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很美:上合组织推动中外农业“双向”合作
新华社西安7月4日电(记者 张正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中亚地图。他每到一处,就会在地图上标注相应的位置。“我在哈萨克斯坦去过10个地方。”张正茂说。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中国是哈粮食出口重要市场。2017年,张正茂首次来到哈萨克斯坦,参与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实施。
张正茂说,哈萨克斯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适合种植小麦,但当地小麦抗病、抗倒伏能力不强,中方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中哈两国优势互补,合作是水到渠成的事。”
为了培育出更适合哈萨克斯坦种植的品种,张正茂团队与甘肃、新疆等地育种单位合作,采用异地穿梭育种的方式,进行多生态区鉴定和筛选。“经过检测,我们的优选品种在穗粒数、千粒重、饱满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张正茂说。
哈萨克斯坦爱居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副经理阿济拜说:“中国提供的优质种子品种,提高了哈萨克斯坦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这些产品出口到中国,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框架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在海外建设了8个农业技术示范园,其中之一就是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吉果树育种技术示范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东教授团队在这里已经工作了近7年。
“在吉尔吉斯斯坦,从老人到小孩都喜欢吃苹果,很多居民也在自家的果园里种植苹果。”张东说。
吉尔吉斯斯坦-科姆公司执行经理弗拉基米尔·特卡琴科表示,吉尔吉斯斯坦夏季炎热干燥,不利于苹果等需水量大的作物生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优良砧穗组合,水分利用率、栽培成活率明显优于传统育苗,苹果产量也明显提高。结合滴灌技术,这样的苗木非常适合在缺水地区种植。”特卡琴科说。
张东说,示范园吸引了当地民众前来参观,“有些人一开始只是好奇,但随着我们的演示和讲解,他们主动尝试使用我们的技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的技术使苹果亩产提高了300多公斤。特卡琴科补充说:“我们的合作证明,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苹果产量是可能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于陕西省杨凌,距古都长安80公里。2000多年前,西汉张骞从长安出发,把茶叶、丝绸、打井技术带到了西域,还带回了石榴、苜蓿、芝麻等品种,促进了中外农业技术和产品的传播与交流。
如今,一批批科技人员、留学生走在丝绸之路上,成为促进农业合作、传播农业技术的新“使者”。
就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马克萨特·巴特尔别克2017年来到中国留学,今年6月,他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即将回国。
留学期间,巴特尔贝克主要研究了施肥对土壤微生物以及玉米叶片和根茎的影响。“这些都是和哈萨克斯坦农业密切相关的研究方向,我希望学习中国的农业模式和技术,开拓新思路,推动自己的研究。”巴特尔贝克说。
“和中国一样,哈萨克斯坦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盐碱地改造、土壤退化治理、农村人口转移、扶贫等问题。”巴特尔贝克说,“如何在不破坏土壤的情况下用好化肥,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使他们不再因贫困而进城务工?上合组织的农业合作可以帮助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数据显示,中方2019年在杨凌设立的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5年来,共开展技术培训68期,培训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官员和农业技术人员2200余名,举办各类农业技术讲座,吸引4万余人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陈薇表示,加强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交流合作,有利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共同保障地区和全球粮食安全,携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放眼未来,更加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模式、更加紧密的农业农村政策对接、更加扎实的科技协同创新,将不断释放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更多潜力。”陈伟说。(参与采访并撰稿:张继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