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睡觉时总是跳来跳去。这是怎么回事?
最近,我关注到一则新闻报道:一名患者在睡眠中突然大声嚎叫、踢腿,醒来后称梦见有狗在攻击自己。医生说,这是明显的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如果症状长期得不到缓解,可能会逐渐发展为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
一位家长在留言中说:我们家孩子小时候会惊吓自己,但是长大后就没有这个习惯了。
有孩子的家长应该都知道,孩子睡觉时,经常会发生惊吓:看上去睡得很好,但突然间双手被举起来,然后又迅速缩回,有时胳膊、腿还会抽搐一下,这就是“惊吓反射”。
这是因为宝宝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大脑中控制肌肉运动的部分在睡眠中仍处于部分活跃状态,导致出现间歇性抽搐。惊跳反射一般在宝宝出生后3-5个月内消失,如果长时间不消失,家长就要提高警惕,带宝宝去看儿科医生。
也有家长留言询问,为何孩子长大后睡着后会突然发抖?
其实,不仅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快要入睡的时候,身体突然像触电一样抖动,或者不由自主地踢腿,然后瞬间被惊醒!
这就是入睡抽搐,又称“催眠抽搐”,是入睡后不久无意识的肌肉抽搐。不过这种抽搐一般不会影响睡眠,翻个身继续睡就行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疲劳、紧张、压力、缺钙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抽搐的发生,所以家长没必要过度紧张,除非影响到睡眠质量(如失眠、头痛头晕等)。
小编发现,有些家长一提到孩子的睡眠就会焦虑:
孩子睡眠不足会不会有影响?利用周末补觉可以吗?
…
今天我们来聊聊“睡觉”↓↓
不同年龄段睡眠多少合适?
我们似乎都有一个疑问:人到底应该睡多久?专业组织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睡眠时间建议如下:
0-3个月新生儿:14-17小时
4-11个月的婴儿:12-15小时
1-2岁儿童:11-14小时
3-5岁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
6-13岁学龄儿童:9-11小时
14-17岁的青少年:8-10小时
18-64 岁成人:7-9 小时
65岁以上老人:7-8小时
其实,睡眠充足是一回事,睡眠质量也同样重要。
以下 4 个技巧可以帮助父母轻松判断孩子是否睡了好觉:
◆ 快速入睡,30分钟内即可入睡;
◆ 睡眠过程中很少醒来,或醒来的时间很短,不超过5分钟;
◆ 早上不要赖床;
◆ 一整天都精力充沛。
如果满足这4个条件,那么就不用担心。
父母需要知道的几个睡眠误区
一
给孩子穿太多衣服或盖得太厚
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很多家长怕孩子着凉,睡觉时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或者给孩子穿上厚厚的睡衣。
但你知道吗,有一种症状经常发生在小儿身上,叫“毯子综合征”。“毯子综合征”会导致小儿缺氧、高烧、大汗淋漓、脱水,甚至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有些家长,尤其是老人,宁愿孩子流汗,也不愿孩子受凉。但此时,热比冷更危险!
二
利用周末补觉
每逢周末,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就会趁着“补觉”的机会,中午就起床,这样不仅没有让他们精神抖擞,反而让他们昏昏沉沉。
一位专家向我们解释道:
当睡眠不规律时,整个身体就会陷入紊乱状态,导致食欲不振、恶心、抑郁或注意力无法集中。
确保不要整天昏昏欲睡地躺在床上。连续睡眠超过 15 个小时会扰乱你的生物钟,并可能导致难以入睡。
所以周末不建议睡到中午,最好的办法是照常起床,吃早餐,然后睡个午觉。
三
关上门窗,睡个好觉
事实恰恰相反,保持空气流通可以帮助孩子睡得好!
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较低,这意味着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效率提高、觉醒次数减少。
因此,一定要保持空气流通!如果你真的觉得冷,就把窗户打开一点!
