线展开,结构严谨。如果把结尾或结论放在开头,推理也可以倒着建立。刘子瑜先生曾在《相声的秘密》一书中写道:“相声也可以倒着写,抓住精彩之处,倒着构思情节,层层铺垫,渲染编织故事,从解决问题入手,针对所需条件一步步倒着推理,逐步逼近已知条件,直至解决问题。”
如果把《牛》的结构从后面倒推,用答疑解惑的方法,在范围内可以明确地证明事实依据。明年是我老婆的生日,她属牛,也就是说县令应该送她一头金牛,为什么明年送她一头金牛?因为知县属鼠,今年他生日,县令送了一只金鼠给他,为什么送这么贵重的礼物?他怕调职保职,为什么怕调职?因为有的县穷有的富,为什么要介绍穷县和富县?说明知县怎么赚钱,为什么要讲知县怎么赚钱?因为他的“当清正知县三年,十万两银子”是从哪里来的?
将结局或结论放在开头,从问题的答案往前推理,前后内容的衔接必不可少,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破坏整体结构。从笑话的根源和出发点出发,移植、改编后的故事主线突出,适合口述,以人情、地理知识、生活基础寻找鲜为人知的话题的答案。未知的人和事引起过度关注,让人想知道却无法推断,在人们的期待中推动剧情的流动和推进。
《小林广记》中笑料改编成了不少传统相声作品,如《被偷了》改编成了《小偷说话了》、《残疾女婿》改编成了《三个怪女婿》、《偷酒》改编成了《徒弟》、《同堂问答》改编成了《县令见省长》、《撒谎》改编成了《剥袄》、《刘官上任》改编成了《糊涂县令》、《我媳妇属牛》改编成了《牛年》、《遇见知音》改编成了《弹琴访友》、《问路》、《嘿面条》改编成了《愚公县令》。 《兄弟认匾》移植改编为《三个近视眼》,《偷肉偷油》、《小厨子》移植改编为《做厨房》,《试比试》移植改编为《狗噘嘴》,《营丘秀才》移植改编为《钟谱》,《不然我就叫他“亲爱的爷爷”》移植改编为《读祭文》,《知母贝母》移植改编为《冒牌专家》,《赊卖肉》移植改编为《吝啬鬼》,《不识货》移植改编为《谈时事》,《智解“老头子”》移植改编为《纪晓岚》,《赔偿》移植改编为《山中奇兽》,《赞马》移植改编为《咏马诗》 《马》、《巧媳妇做衣裳》移植改编为《做大衣》,《半路》、《换鱼字》移植改编为《三吃鱼》,《教棋》移植改编为《下棋》,《庸医》移植改编为《第一针》,《刘大请客》移植改编为《治病得罪人》。
“五官争功”、“百张吹牛图”的灵感来源于《小林广记》中的“眉眼口鼻争地位”和“吹牛”。
将《一一》《兄弟种田》《看烟囱》中的笑料,在丰富内容、改造情节、提炼主题后,移植、改编成传统相声《一日三险》《胆小鬼跟班》《白吃白喝》。 《会见屈原》改编为《君臣斗智斗勇》《母与孟德》改编为《瓜镖》《萝卜对子》改编为《春联》《算命先生的儿子》改编为《大观相》《布告与芝麻饼》改编为《假礼》《误听方言》改编为《南北恐惧》《我、你和他》改编为《狼狈上学去》《再做一饼》改编为《猜灯谜》《糊饼》《墙窑》改编为《婚姻与迷信》《做瓦的乐趣》《子虞的驴》改编为《评三国》《三驴》《取名》改编为《四把《猜灯谜》中的“药材”改编为《猜元宵》中的“和尚辩论”、把《吃元宵》中圣佛辩论的情节改编为《和尚辩论》、把《好人》改编为《说好话讨好》、把《买鞋》改编为《赵乾孙李》、把《读书的孩子》改编为《读书的孩子》等等。
改编相声突出故事性,根据笑话情节背景和走向进行虚构,以主题和故事发展为依据,联系社会现象,有事件、有人物、有冲突、有语言、有悬念,内容连贯,叙事通俗,引人入胜。
民间笑话情节简单,内容丰富,人物突出,在类似相关条件的刺激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重新编织故事、组织相关事件进行叙述提供了根本或切入点。从民间笑话改编的作品中,我感觉创作优秀相声作品的核心是塑造人物。作品的主题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而人物动作所体现的人物性格首先要有充分的事件性。
单口相声对故事情节的依赖性很强,相声表演亦是如此。相声表演者创造艺术上新颖完整的人物形象,依靠具体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因果关系,选择一个人、一件事作为表演角度,以典型事例为基础或切入点加以展开。把与内容有关的日常积累的生活材料,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提炼、加工、转化,编织成一个故事,以讲述对象为对象,切入情节,分解成动作,组织成冲突,表现人物性格。只有经过这样的创作过程,才能确立基本观点,表达思想感情,塑造典型人物,设计笑料结构,表现性格与主题,使作品成为可以被欣赏的艺术作品。
民间笑话为人物性格发展提供了空间
民间笑话中的人物和事件,只要在典型场景中具体表现,就总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物,为塑造人物形象、重构故事情节提供丰富的素材。
