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访丨杭州彩河三小教育集团校长黄胜浩:办学办学需要“一身正气”
◆人物名片
黄胜浩,杭州采禾三小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 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 国家课改实验优秀教师、教育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专家组成员。 曾获全国视频课大赛一等奖、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江干区第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
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凡事都要慢慢地、有规律地做; 教育要从小事慢慢渗透、渗透,要关注人一生的发展。
——黄胜浩
学校新闻:浩然正气
本义:正直、挺拔的气势。
新创意:走在蔡三校园,身穿黑色西装的黄胜浩校长始终神情端正。 无论是年轻时当老师,还是多年担任校长、倡导办学方向,他始终坚持从小事做起,实现对孩子、对教师、对学校的教育。 如今,黄校长即将进入自己的“命年”,他更加看重学校发展的正能量、师生的正气。 因为在他看来,校园有了“正能量”,就有了发展的基石。
对象介绍——《2017儿童节礼物》
这是黄胜浩校长在2017年六一儿童节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孩子们准备的礼物。纵长精致的礼盒里装着两支不同的画笔,是黄胜浩校长亲自挑选定制的。 在礼盒表面,黄校长题写了“快乐童年”四个字,写下了孩子们的名字,并留下了签名。 这不仅体现了黄校长对教职员工子女的关爱,也体现了他教育需要情感、管理需要关怀的办学理念。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陈先廷、陈浩宇、胡宇同)20世纪80年代,在杭州仓前农村,有一位小学校长。 他很受人尊敬——整个村子里很多人都曾经是他的学生,尽管没有上过学的人见面也会微笑着说“你好,黄老师”。
这位小学校长是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也是杭州财合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财三”)现任校长黄胜浩的父亲。 老黄之所以备受尊敬,不仅因为他是当时不可多得的知识分子,还因为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助人为乐”,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 他还经常教导儿子:“做事要有正派,做人要学会帮助别人。”
那时候,农村很多人都是文盲。 有一位村民向黄求助,帮他搬一封远房亲戚的信。 晚上的屋子里,昏暗的灯光下,老黄逐字逐句地读着给村民们的信。 老黄看完后,小心翼翼地摊开信纸,根据村民的口述写了一封回信,封好,写下了地址和收件人。
年轻的黄胜浩听过无数次“黄老师”的呼唤。 随着村民的来来往往,他看着父亲读了许多家信,写了许多回信。 “老师”两个字看似轻轻落在他的心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沉入了他内心的最深处。 直到黄胜浩真正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切都像“顺其自然”一样自然。
床上方“挂”着一条蛇
黄胜浩不想在父亲的“保护”下当老师,于是从湘湖师范大学毕业后,他主动离开仓前老家,选择到当时隶属于临平片的九堡教书。
由于位置偏僻,黄胜浩去学校报到当天骑了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 时值八月,漫长的暑假尚未结束。 他跟着村教育干部走进一扇锈迹斑斑的大铁门,操场上随风飘扬的齐腰高的杂草映入眼帘。
这就是他即将开始工作的“村村”。 暑假期间,校园里杂草丛生。 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放歪歪扭扭。 地面坑坑洼洼,甚至还有几个深浅不一的大水坑,镶嵌在地面上,耀眼夺目。
1990年,19岁的黄胜浩在这所乡村小学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数学教师生涯。
△黄圣豪年轻时
刚来的时候,黄圣豪并没有多想,他只想赶紧改变眼前的场景。 于是,他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彻底清理了又脏又旧的办公室。 “办公室墙上挂的贴纸撕破了,都掉下来了,我就自己把纸剪下来,用艺术风格重新写了字,然后又把纸贴到了墙上。”黄胜浩说。
就是这个无心的举动,却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办公室好像变得更明亮了。”老师们说。 当他们再次抬头时,就看到墙壁上厚厚的“红色”,被切成了长方形。 崭新的纸上写着八个美丽的大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新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年轻的黄胜浩身兼数职,就像一股活泉,给这个小村庄注入了别样的活力。 当时,最让孩子们高兴的是,他们上了真正的“体育课”——黄胜浩带着孩子们沿着村道跑步,做标准化的热身和训练。 他还向校长申请购买一车沙子来填满沙坑,让孩子们有地方练习跳远。
△在蔡三,黄圣豪依然带着孩子跑步
沙车无法进入学校,黄胜浩向村民借了篮子,一篮一篮地从学校门口运到沙坑。 直到晚上十点多,他才回到了学校给他分配的小平房。
