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关联交易认定规则

2024-08-04 -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试行)》(以下简称:《新三板规则》)的实施,为致力于规范公司治理、实现融资目标、提高企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指引。在交易过程中,如何清除关联交易的绊脚石、规避风险,成为决策管理层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真实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上市公司、保荐券商或监管部门对关联交易的认可程度——实质重于形式。

1、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关联交易?

根据新三板规则第三十一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是指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行为”。

(一)股权转让公司对关联方及关联关系的认定

根据新三板规则第三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关联方及关联关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规定的情形,以及上市公司、保荐证券公司或全国股权转让系统公司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认定的情形”。股转公司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确定关联方及关联关系,不上升到IPO审核的要求。这也符合新三板为中小企业上市提供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定位。

(二)股转公司关联交易审核要求

根据目前股转公司审核披露的公开文件及上市公司的挂牌案例,新三板并不绝对禁止关联交易,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其存在。通常,允许继续存在的关联交易应满足以下条件:

1、关联交易应当遵循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交易价格和条件应当公平,不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利益输送的情形;

2、程序合法,关联交易符合公司章程和相关规定;

3、关联交易占比较小,不影响公司独立性;

4.上市前应清理关联方占用资金;

5.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不得有隐瞒行为。

2. 哪些实体构成关联方?

根据新三板规则第三十二条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第二章关于关联方的规定,实际操作中,下列各方构成企业的关联方:

1.该企业的母公司;

2.该企业的子公司;

3、与该企业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

4.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者;

5.对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人;

6.企业的合资经营企业;

7.企业的关联方;

8.企业主要个人投资者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主要个人投资者是指能够控制、共同控制企业,或者能够对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个人投资者;

9.企业或其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关键管理人员是指拥有权力并负责计划、指挥和控制企业活动的人员。主要投资者或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指在与企业进行交易时可能影响或受其影响的家庭成员;

10.企业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

3.新三板关联交易审核要求。

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有限公司查阅和披露的文件,转让公司并不是绝对禁止关联交易,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关联交易。转让公司是有条件允许关联交易发生的,具体原则如下:

1、关联交易的发生必须符合公司章程及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的规定;

2.交易价格必须公允,符合市场定价和条件,且不得存在利润输送;

3.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必须及时、真实、准确、完整;

4、关联交易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公司的独立性;

4、常见的关联交易类型。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2006)》(财会[2006]3号)第八条规定,关联交易类型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购买或者出售商品;

2.购买或者出售货物以外的资产;

3.提供或者接受劳务;

4.担保;

5.提供资金(贷款或股权投资);

6.租赁;

7.代理人;

8.研发项目转让;

9.许可协议;

10、以企业名义或者由企业为他人承担债务;

11.关键管理人员的薪酬。

5、规范公司关联交易。

企业要想在新三板上市,就必须规范关联交易。规范关联交易常见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剥离相关业务

如果关联企业的业务不属于拟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或者不盈利的,可以将该企业或部分业务转让给第三方。

2、股权转让

关联方的股权转让给非关联方。

3. 并购

如果关联公司在拟上市公司的生产、供应和销售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考虑购买该公司或业务作为拟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或姊妹公司,购买时应注意价格的公平性及免税情况。

4. 清算与注销

若关联企业已停止运营或者无实际运营,且其存在可能对拟上市公司造成影响,建议清算或注销。

5、完善和规范关联交易管理制度

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制度》,规定关联交易的定义与认定、审核权限、表决与弃权、信息披露与定价机制等,为今后上市主体关联交易的规范提供制度保障。

6.拟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承诺减少和规范关联交易。

总之,根据目前股转公司的监管要求和发展趋势,新三板挂牌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果公司不能按要求及时、真实、完整、准确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将无法成功上市。因此,如果一家公司想在新三板挂牌,必须事先梳理和规范其关联交易,以满足股转公司的要求,才有可能成功上市。

6、关联交易处理模型。

(一)资金占用、资金拆借关联交易

对于拟上市企业来说,首先要保证公司资金不能被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其关联企业占用;其次,拟上市企业应尽量避免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其关联企业无偿占用公司资金,即使不侵犯拟上市企业的利益。根据《贷款通则》,企业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是不合规的。但在实践中,违规行为似乎很常见,也不是很严重。那么,解决资金占用、资金借贷问题,有哪些办法呢?