《小林广记》之“望着烟囱”原文:
财主正要吃饭喝酒,闲人都来了,就问:“饭做好了,你们都来,一刻也不迟,这是为什么呢?”闲人说:“我们看烟囱里冒烟就知道饭做好了,烟灭了就是熟了,怎么会错呢?”财主说:“我明天买个炉子做饭,我看你们找什么?”“你们要是上炉子做饭,我们就不来了。”
相声《白吃白喝》出自《看烟囱》一剧,讲的是一个白吃白喝的人,别人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吃,别人躲着他,他就到别人家里去找人……
A:他知道这些人住在哪里。
B:我知道。
A:好的,但是他到你门口就不会进来了。
B: 一千?
A:他首先查看了烟囱。
B:看看烟囱?
A:烟囱在冒烟,所以他没有进去。
乙: 发生什么事了?
A:他们在里面做饭!他等了一会儿,直到烟囱里不再冒白烟,才进去了。
B: 一千?
A:饭已经好了!
B:嘿,他真是知识渊博啊!
原笑话仅有看烟囱冒烟、白吃白喝的情节,前人受相关内容的启发,将其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与类似事物的性质或形式作出联想。生活中以不正当方式占别人便宜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同类人物的生活素材中,经过选择、提炼、创造,逐渐融入一个人的表演,补充直接描写的对象。这种人为谋取不义之财,随时为占便宜创造条件,明占便宜、暗占便宜、虚掩不露。
比如“挤上车”,人家站在车门口,等着售票员,他能买吗?“饭后结账漱口”,人家把钱给他,他把漱口水吐了出来。“洗完澡穿好衣服”,别人先穿好衣服出去,他出去的时候人家已经付了钱。他说要请大家吃饭,在饭店点了高档菜和各种名酒,装作喝醉的样子,还声称柜台上有2000元,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些人气得饭都没吃,结账走人,雇了一辆三轮车送他回家。三轮车拐弯的时候,他说:“你们要带我去哪里?”“你们要去哪里?”“我要去云南。”“我拿不了。”“拿不了就别拿了,他给你们多少钱?”“一块钱。” “好,2毛钱是你的,另外8毛钱是我的,他吃了一顿饭也没付钱,还把8毛钱拿走了。
创作者运用丰富的社会常识和生活经验,将相似的反面对象整合在一起,混合同一类型的行为,添加细节描写,将熟悉的话题向更深层次发展,塑造出互补统一的形象,并通过演员有形、可见的表演,塑造出“吃白食的人”这一人物形象。
民间笑话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思想空间,在表现手法上运用自如,进时表现人物的庸俗风采,出时对其进行评论,表现出对此类行为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张首申先生演绎了《三个近视眼》,原作只是对近视眼与有形物体之间误解的调侃,张首申先生说不要在近视眼里找包袱,没有主题,感情态度不严肃。改编后,三个大叔都是近视眼,还加上了看关帝庙匾额上字的情节,在匾额挂上之前,炫耀自己看得清清楚楚,不肯承认别人比自己优秀,把不愿意接受当成自己的性格。人不应该掩饰自己的缺点这一中心思想,体现了改编者对生活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
改编之后,演出重在人物塑造。张守身先生说:“这三兄弟应该各有各的说话方式,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谁是大哥、谁是二哥。但我们相声演员最讨厌用故弄玄虚的腔调,有时能通过不同的语言来区分人物。比如三个人去佛寺敲门,我就通过对和尚的不同称呼来区分。大叔是‘和尚,和尚!’二叔是‘一家之主,一家之主!’三叔是‘方丈,方丈!’不同的称呼赋予了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通过语言体现人物身份和文化素养,表达性格特征。不同的名字塑造了人物性格,让角色活灵活现。《一一》塑造了性急、性子迟钝的性格特征,但如果没有社会环境所体现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没有主题的衔接,人物性格就不可能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移植改编版的《一日三险》将笑料来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确定了思想性质和情感态度,增加了喜欢占别人便宜的人和新任县令,并通过重构的典型情节,将几个人物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为呈现出有形而立体的形象,揭示了县令贪婪的思想内容及其自身造成的后果。