四
睡前给年幼的孩子泡脚
虽然睡前泡脚对大人有好处,但对小孩就不太合适了。如果小孩的脚不是很冷,就没有必要泡脚。
因为人体的足弓是在儿童时期逐渐形成的,如果孩子此时经常用热水泡脚,脚底的韧带就容易出现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维持,长此以往,就会增加扁平足的风险。
父母可以制定睡眠计划
要为孩子定制完美的睡眠计划,你应该充分考虑睡前的准备以及如何唤醒孩子。
睡前准备
《睡眠革命》这本书有这样的观点:睡眠不只是在床上入睡的那段时间,还包括入睡前后的90分钟,这前后两个90分钟是实现高质量睡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所以,想要孩子睡个好觉,睡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关掉电子设备
睡觉前不要让孩子看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使大脑皮层兴奋,难以入睡。
控制光线
我们的生物钟是依据对光的感知来运作的。也就是说,到了睡觉的时间,调暗灯光,会让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困意,大脑和身体就会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如果孩子比较害怕,不敢关灯睡觉,建议将房间的灯光调成暖黄色,可以给他一定的安全感。等孩子睡着了再关灯。
保证睡眠
你可以要求孩子在睡觉前收拾好书包,避免第二天出门时匆忙。
另外,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第二天穿什么鞋、穿什么衣服去上学,并将其放在一边,避免孩子因为琐事而烦恼,影响睡眠质量。
让您的孩子提前做好睡觉的所有准备,以便他们能够舒适地上床入睡。
另外,有些孩子对温度、湿度比较敏感,这就需要家长借助辅助工具,比如空调、加湿器等来帮助孩子入睡。
有些孩子对噪音比较敏感,家长需要达成共识,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或者在睡前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钢琴曲等,让孩子放松。
唤醒方法
面对不想起床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叫醒他们:
以上这些觉醒方式,都是“致命觉醒”,短期内看似有效,但长期来看危害极大。
任何暴力打断睡眠过程(通过唤醒人并使其立刻恢复意识来切断大脑的启动过程)、使用过大的声音,或持续的噪音、触碰对方身体、剥夺人们睡眠时的安全感等行为,均属于“致命唤醒”手段。
这种粗暴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孩子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然醒来时,大脑皮层中负责思考和自我控制的区域容易因突然进入工作状态而出现误判,导致孩子切换到哭闹、烦躁等愤怒模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晨起暴躁症”。
频繁的“杀手叫醒”会导致孩子出现以下症状:
家长可以用以下方式叫醒孩子:
一
光唤醒孩子
如果家里有可调光的台灯,家长可以逐渐调亮台灯,灯光就会帮你叫醒他。
因为人类自古以来都是被光唤醒的。光唤醒视觉系统,视觉系统向潜意识传递信号,唤醒大脑,激活四肢。这是最自然的唤醒方式。
如果家里没有这样的台灯,慢慢拉开窗帘也同样有效。
二
用温柔的触摸唤醒你的孩子
此方法可以用于睡眠较深、不易唤醒的孩子。
但一定要温柔。抚摸的顺序应该从手开始,然后是小臂、上臂、脸颊……如果被子较厚,可以隔着被子抚摸手或小臂。
当孩子慢慢动弹、睁开眼睛时,笑着看着他,说:“醒醒!”注意,你的手要温暖、柔软,冰冷、僵硬的手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
用音乐或故事唤醒孩子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舒缓的音乐,通过听觉系统向孩子的大脑发出信号,唤醒孩子。
如果有一些特殊的环境声音,比如鸟儿歌唱的声音或溪水潺潺的声音,那就太好了。
四
按照预先安排的方式叫醒你的孩子
前一天晚上告诉孩子,第二天早上你会及时叫醒他,让他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孩子已经习惯被你叫醒,就没必要特意提醒他了。
但如果时间有变,家长最好这样说:“我明天早半小时给你打电话!”
家长要注意,很多健康专家建议,人们起床时,最好睁着眼睛躺十分钟再坐起来,这样对健康有好处。所以,家长没必要刻意要求孩子在你一声令下就起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