房间里空空如也,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煤球炉。 由于离家较远,黄胜浩一个人生活,洗衣服、做饭、备课。 有一次,他回到住处,一开门就看到床上“挂”着一条蛇。 它有一米多长,时不时地吐出蛇。 “我真的很震惊。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互相看了一会儿,但蛇却从窗户溜走了……”
虽然心里还是很害怕,但黄胜浩还是坚持活下去。 “年轻的时候,我没有抱怨艰辛,更多感受到的是当老师的快乐。” 黄胜浩说道。 与那些艰辛和疲惫相比,他记得更清晰的是早上开门时门口地上时不时出现的蔬菜和水果。 “学校地处偏僻,买菜不方便,每周只能请学校阿姨帮我买一些菜。平时一周只需10元就能买齐所有菜品。” 黄胜浩说,当地的孩子和家长都非常淳朴、真诚,时不时就会“偷偷地”把自家种的蔬菜放在自己的房间门口。
当老师两个多月后,妈妈哭了很多次,也多次后悔没有把儿子留在身边。 但黄胜浩却很高兴,因为村里的男孩由于自己的努力,在镇运动会上从最后一名进步到了第四名。
从一所村小学到另一所村小学
1991年,珠心算风靡一时。 黄胜浩虽然才工作半年,但由于表现出色,获得了余杭县唯一的珠心算培训名额。 “这是浙江省首个培训班,班上有30人。 “有几个人接受了三个月的全日制培训。”黄胜浩说,同年4月,他获得了中国珠算协会颁发的四级珠算技术证书。当时,这张证书非常有价值,相当于直接进入银行职位,在专业上比今天的会计证书更加困难。
△1991年,黄胜浩获得四级珠算技术证书
1993年,黄胜浩来到九堡小学,负责珠算、心算的培养和训练。 “那是我迄今为止教过的成绩最好的班级。我参加余杭县考试时,班级平均分是99分,100分的学生有26人。” 黄胜浩回忆道。 那时,他常常会用毛笔在纸上写下十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四位数或五位数,随意加减乘除,然后让孩子们去做。 通常,当普通学生还在阅读问题时,他的学生就已经找出了正确答案。
这是黄胜浩训练学生珠心算的一种方式。 像这样用毛笔写着数字的纸条挂满了整面墙,当作问题库。 随后,成绩最好的带班黄胜浩很快被任命,来到另一所“成绩最差”的村小学担任教学主任。 那一年,他23岁。
△1993年,黄胜浩荣获珠心算指导奖
如何改变现状? 黄圣豪看上去依然是那个19岁的单纯认真的少年。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动手改变教室。
他买来油漆,带领全体老师一起粉刷墙壁,并在四周的白墙上写下了漂亮又正规的教育标语。 当所有的教室都焕然一新后,他就像是打下了一座大楼的地基。 他坐下来,开始改革学校的评价体系,和老师们一一交谈。 同时,他还将成绩最低的班级揽入自己手中。
在一个不到40名学生的班级里,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及格。 黄胜浩用了一年的时间,让班上90%以上的学生达到及格分数,将原本排名第八的村小学校推到了镇上第四。
△黄胜浩担任九堡小学教学主任
短短几年时间,黄胜浩就换了四所学校。 墙上张贴的“世纪计划,教育第一”,满墙挂满的手工“习题”,色彩鲜艳的教室……处处都留下了他鲜明的印记。 随后,黄圣豪再次面临选择。 经过再三考虑,他放弃了接替校长的机会,来到九堡镇中心小学继续担任教学主任。 “比起行政工作,我更喜欢做实际工作。” 黄圣豪笑着说道。
迟来的奖金
2000年,黄胜浩出任江干区数学教研员。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年轻教师,当他选择迈出这一步时,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他似乎并没有资格胜任教学研究员的角色。
“你只能不断学习。” 这是黄圣豪应对压力的法宝。 于是,每天晚上9点到12点,他都会一个人“钻进”书房,读书、思考,一动不动。 他说,四本数学课本他已经翻来覆去读了无数遍。 即使出去上课,他也会把课本放在包里。 “后来我知道哪个示例问题在哪个页面以及如何理解它。” 当时,黄胜浩一学期听了100多节课。
后来,他又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一篇教学论文,得到了七位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了杭州市一等奖。 在重压之下,他终于取得了突破。
黄胜浩在担任教研员时,有一天,九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突然找上门来。 他是来给黄胜浩发奖金的。
△黄胜浩担任九堡中心小学教学主任时
“当时,为了争取九堡成为教育强镇,我整理了40个装满资料的文件箱,晚上10点就下班了,一个多月了。” 黄胜浩表示,交完资料后,还没有结果,所以就离开了。 他继承了原来的岗位,成为江干区的一名数学教研员。
原本他并不记得这件事,但一年后,他因教育强镇的成功而获得了发展基金。 校长不肯“忘记”他,于是他倍加珍惜,奖金已经在路上了。
“其实钱不多,但这个举动让我感觉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我从心底里很感动。” 黄胜浩动情地说,这份迟来的奖金让他更加“勤奋”。 沉淀。 即使在教书30年后的今天,他仍然坚持在蔡三“脚踏实地”。
黄胜浩说,他喜欢上课。 他总是尽可能地走上讲台,在他的课堂上,他总能听到学生们的笑声。 如今,他仍然秉承着当教研员时听课的习惯,经常走进老师的课堂。 如果发现什么问题,他就会告诉老师:“我们换个角色,让我试试前面的部分。”
口头建议远不如实际的课堂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校长的身份,黄胜浩还成为财三青年教师的专属“教学研究员”。
“还有什么困难吗?”