《兄弟种田》被移植改编成《胆小鬼跟班》,重新塑造的人物没有伤害兄弟情谊,而是把兄弟情谊改成了“曾九”和“沙三儿”之间的剥削剥削关系,展现了曾九剥削、篡夺他人成果的丑恶嘴脸。按照剧情发展的脉络和走向,“沙三儿”看似言行木讷,给人以木讷的负面印象,但做事却很精明,明知故犯地装糊涂。由此衍生的事件和情节,让曾九丑陋的面貌和行为被调侃成了一件搞笑的事情。
民间笑话的高度典型性为人物重塑带来了发展空间。侯宝林先生说:“艺术的真实建立在生活的真实之上,表演时,要注意真实地刻画人物。”从一件事件所带来的乐趣中,抓住内容的主导因素,把已知的对象与其他类似的、更深层次的对象融合成一个更加清晰、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艺术夸张是在人物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去掉糟粕,保留精华,重新整理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活生生的。谈笑间,言语、举止、表情,让人感觉能说会做,活生生地发生在我们面前。重新塑造的人物形象,要把握人物内心联系的统一,创作或表演,不能是一些舍不得扔掉的包袱,以致言行与人物脱节,人物形象被扭曲。 人物的塑造不能是杂乱无章的人物,而应是一个整体的统一。
言语和行为直觉的性格特征
我们可以从文字或听觉所给予我们的感知到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因为语言具有行动目的,是人物性格的内在和外在的表现。
如《小林广记》“望烟囱”原文为:财主正要吃饭喝酒,闲人都聚集起来。于是问:“每次饭菜做好了,你们都来,一刻也不迟到,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的“每次”和“一刻”体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词语带有一定的情绪,表现出不满的表情和神态。闲人说:“我远远看见烟囱冒烟,就知道饭菜正在煮,烟一灭,就煮好了,我怎么会错呢?”“望”字就是远远地盯着,词语表现的是闲人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行为,呈现出一个品行不端的人的形象。财主说:“我明天就买个炉子做饭,看你们在看什么?”“望”字表现出一种愤怒和极度鄙视的表情。 “你做饭上灶,我们就不来了。”一个“也”字,说明他不是狡猾,而是无赖。
口头形式的书面语言可以让人们想象出具体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因为人物的行为和动作,以及他们所说的话都有情绪反应、面部表情和性格特征。
再如《小林广记》中的笑话:“热衣”(文:点燃、烧伤),讲的是“一个最急躁,一个最慢躁,冬天围着火炉喝酒”,说明了人物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急躁男子的衣服掉进火炉里,被火烧着了”,突然的火激活了呈现的状态。“慢躁男子见状,平静地说:有件事我早就看出来了,我想说,又怕你急躁,不说又怕对你不利。那么说对不对?”这里的“想说”“不说”,“说人”或“不说”,不说是什么,只问能不能说。慢躁男子不拘泥于言行,表现出其性格特征。 你可以感受到他缓慢而摇摆的表情,与他衣服的燃烧不一致,带来了一种喜剧效果。
民间笑话把生活体验带入艺术创作。刘宝瑞先生演绎的《一日三险》把围炉饮酒的情景,改成了在剧院看戏,房子着火了。气氛显得更加紧张紧迫,而脾气暴躁的人说话慢条斯理、语调悠长,使矛盾更加激烈。脾气暴躁的人的表现,是在骂人、打人、占别人便宜的行为上。三个人物的话语中的形象,直接感知到人物的性格特征。表情、场景、物体、画面,都能在想象中活灵活现。
相声的“表象”是指形象,要用具体有形的形象去反映生活,在言行中流露出性格特征。老舍先生说:“只有通过描述行动,才能凸显人物性格。”马三立、赵佩茹表演的相声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他们在夸赞与调侃之间的言行中,表现了人物性格。比如在《春联》中,马三立称自己是作家……
A:我去给别人写稿,推门的时候,他们看了一眼,说:“哦,你来了?进来吧,请坐!”他们看到了吗?别人没位置了,就让我坐。
在叙事中,用对话赋予表演动作,将有形有物的活动表现出来,使画面在表演中活灵活现。言行之间炫耀自我,“别人没座位,让我坐”,刻意强调对他人的尊重,表情透露出人物身上的小家子气。只有思想和个性主导的言行,才能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A:哼,“倒茶……加一碗热茶。”
B:噢,很热吗?
