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的常见误解

2024-07-03 -

对中医的常见误解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就信中医”。虽然中西医各有所长,不可偏废,但在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破坏中医、以“科学”、“伪”之名毁中医的危险处境下,依然相信中医的人实属罕见。然而,长期喜爱中医的人,对中医,尤其是对中医内科,却存在不少误解。

错误观念之一,就是盲目相信“老中医”。

正如开头那句“我相信中医”,有些人也会说“我相信老中医”。很多人为了治病,不辞辛劳地去找“老中医”,因此经常被骗子和医药代理欺骗,一些无良老人骗走他们的钱财甚至性命。即使遇到“老中医”,他们也会满怀期望地拿药走人,几天后破口大骂也是常有的事。记住,无论什么职业、什么知识、什么年龄,包括那些自称“行医N多年,积累了丰富的XX经验”的人,都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年龄可能意味着他们很聪明,也可能意味着在忽悠人。比如诸葛亮在隆中就已经向年长的刘备讲解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格局。 当他被刘备的诚意感动而出山的时候,他才二十六七岁,从来没有打过仗,却打败了曹军,终于实现了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他凭什么说他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呢?

放眼世界,无论哪个朝代、哪个行业,立下大功的人,不都是老人。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中医大师,年老的时候,也并不是救人于危难。那些年轻时不好好读书,走捷径谋生发财的人,年老之后,还是个傻子,一辈子都是傻子,别说救偶然遇到的病人,连自己和亲人都救不了。这样的人是绝大多数,大街上随处可见。有人会说老中医经验更丰富。是的,你碰到一个一生都在虚张声势的“老中医”,他害人的“经验”更丰富,而且他从不心虚。区分好中医和坏中医的关键,在于是否懂得道理,而不是“经验”。 不然,他们就真的戴上了方舟子给中医戴上的“经验医学”的帽子。再说,南郭先生一个骗子,一生靠猜东西能积累经验吗?人类社会三百六十、三万六千个职业中,医术最难。那些拍着胸脯保证什么病都能治的“老中医”,不是骗子就是流氓。作为医生,难免会有不能正确辨证施治,让患者失望的情况。如果真的能总结出无效的原因,还算是有科学学习态度的人,虽然可能失败,但还是可以成为懂医理的大医。不然,“老中医”只不过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杀手。总之,中医是大内科,包括针灸、推拿。 凡是躲着《内经》《伤寒论》不放,处处挂着“老中医”或“行医十余年”的,要么是“首席”、“主任”、“博士生导师”,要么享受“特殊津贴”。要小心,别上当了。

误区之二是迷信“中医世家”。

童话神话都是屁话_童话神话_童话包括神话吗

现在你如果去同仁堂、永安堂等诊所,会看到很多医生的招牌上都打着“祖传”、“家族”的旗号,即便没有错,也会编造一个无法查证的“祖传”或“关门弟子”的故事。如果你在街头、社区遇到医疗骗子,那他就是骗子。除了“老中医”,他骗你的台词里也少不了“祖传”、“家族”。为什么呢?因为很少有人意识到,迷信中医的“祖传”、“家族”是一种认知误区。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著名的中医大师,并不是靠着父亲、祖父、曾祖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而是靠着自己对《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的深入研究,领悟其中道理后成为神医。 医圣张仲景批评所谓“世家医术”“不思经义”,“传家之术”。药王孙思邈写了一篇《大医行》文章,坚持认为要想成为大医,必须研读经典,而不是继承父亲、祖父说的话。因为《黄帝内经》等经典不会错,但父母的说法靠不靠谱就很难说了。如果说“祖宗八代”,如果第一个失调,那么八代都失调了。再说,不管是几代“祖宗”,第一批就不是“祖宗”了,对吧?能力从何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耕种、盗墓挖出来的?还是一定要吃铁丝、拉铁篓才能做到?随便编一个“家传”故事就行了。 因为太多人迷信“祖传”“家族”中医,就有骗子“刘太医”自称是“明代太医”的“祖传中医”,不知道哪天会出现秦代太医之后的“祖传中医”张太医、王太医。但历史上名噪一时的名医中,既没有“祖传”,也没有太医,在养生堂等节目中,有“名医”的后代或弟子口若悬河的精彩表演,仿佛不谈死人就不能开口。原因就是骗子只要迎合太多人迷信“中医世家”祖传故事的心理,就很容易骗人,凭中医经典谈中医太难了,一开口就真相大白。 总而言之,在中医内科领域,凡是打着《内经》《伤寒论》幌子,自称“祖传”、“世家子弟”的中医师,不管是“首席”、“主任”、“博士生导师”,还是享受“特殊津贴”的,都是不靠谱的,千万别上当。

