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王和夏目漱石之间的《我是猫》有一千本
夏目漱石是肖像印在日元钞票上的“国民大作家”,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作《我是猫》为大家所熟知。这本被大众视为讽刺作品的书,堪称是探究明治时代知识分子心灵的经典作品。漱石的讽刺并未止步于他所处的时代,他那深邃而好奇的猫眼,在百年之后,似乎仍在注视着光怪陆离的日本社会,质问着芸芸众生的灵魂。
《我是一只猫》给读者最直观的标签,就是语言的丰富。无论是作为故事讲述者的无名猫,还是主人库沙米和他的学者朋友,都是无话不谈的高手。原本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事情,却被反着说,并配以大量相关和不相关的例子。书中充斥着长篇独白和对话,将文本的长度和宽度无限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说唱不仅是《我是一只猫》文本推进的重要手段,还承担着塑造人物性格的任务。知识分子的自以为是、忧国忧民,资本家的自私贪婪,普通人的狭隘愚昧都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漱石的批判现实主义功力也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是一只猫就像海参,很难分清哪个是头,哪个是尾,所以随时随地都可以砍断,结束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紧张刺激的结构布局,《我是一只猫》的文本网络,是由不断溢出的语言编织而成的。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
夏目漱石并不是第一个用猫的眼睛看世界的人。18世纪末期德国天才作家霍夫曼就有一部名为《雄猫摩尔的人生观》的小说流传于世。用拟人化的动物来观察世事,是作家经常使用的手法。在所有同类型小说中,夏目漱石笔下的猫是最受关注的,它的喋喋不休、它的聪明才智让人捧腹大笑,让人敬佩不已。这只无名的猫,要么豪言壮语、随心所欲地嘲讽,要么一针见血、批判当下的弊病。人类习以为常的事实,在它的眼睛里,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评判、去讽刺。于是,异化、变形的现实,通过猫眼折射出来,呈现出足以唤醒梦中人的斑驳景象。
书中,夏目漱石给这只猫留下了足够多的笔墨。它抱怨人类赤身裸体来到这个世界,却喜欢花很多时间思考穿什么。它也无法忍受久沙弥晚上明明要睡觉却非要抱着一本厚厚的书去卧室。它还因为上帝创造的人类长相各不相同,说出了“造物主无知无能”的惊人言论。它能随心所欲地引用东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和轶事。它的妙语连珠让人惊呼这是一只智商超标的狸猫。
然而,虽然它自视甚高,刻意把自己和其他“普通猫”区分开来,但它也是一个普通人:它因为贪吃而被嘴里粘满了年糕;它抓了只老鼠,摆出古代武士巡视战场的架势;最后却被一群老鼠打得落花流水……夏目漱石通过这只猫短暂一生的经历,用辛辣而幽默的讽刺,生动地表达了大转型时期知识分子面对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迷茫与无助。
夏目漱石的雅俗语言风格也蕴含在猫的一动一静、一言一行之中。江户时代文学的幽默机智、中国古典文学的典雅铿锵、西方现代文学的机智秀美交织在一起,为全书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没有深厚的学识,是无法想象把一时的牢骚变成像漱石那样的经典之作的。所谓“举重若轻”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微博上那些靠哗众取宠为生的笑话作家之所以不能成为鲁迅、漱石那样的名家,就是因为他们的学识贫乏。用庸俗的流行语来迎合大众心理,虽然粗暴有效,但留下的只是思想渣滓。
夏目漱石之所以不只是一个说笑话的人,还因为他那玩世不恭的治学精神和对世事的普世悲悯之情。他笔下的知识分子,个个都是让人捧腹大笑、同情怜悯的小人物:草见正直善良,却迂腐虚荣;美学家弥庭玩世不恭,总是给人一种轻浮之感;理科生寒月是个十足的书呆子,对富家女的追求毫不在意,却把学习毫无价值、脱离实际的知识当成人生乐趣;诗人东风是个随波逐流的好人……这些在书斋指手画脚的文人,在金田先生、铃木先生等靠在商界打拼发家的“成功人士”眼中,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明明很穷,却硬是要冒着生命危险,不肯与资本家交往。
夏目漱石以猫的眼光批判知识分子的傲慢与软弱,视他们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但更猛烈的批判留给了金田大师们。草见、三井虽然可悲,但他们都是尊重知识,正义感强,痛恨金钱与权力的勾结。压迫知识分子,把他们逼到社会角落的暴发户才是败坏日本社会风气的真正凶手。“所谓社会,就是一群疯子的集合……他们中有些人,稍有辩是非的能力,也通情达理,却成了障碍。所以才建起疯人院,把这些人关在里面,让他们永远见不到天日……大疯子们滥用金钱和权力,奴役着许许多多的小疯子。”
面对明治时代“文明启蒙”下物欲横流的残酷现实和传统价值观的崩塌,夏目漱石无疑是痛苦的。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我是猫》集中表现了他对日本全盘西化道路的强烈反对。值得一提的是,在写《我是猫》的几年前,漱石在英国留学,从未与西方社会和解,反而看透了它的丑陋,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他在这部处女作中流下的苦涩泪水,不仅是为时代,更是为自己。
深谙世事的漱石当然知道,他所秉持的价值观终究会如落樱般凋零,唯物主义终将胜利。用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推动日本现代化不过是一场白日梦。当知识分子的有限力量与资本的无限力量相碰撞时,他的怨恨与悲哀在所难免。《我是一只猫》中看似轻松、无关紧要的长篇大论,却隐藏着这位大作家内心无法化解的矛盾。
“死是痛苦的,但死不了更痛苦。对于神经衰弱的人来说,活着比死更痛苦”,“再过一千年,人就会自杀。一万年后,说到死亡,除了自杀,就没有别的死法了”……夏目漱石借着人物之口,表达了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悲观情绪。同样,调侃的《我是猫》也有悲情的结局。猫喝了草実的酒,醉醺醺地掉进了水缸里。挣扎之后,他意识到:“出不去,再挣扎着想出来,也是无理取闹,无理取闹只不过是自找麻烦。”于是他放弃了抵抗,叹息一声“我很幸运!我很幸运!”,告别了这个匆匆而来的世界。从此,人间缺少了精神上的旁观者,看似没有损失,实则更加混乱,更加无望。
如果猫没有死,这部作品就永远不会结束,读者自己也将淹没在无尽的语言海洋中。正如猫在临死前所说:“我死了,只有死了才能有这样的安宁,不死就得不到安宁。”《我是一只猫》就是这样一本看似轻松,实则沉重的控诉与绝望之书。无论从哪里开始读,都能感受到一种清醒。就像一杯苦艾酒,酒里充满着无奈,却也闪耀着光芒。这种光芒来自于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短短的49年生命中,漱石从未停止对人民的批判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面对社会和人心的扭曲,他从不迎合,也不追随。
鲁迅晚年曾劝日本青年读夏目漱石。在文学偶像不再流行的今天,“读经典”被逼入私人领地,成为一种非常小众的行为。无节制、过度的娱乐急剧兴起,可以说是塑造社会的超级意识形态。因此,很难想象今天任何一位文豪的恳切“劝学”能有什么效果。王国维曾说,每一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那么,我们能、应该给下一代留下什么经典呢?是网络上泛滥的“玩笑文学”吗?
首发于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小白楼来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