事实上,如果不是有一份作业通知,黄胜浩觉得自己早就结束了教学研究员的生涯,踏踏实实地继续做自己热爱的数学研究。 2007年,为了改善教育质量落后的学校,江干区急需一名兼具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的业务骨干,黄胜浩成为最合适的人选。
他不想离开教研室,于是无奈地找到了当时的区主任。 原本以为自己会被强行“通知”的黄胜浩,那天得到了难忘的教训。
导演看到他,并没有说:“你去那里怎么工作?” 也没有要求他“好好工作”。 他和黄胜浩说:“去那里上班有七个困难,一家三口每天早上出门都要走三个方向。”
所长跟他一一列出了他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告诉他,局里针对他的七大困难,提供了“七大解决方案”。 由于没有人接孩子,他把家里唯一的一辆车留给了妻子,并为黄胜浩安排了一辆校车接送他上下班。 为了让他们更方便的照顾孩子,他将妻子的老师调到了孩子所在的学校……等等。 导演给他总结了7个难点,在他面前一一解决。
最后,导演问他:“有什么困难吗?” 黄圣豪一时什么也想不起来,但不甘的心已经平静下来,接受了这个命运。
正是这堂课,让他懂得了最好的管理是“温暖”,工作上要求严格,生活上关爱。
2011年的一个冬天的夜晚,刚下班的黄胜浩看到一名送货员正在给学校的老师送外卖。 原来,这位老师来自外地,住在一间又小又拥挤的合租屋里。 平日里他只能吃泡面和外卖。
新教师的工资不高,房租、吃穿都有双方的压力。 黄胜浩觉得这些年轻人活得太辛苦了。 他立即着手解决老师的吃饭问题,并安排学校食堂提供“爱心晚餐”,方便、便宜、营养。
对于最难解决的住房问题,区人大代表黄胜浩多年来一直呼吁,向政府建议新学校建设一些教师宿舍。 该提案最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黄胜浩站在麦克风前,代表全体青年教师鞠躬。
这一张弓,给了无数新教师在最困难的时候抛锚的港湾。 2018年,新教师住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所有工作满三年的新教师均可低价入住教师公寓。
“我尽力为老师解决困难,让他们安心工作。” 黄胜浩表示,这样可以在学校营造一种凝聚的“正气”,让每一位老师对学校有归属感。
十年来,蔡三的师资队伍从47人扩大到167人,“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承担责任、勇于争先”的蔡三精神被大家铭记。 即便是辞职调职,黄胜浩也会这样跟他们告别:把财三精神拿出来。
一个教育者的决心
刚接手财三时,黄胜浩就决定接手老校长推动的“第三教育空间”,将其完善和深化。 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社会被称为“第三教育空间”,是教育孩子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然而,这一点往往被重视表现的家长和学校所忽视。
“现在的孩子缺乏的是接触社会,缺乏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也许他们是杭州人,但他们根本不了解杭州。” 黄胜浩表示,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综合能力。
他决定每周抽出半天时间,让孩子们在校园调研、实地考察中“读杭州”,参观杭州的博物馆、古迹、名人故居等。
这一举动无疑带有巨大的风险。 安全吗? 我的成绩会受到影响吗? 面对父母的担忧和质疑,黄胜浩和他们打了一个赌。 “我说先尝试一个学期,如果孩子们成绩下降了,我来承担后果。我们会尽力挽救,这个项目就不做了。如果好的话,我们会继续做。”它。”
下注之后,黄圣豪表面上信心十足,但内心却难免紧张。 但没想到,区统考期末考试后,这些学生交出了令所有人惊讶的答卷:蔡三语文、数学双双获得“状元”,数学平均分高出一分多比第二名。
家长们解决了成绩顾虑,“杭州走读”终于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安全预案齐全,每个班级至少由两名老师带队。 黄胜浩还记得第一次去杭州一日游的情景。 学校里的老师都走了。 他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盯着手机,看着定时传来的举报数量。 他连连叹息。 他松了一口气。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节省孩子们去杭州的一日游,他甚至削减了学费。 黄胜浩拒绝了许多提出资助活动的家长,并坚持不收取一分钱。