1、关联重组收购

通过收购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关联公司,将其纳入拟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大大减少合并财务报表以外的关联交易,但这需要集团公司的统一安排。通过集团的统一安排,可以要求拟上市公司返还关联方的资金,关联方也可以同时返还拟上市公司的资金。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关联公司与拟上市公司在业务上要有较大的关联度,参考案例就是盛达林业。

2.用股息抵消来解决

对于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占用拟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一种简单的办法是用应付给股东的红利来抵消拟上市公司占用的资金。

3.事后承认并充分解释程序缺陷

解决的办法是,保荐机构进入辅导后,不应再发生此类事件。同时,如果过去存在程序上的瑕疵,应该事后承认,制定相关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然后充分解释资金占用问题。海亮股份案和奥特森案的解释角度很有创新性。

4. 将股东直接提供的贷款转为委托贷款

由于我国《借款通则》规定,资金拆借应当发生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或者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因此,对于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直接向公司提供的贷款,应当转为委托贷款进行规范。巴坦股份就是这种情况。通过委托贷款,一方面规范了公司的资金占用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公司发展所需资金的问题。对于业务规模较小的公司,高管或实际控制人借用公司储备金用于业务发展,从而形成“其他应收款”,应避免此类行为。

(二)与业务相关的非资金相关的关联交易

对于此类关联交易,主要要做到两点:第一,关联交易的程序要合规,价格要公允;第二,关联交易的趋势要逐渐减少,最好能在报告期末消除,若有不能消除的,至少要满足第一点(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关联董事或股东在审议时回避表决)。目前,解决此类关联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设立子公司,承接原委托关联企业的业务。

2、进行业务整合,将独立于拟上市公司的采购或销售体系纳入公司。

当然,业务整合(购买或出售)需要遵循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比如同一控制下合并。在关联业务合并中,同一控制下,如果重组方在重组前一个会计年度末的资产总额或一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占发行人重组前相应项目的比率达到100%,则必须经营一个会计年度。如果超过50%但低于100%,则必须将被重组方纳入尽职调查范围并发表相关意见。如果超过20%但低于50%,申报报告至少必须包括重组完成后最近一期的资产负债表。 在不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若企业合并存在关联关系,则标准为:重组方在重组前一个会计年度末的总资产或一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占重组前发行人相应项目的100%的,须经营满36个月,超过50%未满100%的,须经营满24个月,超过20%未满50%的,须经营满12个月。对于非关联企业合并,若重组方在重组前一个会计年度末的总资产或一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占重组前发行人相应项目的50%的,须经营满36个月,超过20%未满50%的,须经营满24个月。

3、将关联方的股权转让给非关联方,实现非关联交易。

4、通过收购引起关联交易的资产,解决关联交易。

有些情况下,关联交易的发生是因为关联方拥有拟上市公司必须使用的资产,比如需要向关联方租赁或者历史上曾向关联方租赁过房产或土地,或者需要向关联方租赁某种特殊资产来生产产品。解决的办法就是购买这类资产。这种方式操作简便,不会产生股权收购带来的其他问题,比较让人耳目一新。

5.减少和规范关联交易

(1)大力发展主营业务;

(二)建立相关制度,规范关联交易。

6、通过充分说明,取得中国证监会核准。

(1)通过充分解释,使监管部门确信关联交易不再发生或不会影响公司实际经营的独立性,公司具有较强的独立盈利能力等。

(2)说明并分析必要公允关联交易的原因及其对拟上市公司独立性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拟上市公司应尽量减少关联交易,不可避免的关联交易也必须加以规范。减少和规范关联交易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加拟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或资产,使原来依赖关联方的业务转移到拟上市公司自身或其控股子公司;二是将产生关联交易的公司股权转让给非关联方,这样即使发生交易,也不属于关联交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 经典幽默笑话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