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千古绝唱的绝唱,堪称旷世之作。辛弃疾的戒酒诗,让人忍俊不禁。
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前几天整理了辛弃疾的十首代表诗,读到他那首戒酒诗《碧园春》时,忍不住笑了,没想到辛弃疾不仅豪放,而且人品也很棒。
沁园春
别喝酒,别让酒杯靠近你
到你面前来吧!我今日察看身体,长年口渴,喉咙如焦锅;如今喜睡,气喘如雷。你说:“古今贤人刘伶,何不醉后死而葬。”如此。我叹你竟如此忘恩负义,忘恩负义!
而且我们靠歌舞当媒人,把合作当成世间的毒猜忌。而且怨恨无小无大,生于所爱;物无好坏,过分便是祸患。我和你已约定,别逗留赶紧走,我还有力气给你倒杯酒。我又鞠躬道:“你若招手,我便走,你若呼唤,我便来。”
辛弃疾想戒酒,就写了一首诗,警告酒杯不要靠近他。戒酒是他自己的事,但他在诗中很认真地警告酒杯,仿佛他酗酒不是他的错,而是酒杯紧跟他的错。这种酒杯的拟人化读起来很有意思。
诗的开头,主人怒喝一声“杯,过来!”他称杯为“你”,自称“老子”。然后他郑重其事地告诉主人,自己长年口渴,喉咙干得像烧焦的铁锅,最近又困倦难耐,鼾声如雷。言外之意,疾病都是因酒而起,酒杯难逃其咎。
酒盅答道:“酒徒应当像刘伶那样,醉了才饮酒,死后才埋葬,才算是智者。”辛弃疾叹息一声说:“你真是忘恩负义啊!”他不仅语气柔和了下来,还承认酒盅曾经是他的“心腹”。
诗的后半段语气又变了,似乎表明主人要戒酒的决心。人们办宴席一般都有歌舞自娱,而这样的场合也最容易饮酒过量而对身体造成伤害。这就等于说酒杯是用来谄媚讨好,用软刀子杀人。如此罪名,处死岂不是罪有应得?但只说“算与世人勾结,毒害世人之嫌”,并未得到证实。
又说:“何况,怨恨无论大小,往往生于爱过头;再好的东西,过犹不及,也会成为灾祸。”这些话表面上听上去很有说服力,其实就等于承认自己怨恨酒,是因为他爱酒太深,酒对他来说就是灾祸,是因为它太好。这就免除了酒杯的诸多责任,所以就轻判,只是打发走,‘离它远点儿’。要是被处死,尸体示众,就叫‘狠’了,‘对你的酒杯,我还是有实力狠’,话很吓人,但‘不留,快走’的惩罚,却不重,足见主人戒酒的决心!
北仿佛看透了这一点,也不再争辩,只是再次鞠躬说道:“挥手便走,呼唤便来。”“挥手便走”没什么,但“呼唤便来”却颇为有趣和诙谐。
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再读这首诗,会发现很多丰富的人生经验。辛弃疾用这种生动的方式委婉地描述了自己长期未能实现的抱负和积累的愤怒,因此经常借酒浇愁,甚至因此毁了自己的身体。后来他也戒酒了,因为他无可奈何。
人生总有许多无奈,但如果能像辛吉一样,拿生活开玩笑,无论生活多么无奈,都会变得有趣得多。幽默也许是对抗无意义生活的最好方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