给我一碗热茶!”这话的意思是茶凉了,代表已经喝过了。一个“换”字,简单自然地再现了生活,赋予了它形象感,展现了人物卑微的地位,说得真实、搞笑、率真。虽然配角在对白中没有直接流露出来,但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心理反应,话语中的“还”字体现了他的思考过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更加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A:“走到尽头,走到尽头!”
“端面取”就是就近买碗面,经济实惠,属于社会下层的一种消费方式,根本不能算是待客。“端面取”的接待方式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对话生动地说明了问题。搞笑的是“名家”的吹嘘和实际待遇之间的矛盾。
B:哎,听这吃喝——带面条?华世奎受邀写信的时候,没人带面条,全是酒席,不过来给他吃也好,一碗独角兽炖菜就饱了。
配角把知识和评价的语言化作形象化的表现,宴会和单钩呈现了风景,用简单明了的事实表达了高贵与卑微,揭露了A自吹自擂的丑陋,在台词流露的表情中,对A所表现出来的傲慢表现出鄙视和嘲讽。
A:我们不在乎那碗面,我们在乎的是那人的心。“大碗,拿,拿面!”
B:嘿!
答:“剥掉它们的皮,剥掉藤蔓,剥掉大蒜的皮......
B:嘴里有大蒜味有什么用呢?
A在对话中始终不离开行动的目的,展现出他令人尊敬的人格和行动,揭露其丑恶行径,炫耀其美。B对A的理解和评价,如“要不要加碗热汤?”“单勾酱汁”“满嘴蒜味”等,都交代得惟妙惟肖,赋予活动以风度,揭示人物的滑稽之处。心中有戏,语言有行动的目的,有表演动作的冲动,故事、场景、人物性格都活灵活现。
老舍先生曾说过:“人物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指标。”相声是一门以对话为基础的艺术,演员离不开与观众的对话和交流,在处理台词时,要在对话中表达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人物对话的碰撞产生情绪变化,相互交谈的说服力、冲击力,影响对方思想感情,产生心理动机,引起动作反应,使双方的话语富有生命力。个性需要表现,我们的创作或表演要加强对话的表现力,在对话中发展动作线索。
常宝坤先生说:“相声为什么叫活灵活现呢?就是两个人把故事情节、情景、人物等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说的“活灵活现”不是指表演时舞动,而是要求语言表达的必须是动作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表情,要通过语言的口语化、个性化、动作化的表达来形象地表达出来。
相声的台词非常个人化,表现手法多以第一人称出现,将作品内容设计为本人所经历的事情,或发生在家人、邻居、同事、朋友身上的事情,表达个人的生活经历,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语言富有个性。
刘宝瑞先生表演的单口相声《徒弟》改编自《小林广记》中的《偷酒》。原作是师傅喜欢喝酒,想找一个不懂酒的书童。刘先生改编后,把自己设计进故事里,成为作品的主人公。一开始他说:“我想学相声,师傅不收我,后来因为一件事,师傅看我相声材料够多,非要收我为徒。”表演的人和事,都加工成“我”所经历的,根据个人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以内心活动为主导,语言的运用和体验找到自我感受。台词有灵感,说的话有行动目的,生动地表达了心理活动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和表情。人物动作语言,让表演“活”了起来。