第三个错误观念是对“专家”的迷信。

很多人生病了找中医看病,急于找“专家”。庸医、骗子的广告常常打着中医“肝病专家”、“肾病专家”、“男科或妇科、儿科专家”、“糖尿病专家”等招牌来蒙骗人们。殊不知,就内科而言,中医是没有专家的,也根本不应该有专家。如果一定要分的话,中医可以分为金伤科、骨伤科、针灸推拿科、普通内科。什么是“普通内科”?内科再细分为泌尿科、消化科、呼吸科……和男科、妇科、儿科等科室,这是西医的,这是由它的理论体系决定的,所以西医每个科室肯定都有专家。 中医的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念,即认为任何人,男女老幼,其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都是一样的,自然圆满。它们都是内在联系、相互联系的,不能单独治疗,所以辩证方法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谁也不能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专科的划分,打破了中医的规律,除了把中医经典理论搞乱了,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所以,除了金属伤、骨伤的针灸、按摩外,内科只有一个,就是一般内科。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说:“扁鹊名闻天下,行至邯郸,闻贵人爱老,便为白带医。行至洛阳,闻周人爱老,便为耳目痹医。行至咸阳,闻秦人爱小儿,便为儿医。”意思是说扁鹊到过河北邯郸、河南洛阳、陕西咸阳,分别治妇人病、老人病、小儿病。你觉得扁鹊在哪方面是“专家”?如果当时有专科“专家”,你会不会因为扁鹊不是“专家”,什么病都研究,就质疑他的学识,排斥这位神医呢?遇到坚持相信邪说的人,也是天意。

自五四以来,很多中国人认为中国被欺负、被打,是因为中国什么都落后。中国要想扭转局面,只能靠洋务运动、靠“西化”,包括中医,也必须西化。用西医改造中医的闹剧就此拉开帷幕。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的国民行为,已经持续了50多年。中医学院的医生们,大部分不学经典,整天跟狗兔子老鼠争论,把大量时间花在跟一辈子用不到的英语六级考试争论上,哪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中医经典?再加上世道衰败,考试作弊、学术造假如吃零食一样普遍,“职称评定”更是看年限、看人脉。 于是,很多中医教授、医生创造出来的“专家”,没有仪器、没有检验报告,就不能看病。即使有那些东西,也未必能看病,因为他们脑子里装的都是中西医混搭,远不如西医专家的技术。尤其在西化的三级中医院,模仿西医的“专家”更是数不胜数。中医专家应该理解为以学习古典中医为主,不混西医的人,才叫专家,不然就是太监、魔鬼。虽然现在“中西医结合”的局面看上去很热闹,但实际上并不被奶奶、大叔们所喜爱。也就是说,不管“中医专家”多么倚重西医,也只是在模仿丑八怪,西医还是看不上他们。古典中医对“假洋鬼子”嗤之以鼻。是啊,谁会喜欢庸医呢? 所以,你要是喜欢“专家”,就去西医医院找西医就好了。总之,在中医内科,凡是打着《内经》《伤寒论》自称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不管是“主任”、“主任”、“博士生导师”,还是享受“特殊津贴”,或者打着“中医”旗号办“专科医院”,都是半吊子,很蠢,千万别上当。

