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侯宝林:相声时代的熟悉记忆
那大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沉寂多年的相声,突然如雨后春笋般重新进入观众的视野。正是在那个年代,我第一次知道了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名字,也第一次对相声艺术有了新的认识。《侯家事》是侯宝林先生的小女儿侯琴女士为纪念父亲逝世十周年而特意编辑的一本纪念册,它不仅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侯先生个人的艺术生涯和相声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唤醒了我们对那个相声时代的深刻记忆。
侯宝林先生无疑是中国传统相声的代表人物。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侯先生彻底继承了传统相声的长处,并将其发扬光大,更重要的是,侯先生还对传统相声的庸俗进行了理性改造,首次将传统相声上升到了艺术审美的高度。侯先生成名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那时相声还被认为是一种低级的街头“杂耍”,相声艺人是“谋生之人”,甚至跻身“下九流”之列。这种没有任何个性的尴尬身份,加上充满隐痛的身世之谜,使得侯先生在艺术生涯之初就极度自尊,一方面刻苦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另一方面,他又自觉维护艺术家的尊严,坚决杜绝传统相声中充斥的各种“脏话”和各种廉价的言辞。薛宝堃先生评价他:“他的精神世界、灵魂世界,不仅是严肃的,甚至是悲哀的。正是由于他与生俱来的‘悲剧情结’,他从小就极其自尊,哪怕是在捡煤芯、乞讨的时候,也从不阿谀奉承。……正是这种自尊,促使他把自己当人看待,把相声从‘玩具’上升为一门艺术。”这无疑是一位熟知他的挚友所说的话。
作为一本纪念性文集,《侯家故事》资料量极高。尤为难得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不少侯先生的演出海报、艺术照、日常生活照等图片。这些鲜为人知的照片大多为侯氏家族私人收藏,首次公开。
侯先生曾在自传中说:“我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从书本上学到过‘无产阶级道德’之类的知识。但我从戏里的台词、普通人的言谈中,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朴素的道理。我觉得人就应该这样,我也这样做。”侯先生用艺术实践维护了相声的尊严,他也用人生实践维护了艺术家的尊严。(慧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