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伍迪·艾伦的嘲讽哲学

2024-08-03 -

“我距离伟大只有一步之遥。”——伍迪·艾伦

意大利语中有一个很难翻译的词“”,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用来形容当时的艺术大师和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欧洲人喜欢伍迪·艾伦,用“”来形容伍迪·艾伦的作品。

伍迪·艾伦16岁开始为纽约报纸写笑话,不久他开始为喜剧演员和电视脱口秀节目写笑话,后来他自己登上脱口秀舞台表演,他的表演大受欢迎,于是被邀请为著名的《纽约客》写专栏。在写了两部成功的百老汇喜剧后,他开始拍电影,一系列的恶搞和讽刺喜剧,奠定了他的地位。他就像一台制造笑话的机器,幽默唾手可得。人人都说他是天才,但他还是更注重天才背后的技巧和手法。在接受传记作者艾瑞克·拉克斯采访时,他说:“用最简短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或感受,这取决于语言的平衡。比如,在‘并不是我害怕死亡,我只是不想死后去那里’这句话里,如果多加或少一个词,意义就会少一些。这也是诗歌的原理。笑话不是以数量取胜,而是以感觉取胜。” 和诗歌、笑话一样,若想成为杰作,就要“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意义”。

把原本只能搞笑一次的笑话提升到让人感兴趣的心理深度,是伍迪·艾伦艺术生涯的一次飞跃。《安妮霍尔》《曼哈顿》《汉娜姐妹》通过人物性格和心理创造出更深层次的幽默,超越了《性指南》《香蕉》等依靠搞笑表演和搞笑笑话的电影。这种高水平的幽默——以《安妮霍尔》中的一场戏为例。伍迪用分屏的方式让我们看到安妮和艾维分别接受心理治疗。两人都被问及性生活的频率。艾维说:“几乎从不!一周只有两三次。”而安妮说:“经常!一周两三次。”

伍迪·艾伦还深入探索了情感表达更为复杂的悲剧和喜剧,如奇幻的《开罗紫玫瑰》、怀旧的《无线电时代》、情节复杂的《罪与罚》、苦乐参半的《爱丽丝》。

伍迪·艾伦曾多次尝试创作悲剧(《我心中》、《九月》、《情敌》)。他对伯格曼和尤金·奥尼尔的极端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原创性。他坦言,为了模仿伯格曼电影的台词,他在创作《我心中》剧本时并没有遵循英语习惯。最终《赛末点》的巨大成功证明了他创作悲剧的合理性,伍迪·艾伦实现了自己的悲剧梦想。

伍迪艾伦存在主义_伍迪艾伦名言_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

“我的妻子非常不成熟。她总是在我上厕所的时候进来,让我大吃一惊。”——伍迪·艾伦

严肃的小丑

从《绅士》到《愚人》(1965-1973)

“我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一个自律的熟练工,热爱写作、文学、戏剧和电影。我并不像我演的喜剧那样愚蠢。”——伍迪·艾伦

1965年,伍迪·艾伦百无聊赖,写了一部剧本,名叫《绅士们》。这个剧本被一位名叫克里夫·唐纳的导演采纳,拍成了电影。由于伍迪·艾伦是编剧,他不得不留在片场观看剧组拍摄。这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甚至可以称之为对好莱坞电影的讽刺。“它充斥着那种电影不可或缺的内容,能为它赢得笑声(或奉承),真是无聊透顶。”电影拍完后,伍迪·艾伦无法接受自己的剧本被拍成一部枯燥的流水线喜剧。这次经历确实让他感到很尴尬和羞辱。他发誓以后只导演自己的剧本,否则就不再写剧本了。就这样,伍迪·艾伦投身电影界。

伍迪艾伦名言_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_伍迪艾伦存在主义

▲电影《绅士》剧照

从导演处女作《虎莲之死》到《蠢蛋搞怪秀》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伍迪·艾伦凭借视觉噱头和恶搞对话在美国电影界声名鹊起,同时也确立了自己喜剧导演的地位。

流氓知识分子

从爱情与死亡到犯罪与恶作剧(1975-1989)

“我认为人类经常用非人道的手段对待自己同类,这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显著特征。如果你从远处观察人类,比如如果你是一个外星人,我相信他们不会对人类的成就或艺术感到惊讶,但会对杀戮和无知感到震惊。”——伍迪·艾伦

1975年的《爱与死》是伍迪·艾伦电影生涯中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从这部影片开始,艾伦逐渐减少了对类型片的模仿和颠覆,转而更加深入地探讨人类命运、心理、死亡、道德等深刻问题。

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_伍迪艾伦名言_伍迪艾伦存在主义

▲电影《安妮霍尔》剧照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影片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安妮霍尔》《我心中的某处》《曼哈顿》《星尘往事》。其中,《安妮霍尔》帮助伍迪·艾伦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等奖项。这一阶段,伍迪·艾伦向自己喜爱的电影大师致敬,拍摄了伯格曼风格的《我心中的某处》和费里尼风格的《星尘往事》。同时,他的玩世不恭(《变色龙》)、家庭观念(《汉娜姐妹》)、对人生的思考(《阴影与雾》)​​都清晰地流露出来。这一时期,伍迪·艾伦更多展现出他作为老知识分子尖刻幽默的一面,将严肃的思考融入喜剧之中,观众的笑声也从爆笑变为轻松温和的笑声。

后现代散文家

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_伍迪艾伦名言_伍迪艾伦存在主义

从爱丽丝到蓝色茉莉(1990-2013)

“理查德·希克尔写了一篇关于我的好文章,他说我的观众在某种程度上抛弃了我。我认为他说得不对。是我离开了我的观众,而不是他们抛弃了我。”——伍迪·艾伦

20世纪90年代,伍迪·艾伦创作中期的人生探索转向对人性中高尚性、悲剧性、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质疑与疏远,对生命意义的严肃追问被一种老顽童式的玩弄生命的态度所取代,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不再主导他的电影,他对大众文化、当代社会和意识权威的关注伴随着对经典的否定。

▲电影《子弹飞过百老汇》海报

《子弹飞越百老汇》是一部黑色喜剧,文笔毫无瑕疵,戏谑中透着悲观与迷茫;《业余小偷》探讨的是人生的不圆满追求。在“城市明信片”系列中,《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爱在罗马》等作品不再有那些唠叨的对白,人物也不再是神经质的知识分子或边缘人。影片更加注重情节性,故事性更强,审美感也提升了。

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_伍迪艾伦名言_伍迪艾伦存在主义

// / /

来源|电影世界

文|张寒锋哲

责任编辑:莺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