误区四:迷信“秘方”、“偏方”。

童话神话都是屁话_童话包括神话吗_童话神话

自古以来,很多人对此念念不忘,庸医、骗子、药厂、经销商,甚至影视文学都对此津津乐道。因此,很多人上当受骗,倒霉不已。比如有一部电视剧《神医喜来乐》,就描写一个名叫喜来乐的庸医,非常擅长“秘方”,极其不靠谱,他PK那些瞧不起“秘方”的御医,结果每次都是喜来乐获胜。然而编剧却忽略了,御医正是掌握大量“宫廷秘方”的那群人。古今中外,为何有那么多人对“秘方”、“秘方”情有独钟呢?因为懂事的医生太少了,所以人们一直幻想着能创造奇迹的“秘方”。 再加上穷苦人太多,看不起病,所以人们一直追求不花多少钱的“秘方”,“秘方”和“秘方”成了传说。但想想看,张仲景“勤于求古,收集许多药方,编撰《素问》、《九卷本》、《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太鲁药录》,并根据脉象诊断病症”,编撰《伤寒》、《金匮》,流传下来252个药方,被后世尊为医圣。医圣心地善良,没有隐瞒什么,他没有把自己的救人本领带上天,而是把自己的“药方”和“术法”展示给后人。孙思邈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编撰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他被世世代代尊为药王,药王心地善良,没有隐瞒什么,他没有把收集到的7300多张药方变成“秘方”或者“私方”埋在地下,而是刻在了巨大的石头上,为后世的医家留下了救死扶伤的利器。

但后世多半是些不肖子孙,对经典和医圣、药王传下来的珍宝视而不见,硬要跟一些“秘方”“偏方”打交道。电视剧《大宅门》大家没看过吗?有“秘方”多烦人。不管剧中是谁,凡是硬要“秘方”、与之争风吃醋的人,都是傻子、傻瓜。中医要想成为大医,必须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钻研方术”。方指有规律的开药,“术”指按规律辨证施治的方法​​,二者密不可分。并不是说“秘方”“偏方”就一定没用,如果有效,那只是巧合,不是板上钉钉的事。 如果恰巧对张三、李四起了作用,那也是侥幸,与辨证论治无关。,就好比一个庸才闭着眼睛拿起砖头、板凳打人,那并不能证明他是一个武功高深的武者。但是那块砖头、板凳如果运用不当,却能成为传说中的神秘武器。不懂辩证“术”的人,连医圣、药王的药方都用不上,能怎么办呢?想从旁门左道赚钱,幻想着换些“秘方”、‘秘方’就能打天下。,就好比一个不勤练武术的人,手里有剑、枪、戟、斧、钩、叉、鞭、绳、锤等等,你说,这些武器哪个没用呢? 问题在于你有没有本事用它们来克敌制胜。所以那些心浮气躁,没有真本事炫耀却想脱颖而出的二流人物,一定会去寻找能够让自己称霸武林而不吃亏的武林“绝招”“秘笈”。那些沉迷于“秘方”“私家偏方”的人,就如同那些只注重“绝招”“秘籍”而梦想称霸武林的二流人物一样,投机取巧,损人不利己。

那些投入巨资购买“昂贵”的冬虫夏草或安宫牛黄的人,和那些喜欢“秘方”、“私方”、“绝招”的人差不多,都是自以为捡了大便宜的狂妄之徒。总之,在中医内科,凡是躲在《内经》、《伤寒论》后面装神弄鬼,自称有“秘方”、“私方”的人,不管他是“首席”、“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特殊津贴”,叫“XX堂”,他要么是江湖郎中,要么是骗子,要么就是卖药的,千万别上当。

