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则古代破案故事读起来很有趣
情况1
古代吉安郡有一户富裕人家,娶了一位儿媳。新婚之日,一个小偷趁乱潜入洞房,躲在床下,想等到夜深人静时偷东西。不料,这家人连续三晚都点着蜡烛。第三天,小偷好像饿了似的突然跑了出来,立刻被抓住,送到了官府。狡猾的小偷在审讯时辩解道:“我不是小偷,是医士,新媳妇得了怪病,所以跟着她,以便经常给她喂药。”太守一再追问,小偷说出了一些新媳妇非常详细的隐私。其实,这些都是他躲在床下时从新婚夫妇间的窃窃私语中听到的。太守没想到这一点,居然相信了他的谎言。 他把新媳妇传唤到县里来对质,以便尽快结案。财主觉得如果把这些风流韵事当庭供认,新媳妇恐怕不好意思说出口,于是便恳求县令免除她作证的义务,但县令拒绝了。财主于是去请教衙门里的一个老官。老官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便去见县令说:“新娘子刚刚出嫁,这场官司不管胜败如何,让她出庭作证,对她来说都是莫大的羞辱。其实要弄清这件事情并不难。我想:既然小偷偷溜进他家,然后又突然跑出来,那他肯定没有看清新娘的长相。如果能请另一个女人代替新娘作证,如果小偷认出她是新娘,就可以断定小偷是在陷害新娘。” 县令说:“你倒是想得好!”于是找了一个妓女,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开着豪车把她送到了县衙。结果小偷一见到她就大叫:“你让我给你治病,干嘛把我当小偷?”县令听了不禁哈哈大笑。小偷这才知道自己得不偿失,只好认罪。
案例 2
明宪宗成化年间,有一次,皇帝举行南郊祭祀大典后,收拾祭器时,突然发现一个金瓶不见了。朝廷追究责任时,说是有个厨师在放金瓶的地方干过活,于是就被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这个厨师经受不住酷刑,只好承认是他干的。但当问到金瓶的下落时,他编造了一个故事,说金瓶埋在祭坛前的地下某处。派人到他说的地方去挖,也没找到。于是他就被关进了监狱,每三天审问一次,每五天就被折磨致死。不久,真正的小偷以为案子结了,就把原来金瓶上的金链子拿到市场上去卖。买主怀疑这件奇珍异宝来路不明,就向官府举报了。 官府将那人抓起来审问,原来他是宫中的侍卫。侍卫供认:“我偷了金瓶之后,急得没地方埋,就埋在了祭坛前的某个地方。现在我只不过是把瓶子上的金链拧下来而已。”官府派人把祭坛前的地挖开,果然找到了金瓶。而这个位置,距离主厨随意提供的位置,只差几寸!如果最后挖开的面积稍微扩大一点,主厨的冤案或许永远都洗刷不清了。想起上次少爷被冤枉,是因为受贿的养马官站在旁边,才引起司令官的怀疑,但其实,审问一个盗贼,是多么的难啊!
案例 3
唐朝张角任河阳郡尉时,有一天,一个商人的驴子挣断了缰绳,驴和鞍都丢了。商人找了三天无果,便向郡里报告。由于郡衙搜寻十分紧急,盗驴的贼便在夜间把驴子放了出来。由于鞍子值五千文钱,便把鞍子收起来藏了起来。张角说:“只要找到驴子,就有办法找到鞍子!”于是便告诉商人不要喂驴,晚上就放了驴子。驴子朝着几天来养驴的老地方走去。张角派来的人跟着它来到一户人家,然后搜查了他的家,果然在草堆里找到了鞍子。
案例 4
北宋乾筵任密云卫所长时,北京有两个禁卫军到通州抢劫百姓,通州的官员抓捕他们后,他们拒不认罪,于是巡抚便将此事告诉了乾筵。他们仗着禁卫军的身份,在审讯时嚣张无礼。乾筵让士兵甲站在门外,只留下士兵乙一个人审讯,态度十分严肃,过了一会儿,他拿起笔,写下了一百多个字,仿佛在记录士兵乙的供词,然后押出去了。接着,他又把士兵甲叫进来,吓唬他说:“士兵乙已经如实供述了你就是抢劫案的主谋,应该释放他,依法处死你!” 士兵A不知道千早骗自己,便生气的说道“他才是这件事情的主谋,为什么把这件事情归咎于我?”于是士兵A便如实供述了士兵B的犯罪行为,而千早便把士兵B叫来作证,二人只好低头认罪。
案例五
从前,京城有一户人家被抢劫了。劫匪走的时候,好像不小心留下了一本小本子。第二天早上,家主发现了那本小本子,上面写满了城里一些有钱的青年男子的名字。上面还写着“某日,甲在某处设宴议事”,或者“某日,一群人在某处聚众赌博、嫖妓”等等,一共二十条。于是,他把小本子送到官府,报了案。官府按照小本子上提供的名单,把这些人全部抓了起来。由于他们都是青年男子,行为又不端正,官府认为抓他们是对的。各家的家长也认为这些孩子一直作恶多端,还怀疑他们抢劫了人。其实,这些青年男子的饮酒、赌博,都是盗贼们暗中观察后,记录下来的。 这些娇生惯养的小伙子哪能忍受肉体上的折磨,只好承认自己是抢劫犯。当问到被盗财物的下落时,他们编造了一个故事,说是被埋在郊区的某个地方。官府派人挖出来才找到。小伙子们听后,面面相觑,痛苦地大叫:“老天真是要害死我们啊!”就这样,人证物证俱全,案子了结了,只等着宣判。
然而京城的一位统帅虽然找不到这起案件的缘由,却依然对这起案件心存疑虑。有一天,他沉思良久,突然想起一位大胡子军官,他的职责是养马,但每次开庭审理这起案件时,他总是袖手旁观。于是,这位统帅又听取了四次少年犯的案件,发现这位养马军官每次都来,而开庭审理其他案件时,他却不来。有一次,统帅突然叫住这位军官,问他为何前来审理。他称自己没有理由,统帅立即命令手下拿来刑具。这位军官一听,吓得魂不守舍,立即跪在地上叩头求饶。 他请司令官遣散身边的人后,交代道:“起初我并不知道这起案件的来龙去脉。后来盗贼们贿赂我,吩咐我每次审理这起案件时,都要记住你和那些小子们说的话,立即向他们汇报。他们答应事情办完后赏我一百两黄金。”司令官这才明白,官府之所以能挖出被盗的财物,是因为盗贼们事先得到了情报,赶到那里连夜埋了起来。官吏请求司令官给他一个赎罪的机会,他愿意帮忙抓捕这帮盗贼。司令官答应了,于是便命令几名士兵换上便衣,跟着他到一处偏僻的地方,把躲在那里的小偷们全部抓走。这样,那些无辜的小子们就被释放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