“只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再多的牺牲也不算过分。” 他形容这是孩子教育必须维持的底线。 “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出这样的决心。”
蔡三有一张至今仍在使用的“选票表”,让学生自主选择老师提供的课程。 对于一些热门但尚未开设的课程,黄胜浩认真思考如何为他们实现“课程梦”。 以前城里有很多孩子想学“种植”,黄胜浩就联系农民,租了四亩地作为孩子们的课程基地。 曾经,有学生想学法语,但学校里没有可以教法语的老师。 黄胜浩还是如愿以偿,聘请了一位法语老师专门授课。
虽然花费了很大的力气,甚至后来法语课也因困难而被取消,但黄胜浩并不觉得这些努力白费,因为随着个性化课程的开展,孩子们可以释放天性,追求自我。
“我们财三的学生自信、阳光、善于沟通。” 黄圣豪同样自信,又有些得意的说道。 杭州日学的影响是藏在骨子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改变了孩子们的气质和他们看待社会的方式。 在一项地区调查中,47.4%的财三学生认为“社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了他们很多帮助,这一比例是地区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显然,他们不仅熟悉“社会”,而且更注重在“社会”中发展。
礼物
“骑竹马,玩青梅,青梅竹马猜。青春正好,浪漫无边,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幅精致的卷轴缓缓展开,红底黑墨,文字如龙,描绘着一对新婚夫妇。 一个关于相遇、相识、爱情、相知的世俗故事。
这是黄胜浩亲笔书写的结婚证,将送给学校里一位新婚不久的年轻老师。
由于学校里以年轻教师居多,黄胜浩至少写过十几篇这样的婚礼致词。 每一张,他都会提前知道新婚老师与伴侣的故事,花半天时间起草,准备好笔墨,抄在卷轴上。 。 黄圣豪开玩笑说,自己已经是彩河的专业婚姻见证人了。
蔡三这样的“礼物”数不胜数。 六一儿童节,黄胜浩亲自为教职员工的孩子挑选了两支毛笔,精心包装,并亲笔题写了“快乐童年”和孩子们的名字。 当时怀孕的一位老师也接受了这份给孩子的独特而珍贵的“诞生礼物”,并将其保存在家里。
黄胜浩曾经给学校六七十名老师每人写了一封信,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这封信详细地包含了很多具体的事情,而且每封信的内容都不同。 在热闹的集体聚会上,黄胜浩将信一一递给老师们,对老师们的努力和才华表示肯定和感谢。
原本热闹的聚会顿时鸦雀无声。 沉默中,几位低头看着信的老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一位刚入职的年轻男老师怕打破沉默,干脆跑到卫生间哭了。
这些“礼物”其实更像是一件件“温暖”。 黄胜浩说:“作为管理者,应该看到老师们的辛苦和付出,并尽力从小事做起,以鼓励和肯定他们。”
这是黄胜浩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 整个财三非常团结,学校有“正能量”,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校园里、办公室里、教室里,时不时就有黄胜浩留下的书法痕迹。 作为一名理科生,他不仅会写“征婚书”,而且还有一手好书法。
事实上,早在硬笔书法流行的1987年,正在读中学的黄胜浩就只能写普通的书法。 第一次参加板书比赛一无所获后,高年级出色的板书成绩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刺激。
从那以后,黄胜浩几乎每天都练习写作。 我平日练习钢笔字,周六练习书法,从未间断。 直到后来他重返板书比赛并获得硬笔书法一等奖,他才真正爱上了书法。
“只要你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会做到。” 黄圣豪从来不害怕让自己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因为极限的考验意味着新的突破。
最近,他又重拾旧日跑步的习惯,定下了每月100公里的目标。 他提前一小时到学校,每周跑步两到三天,直到七点才放学。 他坚持打卡,激励了很多老师开始锻炼身体,甚至影响了老师的家人也开始锻炼身体。
在运动和工作之间,黄圣豪一直在寻找动与静的最佳平衡点。 他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自然的“节奏”,包括教育。 “自然是最好的教育,一切都要慢慢来,遵循自然规律,慢慢地渗透和渗透到小事中,关注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