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时诞辰90周年:讲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话

2024-07-25 -

袁教授在谈及《晚清巨变》第四版出版时表示,该书最早于1992年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原书名为《晚清巨变中的思想与人物》,后经两次修订,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更名为《帝国的夕阳—晚清巨变》)、香港明报出版社(2006年定名为《晚清巨变》)出版。

第四版增加了他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所写的《两张葬大清帝国的死刑令》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与第一版相比,全书人物数量增加了约六成。

▲《晚清巨变》封面

袁老师说,他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写作的冲动来自于试图解答自己的困惑,如果说服不了自己,就一定无法感动读者。

因此,他在1992年初版的序言中写道:“历史书无疑应该赞扬光明,批判黑暗。但是,如果视角错误,史实不完整,春秋史就可能变成一面光怪陆离的哈哈镜。我们决不能低估错误的社会思潮对人们心灵的禁锢的严重性。”

本书还收录了第二版后记、繁体版后记、繁体版序言,每篇文章的思路都是一致的。

“如果有人问,你的书讲的是什么?除了说‘请看目录’,我会说,这是一本探讨中国现代化的障碍和历史经验的书;也是一本用史料讲真话、用自己的话讲真话的书。基本内容是对洋务运动和晚清新政的来龙去脉和相关人物的清醒考察,把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真相公之于众。贯穿始终的,也是对危害近代中国的三股祸害的审视。”

可以说,《清末巨变》的核心观点在于,放眼历史、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主要有三个环节:

第一是自由,从个人的独立到社会各个领域的自由。

第二,基于法治的稳定。

第三,融入世界。

这三点既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基本途径。

“了解历史、了解世界大局,这些都是很简单、很浅显的道理。但是为了阻断这些现代文明常识的传播,有些人把历史当成实现其政治图谋的工具,不惜编造谎言、篡改历史,让其追随者陶醉其中。”因此,“当代中国的基本矛盾,是现代文明和该死而尚未死的野蛮之间的斗争。”

▲越众文化总经理杨英贤先生签名

1999年至2000年,南京大学李永刚教授创办了“思想境界”网站,收集袁教授的文章,编成专栏,请他写几句话。袁教授写道:“站在世界看中国,讲真话,讲自己的话。历史被扭曲的地方,就有突破口。”

他总是强调:“我是一个学者,一生读书、教书、写书,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如果我的作品能帮助中国人明辨是非,我会很高兴地说,我尽到了我的责任。这本书说的不一样,但每一句话都有依据。是真是假?让读者和时间来评判吧。”

03

新文化运动:文献选集与阐释

解决疑虑的最好方法

就是直接阅读当时的文献。

《新文化运动——文献选读》2021年1月于广州印刷。

说到这本有关新文化运动的书走过的艰辛历程,2017年袁教授在《石缝里长出野草》一文中写道:“从晚清到民国,新文化运动跌宕起伏近两百年,社会改造始终是其目标。这本有关这一过程的书,陪伴了五四爱国运动80周年、85周年、90周年、100周年。经过近二十年的辗转反侧,它仿佛走进了一条看不到出口的弯路。”

“将自己的思想和学术成果锁起来,实在是太可惜了。最近我突然想到,何不印几份,作为征求意见的稿子,发给朋友们修改呢?于是就有了这个私印版。”

▲《新文化运动:纪录片选编与解读》封面

无奈的告白。

早在2004年,袁伟时教授就说过,新文化运动至今还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怪物,解决疑惑的最好办法就是直接阅读当时的文献。

因此,《新文化运动——文献选读与解读》所呈现的,不仅是一本严肃的文献汇编,还有近二十万字的篇幅,对这场始于19世纪30年代、至今未停歇的文化思潮进行剖析,并回应了当代海内外学者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他说,他的思绪浩瀚无边,无拘无束,不能自拔,这位学者的思考、愚见、直言,或许对观察和思考20世纪中国之谜有所帮助。

2009年,他为修订版撰写了序言《澄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这次将此文放在了文章的开头。他认为,多元的争论是学术繁荣的标志和常态,要深入研究这两个运动,必须从多个基本问题入手。

▲宝珍是袁伟诗老师班的班委,默默做了很多工作

《新文化运动文献选读》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文献,至今光彩夺目,依然令人震撼。

2、贯穿全书的观点确实富有洞察力,或许能够启发人们去深入思考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些根本问题。

3、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而言,本书回答了有关问题,秉持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承认了新文化运动的错误,并记录了当前颇有趣味的发展,可以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和材料。

归根结底,袁伟时的作品都是从岩石缝中长出来的“野草”,令人敬佩的是,他们始终不肯放弃学术的尊严和现代公民应有的自由,不顾各种压迫和践踏。

▲从广州赶来参加生日会的杨小燕老师签名

三本书加在一起好厚好重,海天副总裁魏福华几次建议把书放在车上,但我还是紧紧地抱着,生怕被人拿错或者弄丢。

那一天,受疫情影响停课已久的“袁老师课堂”重启,一个下午加一个上午的时间,袁老师从晚清到民国,从辛亥革命到皖南事变,讲得面面俱到,帮助大家拨开历史迷雾。

我们在场听众听到的不仅仅是真实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位真诚的历史学家的见解、观点和见解。

祝袁伟时先生生日快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 父爱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