误区五:迷信“食疗”“药膳”。

很多人认为“药皆有毒”,认为吃药治病不如边吃饭边食疗,因为这种认知催生出了很多“中医养生专家”、“食疗专家”,报刊杂志、电视台等媒体也偏爱这样的话题。“专家”随处可见,“食疗”这个概念也随处可见。 吃什么“补气”,吃那个“补血”,吃这个“滋阴”,吃那个“壮阳”,吃这个“舒肝”,吃那个“润肺”,吃这个“补肾”,吃那个“健脾”,吃这个“解毒”,吃那个“去火”,吃这个“降血压”,吃那个“降血脂”,吃这个“春天”,吃那个“夏天”,“秋天润肺贴脂”,“冬天补肾养血”……这些加在一起,我能说什么呢,屁多,靠谱的没几个。所谓吞进胃里的药,寒热偏向三分以上,所以有纠正人体寒热邪气的能力。 这种偏寒热的,古人称之为“毒”,所以《黄帝内经》称药为“毒”,不是毒这个概念。所以我们说“药是三分毒”,只有偏寒热三分以上的药才叫药。如果把毒性低于三成的东西放进嘴里,就不能叫药了,是补虚寒热之邪能力很弱的食物,主要用来充饥。可惜的是,食药局往往不懂这个基本常识。食物虽然也有四气五味,但只因为毒性低于三成,就可以当饭吃,当零食吃。

阴阳平衡,无病无灾的人,才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真人”和“太人”。我们普通人没有那个层次,很难避免灾病。对于小灾小病,也就是病邪较小的,可以用三成以下的食物来调和,这可以称为“食疗”。但如果病情紧急,病邪很重,就不能盲目相信“食疗”,一定要吃医生开的药来调和。所以孙思邈说“食疗不行,就用药”,他并没有说“食疗可以代替药物”。 但媒体上那些“专家”开出的“食疗方”,或者那些几乎能让医生失业的神奇红枣、黑豆、萝卜、芹菜、土豆、山药、胡萝卜等,被吹捧为能治这病、治那病,那简直就是胡说八道。《黄帝内经》明文规定“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补”,告诉我们五谷搭配吃才好,遵循不吃煎炸、油腻肥腻食物,拒绝冷冻、寒凉食物饮料的原则,每天到早市、菜市场分次购买。“味正则取”,就能“补精益气”。别听“说客”的胡言乱语,别固执己见、偏颇偏颇。 《内经》上说,“骨肉果蔬,适量食用,不可过量,伤身”。如果你听信“专家”的“​​指点”,相信某些食物的神奇功效,一味固执己见,结果不但头晕乏力,最终还会“过量”而“伤身”,反正你倒霉,别指着哪个胡言乱语的“专家”来为你服务。

 有的“专家”为了证明自己“食疗”的权威性,玩弄玄虚,大谈“五行”、五色、五味等,说什么黑色食物补肾、白色食物润肺、酸味食物养肝、甜味食物养脾等等,诸如此类,某骗子就因为“色”论,用绿豆、茄子骗人。 阴阳、五行,以及对应的五脏、五色、五味、五方等等,还有四季,都是古代圣贤描述修身、用药时常用的比喻,佛、道、儒经典中用了很多让浮躁的后人头晕的比喻。 至于是什么意思,就看你有没有机会遇上名师指点了。 绝对不是后人聪明、拍脑袋就能明白的,更是让何祚庥、方舟子等“科学家”“糊涂”的肤浅之物。不然,《内经》说“牛味甘、狗味酸、猪味咸、羊味苦、鸡味辣”和“栗味咸、杏味苦、桃味辣”等,就令人无法解释。比如,东方的颜色是青色,“青”不是绿色,而是淡淡的墨色,带点青色。所以,东方的“青龙”不是青龙。“青”是黎明东方升起的太阳的颜色,“龙”代表着生命力的腾飞和变化。老子的坐骑“青牛”不是青牛。 在地支中,“牛”为卯时,子午流注的排列是“肝经当令”,所以青色、牛、卯时、“肝”都是比喻元气的增长。那些把比喻当真了的“说客”说吃绿豆、青菜能“养肝”、“解肝火”,某种颜色或味道的食物会到某个脏器去。或者说“春养肝”、“秋养肺”,五脏哪个时节不宜养呢?《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肝、心、脾、肺、肾”也是比喻。

