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投资者四大致命操作习惯
1、股东数量及股价变动情况
2015年股市崩盘期间,流传着这么一个笑话:
政府:3000分。
经纪佣金:3500点。
基金:4000积分。
散户按耐不住了:5000点!
该机构放下锤子:“Duang!这是你的!”
散户投资者感觉被骗了,要求重新买入。
该机构同意了,这次让散户投资者先竞标。
散户:3000点。
代理商:Duang!是你的了!
这些笑话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它们往往触及到人内心最深处的悲剧。散户亏损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导致他们容易亏损。从股东人数与股价的对应关系中,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规律。
以前在庄家时代,股东人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数据点,表明庄家是否还在。现在庄家模式逐渐没落,我经常用这个数据来观察机构股中机构和散户的博弈,因为投资者绝大多数都是散户,同时机构的账户资金通常比较大,所以判断方法很简单,只有两种方式:
股东账户数增加的过程,是机构减持、散户增持的过程;
股东账户数减少的过程,就是机构增持、散户减持的过程。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分析的标的均为机构股,即基金、险资、外资均有一定持股比例的公司,通常为业绩优异的公司。该类标的的参与者可以明确划分为机构股和散户股,而“机构股”对应的游资股和散户股则无法区分,不在本文的分析范围内。
股东账户数与股价的变动可以概括为两个经典关系和两个异常关系。
2. 两种经典关系
经典关系1:股东数量增加(机构卖出,散户买入)时,股价下跌
例如,去年9月至12月,浙江美大股价从8月底的24元跌至12月底的15元,同期股东人数从2.7万人增加到4.7万人,增幅高达74%,这是一个明显的机构向散户抛售筹码的过程。
为什么会出现机构卖出、散户买入时,股价容易下跌的情况呢?因为机构一旦发出卖单,交易员为了顺利完成卖单,往往会主动出手抛售股票,而且为了防止交易拥堵,他们会选择在开盘后一小时内完成大部分卖单。
散户投资者的交易习惯更加多样化,在股价下跌时买入,往往习惯在低价位下单,交易心态是“便宜就买,买不到就算了”。因此,当“机构抛售、散户买入”的格局持续一段时间后,股价很可能会呈现持续缓慢的下跌趋势。
散户充当“套路股”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亿纬锂能,2月10日至19日,持股数量增长16%,期间仅有18、19两个交易日。从K线图和分时图可以明显看到,机构不计成本疯狂抛售,散户则开足马力抢占股份。
经典关系二:股东数量减少(机构抛售、散户抛售),股价上涨
比如分众传媒,股东人数从去年3月底的20万下降到9月底的14万,但这两个季度股价却上涨了一倍,这是分众传媒的历史底部,也是最安全的区域。
散户在抄底之后很容易把筹码卖给机构,也就是所谓的“平仓单”,我在之前的文章《6000字深度解析投资格力10年八大难点》中分析过这种交易心态:
散户对公司了解不够深入,对负面消息没有心理准备,在长期被套牢期间,面对各类负面消息的发酵,由坚定的长线持股人变成怀疑论者,最后变成“再也不相信价值投资,只要回到成本价就卖”。这种心态导致机构买入时,散户喜欢在上涨时提前买单,导致散户一路卖出,股价一路上涨。
当然,如果没有散户平仓,机构可能会小量买入,导致股价短期内暴涨,从而买入不够。以往庄家在出手前,会计算历史套单的价格区间,判断底部是否收集到足够多的廉价筹码。
很多炒股技巧都说,股东人数减少代表看好,股东人数增加代表看淡,其实这种做法毫无道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2月10日,美年健康股东人数下降了35%,股价却因为多家知名公募基金入股而飙升。
但随后股价见顶一路下跌,截至3月底,股东人数并未明显增加(易方达中小盘一季报也显示仍有)。虽然4月份股东人数未公布,但从4月6日、7日美年两次涨停时基金净值表现来看,想要逃跑已经来不及了。
现在不是市场操纵的时代,股价的涨跌不取决于有没有机构,而是取决于基本面的边际变化。