相声语言从塑造人物性格出发,要把思想感情表现在动作中,表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民间笑话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是直观的性格特征,生活中个性化、口语化的语言是活的语言。
表达冲突的有趣方式
民间笑话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如改编自《热衣》的《日三险》展现了性急、慢热、喜欢占别人便宜的人,揭示了人物性格特征和县令贪婪导致矛盾冲突,而罪责自负。改编自《被盗》的《贼言》展现了人物与环境的不和谐冲突。改编自《三个近视眼》的《问路》《聊脸》《兄弟认匾》通过近视眼与有形物体识别的冲突构成情节基础。改编自《我的老婆是牛》的《牛》既有有形可见材料的冲突,也有无形的意识在认知上的冲突。 “县治安官会遇到州长”,从“大厅的问题和答案”中适应了语义和交流的差异,并同时存在,并且矛盾,这导致了“怯ward的兄弟”的范围,从而使“兄弟”和“葡萄酒”杂乱无章。角色的性能在冲突中揭示了他们的个性。
“混乱的县级法官”是从“小林”中改编自我国家的最早的笑话,将角色A和B之间的关系改变为僧侣和 之间的争执,并在捐赠班级中造成了判断力,并在捐赠中造成了判决。 s生动地展示了角色之间的联系,纠缠和冲突,这是一个有趣的笑话和串扰的创造和表现。
Zhang先生说:“笑声来自矛盾,是出于互动的行为。当他们嘲笑对方的兄弟姐妹的创造和表现时,我们不能表现出凶猛的,严肃的,繁重的冲突。
串扰表达了相互依存关系和相互排斥的情况,它与违反事物定律的消极方面相互冲突,在相关事件的变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事物的变化,对事物的态度,对事物的态度和事迹通常是否定的在丑陋的行为或情况下,不合理的,不合理的,不当的和违反规范的不适当的事物在与美的冲突中更加清楚地暴露在丑陋的冲突中,而不是掩盖了丑陋的动作,而不是掩盖了被掩盖的动作。
美和丑陋之间的对比和冲突是串扰中最常用的表演技巧。反对冲突和丑陋的感觉是令人作呕而不是有趣的。
当观点之间存在分歧时,对这位有趣的人和直率的人的理解和对抗的状态是矛盾的和反对的。
张尚申先生曾经说过,在支持和有趣之间处理关系:“一个假装愚蠢的人,另一个假装是聪明的,两个人相互对抗,当他们互相交谈时,你会笑着,这意味着有趣的人和支持的人形成对立的关系,而演员的态度则是嘲笑的,而这是众多的审判,而这两者都在争论,而这是一个嘲笑,并且有争议,并且有争议,而这是一个嘲笑,并且嘲笑了这一言论,并且是嘲笑的,而这是一个反对的态度,并且是嘲笑的,并且是嘲笑的,并且是嘲笑的,并且是嘲笑的,并且是嘲笑的,并且却在争论中嘲笑,并且嘲笑了这一言论,并且却在嘲笑了这一点,并且嘲笑了这一反对性的关系,并且嘲笑了这一反对性的关系,并且却在笑声又表达了反对的态度。
例如,Su 先生和Zhu 先生进行的“赞美和有趣”的剧本首先介绍了串扰的表演形式,提出了一个话题,在整个剧中构成了赞美和有趣的矛盾和矛盾和冲突之间的反对。
答:quyi的特征是每个片段都有一个内容,并且我们的表现相对简单,我们不需要任何道具。
B:我呢?
答:你只是聋人的耳朵。
B:你怎么说?
答:匹配。
B:那是什么样的谈话?
双方对他们的观点和观点更为重要,即在辩论中赞美或戏弄,他们不使用苛刻的语言互相谴责或互相攻击。在令人尴尬的情况下,这很有趣。
更激烈的表演和娱乐性的冲突,演员的情感反应越来越强,喜剧氛围更强,“春节对联”和“三个角色经典”。 AGS的思想冲突表明了人格冲突。
结论
The of folk jokes is one of the ways of , which and to the and of ; learn to these , turn jokes in life into works, learn and draw on the and forms by their in , , , , and the use of gags, so that the art of will have great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