 这些都是没有学问、臭名昭著的胡说八道。 再说,龟、动物生殖器等神奇的传说也不少。 把食物当成药,这是不对的。相反,把药当成食物,也是胡说八道。那些骗人说药食神奇功效的,大多是餐馆的,虽然说得一塌糊涂,但都是利益驱动,是商人。电视上那些大惊小怪的“专家”,既无知,也有贪图名利、拿出场费的利益驱动。 比如你炖了一只鸡,放点黄精、黄芪、人参等,你觉得好吃,那也没人拦着你。但如果你觉得这样吃能“滋阴”、“补气”,那你就是白费力气,白干了。 ,如果真的有三阴虚证,遇到懂行的医生,至少要吃几十个方子,吃对药要吃多少鸡药才能看到效果?吃错药怎么办?生活中,很多人闲着没事就把药汤当“茶”喝,比如喝菊花、枸杞、麦冬、西洋参、金银花等,胆大包天,不懂规矩。,能当茶喝的一定不能当药喝,是药喝的一定不能当茶喝。模范骗子王老吉、和其正,各种品牌的“凉茶”。碧生源之流就是这样挖坑的,可惜跳进去的人不少。 注意,还有那些被骗得差点让医院和医生关门、故意混淆食品和药品概念的“保健品”,也是赚钱的利器。,“保健品”通常是传销的主角,见谁就上当。总之,在中医内科,凡是避开《内经》、《伤寒论》而胡说八道“食疗”、“药膳”、“凉茶”、“药茶”的人,不管他是“主任”、“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特殊津贴”,叫“XX堂”,还是“团伙”,要么是江湖郎中,要么是骗子,要么就是对大众健康和医学知识毫无兴趣的唯利是图的商人,千万不要上当。

误区六:迷信“秘诀”。

自从讲宇宙语言、捧信息壶、喝信息茶、转法轮、烧香炼功等等闹剧之后,新的“秘诀”不断出现,人们从未停止过相信。拍手、捏脚、吞活泥鳅、佩戴砭石饰品等等各种“秘诀”神话层出不穷。不管那些“秘诀”披着神鬼色彩,披着“中医”甚至“科学”的外衣,不管神话被专家、大师们骗到云端、骗到月亮,甚至骗出银河系。都是迎合信徒投机取巧心理的胡说八道,以求名利。电视台、出版社往往既是倒霉的信徒,又是与“大师”演双簧赚钱的大师。  因为“秘诀”的神话总是让信众失望,就像流行歌曲一样,总是要“推陈出新”,上演一连串无始无终的欺骗。记住,要想健康长寿,首要原则是消除贪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这个原则,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都救不了你,更别说掐哪穴点哪经脉,喊着“全身通畅”、“超长能量就在身边”,或者站姿挺拔、匍匐前进,或者宣称能“轻松”解决、化解一些健康问题。这些狗屁“秘诀”也救不了你。要想不生病、少生病,就按照《黄帝内经》“静则空,真气随”的要求生活。  如果真的有病,就找懂的医生,武林里没有秘诀,医术上也没有投机取巧和便宜的事,小说和影视剧里除外。

总之,中医是内科大科,包括针灸推拿。凡是躲在《内经》《伤寒论》后面大谈“绝招”的人,不管是“专家”、“大师”、“传人”。不管是庸医还是骗子,都不要上当。我在这里直言不讳,说是澄清误解、破除迷信,其实把很多人扒光了,游街示众,得罪了很多人。有人会奇怪,媒体怎么就不多管点正事了?都去哪了?哼,媒体爱钱,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媒体需要“专家”、“大师”来骗人,就算无中生有,也要包装成敢说真话的“专家”、“大师”。  Only when there is a cloud of fog and mist can there be and . For those big , the media does not care it is " meat". Money is a than . In the face of money, how many media can stick to their and ? I kind not to in under the of " " or " ". it is on TV, the , or , my " News" has a large of that media hide from every day.  I have never seen such based on "Inner Canon of " and " on ". To be , I have never seen any that are not . The of "Man Yan Shun Ning" is just a group of drug touts on the bus, and the key word is "five boxes for a of ". 中医是为了治愈疾病并阻止药物,因此没有“治疗过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