同样,“机构抛售、散户买入”也不一定就是利空,股价甚至可能在此期间上涨,这就是下面两个不正常的关系。
3. 两种不寻常的关系
异常关系1:股东数量增加(机构卖出,散户买入),股价上涨
散户炒高股价的例子有很多,这些通常都是市场形象非常好、知名度很高的公司,恰好业绩爆发式增长或者遇到某个题材。
比如比亚迪股东数量从今年6月底最低点10万户,增加到2月底的45万户,机构不断抛售,但股价却从70多元飙升至270多元。
不过这种情况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像比亚迪这种“异常”了一年的公司,可能有热钱介入,先从散户手里买芯片,迅速推高股价,再卖给散户,如此反复。由于热钱短期内进出快,股东人数一个季度才公布一次,所以不一定看得见。
但这种高度零售化的芯片结构,一旦市场出现反转,跌幅将十分惊人,比亚迪在今年2月达到顶峰后,一个月内跌幅高达43%。
散户推高股价的现象在适当的条件下是可以大规模出现的。
去年疫情爆发时,多数蓝筹股在春节后短暂暴跌后的第一波单边上涨中,持股人数有所增加。这是因为疫情的突然爆发导致机构在节前仓位过重,开启紧急减持模式,但遭遇春节期间在家无处花钱的散户疯狂买入,开启全天炒股模式,挤走机构,推高大盘一路上涨。如果不是海外疫情失控的大负面消息,估计会掀起一波“疯牛”。
2015年5月、去年7月初、今年春节前,不少公司也进入了散户推高股价的“牛市模式”。
异常关系2:股东数量减少(机构买入,散户卖出),股价下跌
这种形态在庄家时代很常见,是资金压制和吸筹的一种形式。但现在监管部门严查股价操纵,机构买入,多数情况下会推高股价。所以这种异常情况只会在特殊时期出现在机构股上。
例如去年一季度,山西汾酒股东数减少24%,股价下跌3%;爱尔眼科医院股东数减少17%,股价下跌0.46%,表明期间存在大量散户一致抛售。
原因可能是当时市场非常恐慌,散户不愿意卖已经下跌的股票,也不愿意卖出从疫情中受益的股票,只能卖出看似受疫情影响较大但跌幅不大的公司,汾酒、爱尔等就是如此,恰好为敢于逆势建仓的机构提供了筹码。
一般来说,机构投资者总是在高价位买入股票,这种比较少见的情况往往导致日后出现“送钱”模式。山西汾酒从3月底的90元涨到今年2月的460多元高位,爱尔眼科从30元涨到90元。(这里要再次强调,本文总结的规则都是机构股,不能套用到其他股票)
说完了四种关系,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散户经典的买卖模式了。
4. 散户投资者的经典买卖模式
大部分公司每季度公布一次股东人数,只有少数公司每10到20天公布一次股东账户数的变化情况,让我们可以更加细致的看到股东人数的变化情况。
下图是立讯精密从去年2月至今(2021年4月23日)股东人数(下)与股价(上)的变化情况,期间股东人数一波三波增加,而股价则经历了典型的“上涨-盘整-下跌”的筑顶走势。
从基本面来看,立讯精密股价的涨跌,一方面与TWS耳机销量预期的变化有关(而非销量本身,更不是业绩),另一方面也与消费电子整体估值的下降有关。
但如果从筹码分散度与集中度的角度去看待,就会看到更多机构与散户博弈的细节:
虽然股东数量总体上是一波一波地增加,但其中有几次“向机构集中”的次要趋势,我在图中用蓝色框标记出来,而黄色框标记了几次“向散户分散”的主要过程。其余都是没有明显趋势的阶段。
由此我总结出了散户的三种经典买入模式和一种经典的卖出模式。
去年第一次“散户分散趋势”出现在春节到3月底,在外部重大利空因素影响下,散户趁股价下跌时买入较多,这就是散户的第一个经典买入模式——“抄底模式”。
这似乎与散户追涨杀跌的传奇印象不同,事实上,在市场形象良好的大白马中,“抄底”才是主流,立讯精密2019年业绩连续超预期,全年涨幅大、跌幅小,抄底获利100%的结果,固化了散户低价买入的行为模式。
接下来,去年首次“机构集中走势”出现在4月和6月初,随着机构增持立讯股份,股价缓慢上涨,散户开始抛售抄底筹码。
散户习惯在底部上涨开始的时候卖出,按照波浪理论,散户的经典卖出区域就是一波上涨接近之前的套牢区域的时候。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很多散户喜欢给自己设定一个盈利目标,如果盈利超过10%,就把筹码握不住了。
这是散户投资者的典型抛售模式——卖出以平仓,卖出以达到盈利目标。因此,机构投资者更容易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入足够的仓位。
接下来是第二次“散户分散趋势”,发生在去年6月中旬到8月初,持股数量增长了139%,这其中包括散户的第二个经典买入模式“追高模式”和第三个“回撤模式”。
7月中旬之前的“追高模式”,是在前期高点附近震荡后突破新高一路买入,按照波浪理论,散户经典的买入区域是主升势的后期(6月中下旬)或者整个市场的牛市阶段(7月初)。
“追高模式”的散户投资者与“抄底模式”的散户投资者有所不同,后者是标准的价值投资者,低买高卖,但对公司的价值没有充分的理解,或者盈利模式是波浪式交易;而前者则是标准的跟风买入,多数是跟风者。
7月中旬以后的第三种“回撤模式”是在大跌初期“低点”买入。这类散户是标准的图表操作,策略是精选几十只大牛股,在回调目标买入。这种操作看似稳妥,其实大跌初期几乎必定会半山腰被套。
散户的经典买卖模式并没有错,但前提是要清楚了解公司的买入逻辑,以及相应的投资体系,否则很容易赚小钱亏大钱。
其实,并不是所有机构买入都能赚钱。立讯精密去年第二波“机构集中走势”原来都是在顶部买入——包括我在内。(手动狗头)
5. 机构与散户投资者购买行为的差异
去年立讯精密持续时间最长的第二波“机构集中势”发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股东人数由37万骤降至27万,虽然期间股价上涨了15%,但回头看,当时处于标准头部区域的右半部分。
此期间机构买入的原因是海外疫情缓解带动三季报及年报继续保持高增长的预期,但进入10月,公司基本面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一是疫情再次严重,苹果销量预计下滑;
二是安卓TWS耳机技术飞跃发展,爆款产品频频出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市场对于消费电子周期性的担忧再度浮现,立讯精密60倍的估值很容易受到质疑。
所以不能简单说机构买了股价就不会跌,估值高的机构股对业绩边际变化比较敏感,有些机构不一定看长期价值,只看景气度去持股,一旦景气度下滑,就卖出。
但机构投资者犯的错误类型与散户投资者不同,机构投资者的错误往往是对公司业绩和市场偏好的误判,其买卖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散户投资者的很多行为都是行为金融学中已经研究过的、反复出现的固定模式。
以立讯精密第三、四张“散户分散趋势图”为例:
第三次是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散户启动第一次“抄底模式”,在下跌过程中大量买入。
第四次是今年一季度,股东增持51%,期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月初,开启了第二次“追涨模式”,此后两个半月,2月份是第三次“回撤模式”,3月份又回到了第一次“抄底模式”。
在这种本能的“买、买、买”的驱动下,股价从56元短暂买入至62元,随后一路探底跌至32元,一泻千里。
6. 为什么对股票价格的变化反应过度?
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散户的三种买入模式和一种卖出模式:
买入模式一:“抄底模式”:下跌时抄底买入,价格下跌时买入更多。
买入模式二:“追涨模式”:在主升势尾声或牛市氛围中买入
买入模式三“回撤模式”:牛股回撤到一定阶段后买入
经典卖出模式:平仓或达到目标涨幅后卖出。
其中,“抄底模式”和卖出模式是基于价值投资和均值回归买入,“追涨模式”和“回撤模式”是基于趋势交易理论买入。
散户的这四种行为模式对应着一个巨大的缺陷:对股价变化反应过度,对基本面变化反应不足。
非常明显,散户的买卖都是基于股价的反应,当然“抄底模式”和“回调模式”也研究过公司的基本面,但可惜的是,研究只是帮助他们选择标的,买卖行为并不是由基本面逻辑驱动,而是由股价变化驱动。
为什么散户会对股价变化反应过度?因为基本面需要深入研究,其变化需要密切跟踪,而对股价的反应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直觉。股价的剧烈波动总能在短期内淹没人们的理性思考。
当我们放弃艰苦的研究而追求简单直接的股价反应时,错误在所难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