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余家传】山东竹板快讲创始人余传斌

2024-08-23 -

四把竹板奏出美妙乐声,歌唱齐鲁大地

——论山东梆子快书创始人余传斌及其后继者

上个世纪初至五十年代,山东有一位说书人活跃于世。他一手握着一对大竹板,一手握着一对小竹板。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只要他敲击竹板,悦耳的竹板声便响彻云霄,周围的人便会高呼:“说书人五老二来了!”“说书人大哥来了!”想听故事的人群顿时蜂拥而至,将他团团围住。他就是山东竹板快话俞派的创始人、著名的竹板快话表演艺术家俞传斌。近百年来,他与弟子们手握四页竹板,在齐鲁大地上唱响。

山东快板经典段子台词_山东快板小段_山东快板段子

1. 跟着爸爸逃晚餐,展现说唱口才

余传斌,艺名余小边,1897年生于山东平阴县红帆池镇纸坊村,是明代万历年间重臣、东阁礼部尚书、太子太傅余慎行的第十一代侄子,谥号文定公。其第十一代师父余慎言,字无泽,号重白,十四岁进乡试,受御史嘉奖。十七岁嘉靖壬子年进士,能诗词善文,所著《重白集》流传于世。其第三代师父余元英曾任河南南阳府通判,第八代师父余彦恪曾任衍圣公客座。可见,余传斌的余家不仅是名门望族,更是诗文世家。余传斌的曾祖父以后,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渐衰落,到余传斌的祖父余才、父亲余万祥的时候,已经十分贫困。但受祖传基因的影响,余万祥虽然不能读书做官,但却聪明伶俐,能言善辩。他出去避难觅食时,手捧一对牛胯骨,随性地唱着歌。余传斌自小就聪慧过人,十岁左右时,便跟随父亲去乞食,父子二人各捧一对牛胯骨,唱着歌乞食。余传斌总是见景生情,编着歌词,比父亲更快更生动,因此,他有时要的食物比父亲还多。据余传斌所在村子的老人回忆,他小时候遇到事都能编歌,有大孩子要欺负他,他就会编歌骂人,甚至讨饭给饭吃,他也会编歌夸奖,没饭吃,有时也会编歌讽刺。总之,余传斌跟着父亲乞讨了几年,虽然是为了生存,但更重要的是,这让他展现出了说唱口才,为后来的快说书生涯奠定了基础。

2.向大师学习,脱颖而出

余传斌跟随父亲靠敲牛臀骨、编韵文讨饭,激发了他的才华,使他喜欢上了说书这门艺术。他在外地避难时,就会跟着遇到的说书人听故事,在家时,就去向外地的说书人学艺。住在离他村子仅两里地的落子艺人孙古贤是唯一一个跟着他讲故事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余传斌都会跟着,有时还会跟着孙古贤回家,晚上回来,自己也偷偷地讲故事。余传斌的母亲早逝,父亲不久也去世了。余传斌孤身一人,除了讨饭,就是跟着孙古贤听故事。久而久之,他被感动了。孙古贤见他聪明好学,就收他为徒。从此他便跟随师父开始了他的说书生涯。

余传斌跟着孙古贤学艺,一是爱上了说书这门艺术,二是跟着师傅学,不用去要饭,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他喜欢说书这门艺术,主要是因为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他没受过什么教育,但见什么事都能编出顺口溜来,这就是他的天赋。据他村里长辈的回忆,是上天派他到人间来当说书人的。余小边的三女儿余桂英在回忆家人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余传斌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她让邻居们给他父亲修坟,坟已经挖好了,就让余传斌去看看行不行。余传斌去了之后,嫌坟太浅,就自己挖了几把锄头,结果挖出了一对小蛇。按照余家老人的传说,到了余传斌那个时候,余家已经是三代中唯一一个出仕的大官了。墓中蛇的出现,意味着他的子孙后代将有机会做官。余传斌用两把锄头把蛇挖了出来,破坏了风水。从此,余家出不了官,他的子孙后代只能是满腹书卷。这个故事是不是迷信,另当别论,但余传斌满腹书卷却是事实。以余传斌当时的家庭环境,他根本不可能再想着做官,因为那不现实。他反而一心一意学习说书,用说书填饱肚子,活下去,这才是最现实的出路。

余传斌跟师傅学吹落子、大鼓,非常用功。白天他和师傅认真听评书,晚上师傅就念歌词给他听。当时他主要学《隋唐故事》《杨家将》等,有时也请村里的识字老师给他读《隋唐演义》等故事。因为他的记忆力极强,老师讲的、老师读的,他几乎都能记住。睡觉前还会想一想,第二天就能独自弹唱了。因为他学艺认真,又有天赋,几年间,他学会了《隋唐故事》《杨家将》《蟾蜍的故事》《石家庄》等评书曲目。 20世纪20年代初,余传斌开始自食其力,在戏院里做“生意”。

余传斌身材魁梧,身材魁梧,五官端正,是个天生的帅小伙。他讲故事时,口齿清晰,动作利落。自己讲完故事后,不拘泥于老师的说唱套路。再加上他说话流利,激情澎湃,有时激情四射时还会踢踹脚。他潇洒的动作常常赢得满堂喝彩,也让他当时在老东阿县黄河两岸名声大噪。

山东快板段子_山东快板经典段子台词_山东快板小段

3. 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创造楹联

余传斌开始独立唱说后,多在旧东阿县(今平阴县东阿镇)及邻近的东平、聊城、肥城等地演唱,后来逐渐扩展到济宁、曲阜、梁山等地区。在唱说期间,他结识了许多说书艺人,与他们切磋技艺,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说唱水平。但这些艺人的说唱形式多为落子、打鼓、追琴等,都是拖腔哼唱。他觉得师傅教的都是这种味道。他天生嗓音洪亮、激情澎湃,这种温柔低沉的说唱形式总让他感到压抑,用不出全力。这时,他从曲阜的马玉衡那里听到了山东快话《吴老二》,故事的说书风格快,激情澎湃,他觉得很符合自己的性格,便想方设法学习剧中内容。后来在表演中,只要碰到《五老儿》,他就会留心学习,很快就学会了《五老儿》的内容。但他听到的艺人们说书时使用的道具多是两块铜板,音量低,与传斌自己粗犷的性格不相适应。他喜欢雄浑的风格,在说书时不断出现暴风雨般的气氛和爆炸性的场面。再说,他当时说书的主要场所是农村和集市,即使在聊城、曲阜这样的小城市,他也是平地摆摊。道具声音低,一是难以引人注意,二是说书效果差。他决心在道具上有所创新,创造出音量大、热闹的道具。卖豆腐的梆子,由一块木头掏空,敲击一面能发出很大的响声,这给了他灵感。他还先用两块木板掏空成弧形,用绳子串在一起试试,声音比犁头尖的声音还响,但还是不行。他又找来两块大小不一的竹板,串在一起试试,声音大得多。因为竹竿上段劈开的竹板易折断,不耐用,他便想用竹竿下段劈开,声音又响又响,震耳欲聋。竹板一敲,人们围了过来。他见观众喜欢,便想用竹板做一段长长的开场白。余传斌从戏曲的边鼓和音乐中得到启发,经过长时间的创作实验,余传斌用竹板编出了好听的锣鼓节奏(如《叽叽喳喳》、《四季头》、《蝉马腿》、《凤凰三点头》等),作为演出前的开场白,气氛异常热烈。听过余传斌讲故事的人都记得,只要他快节奏的锣鼓声一响,就会引来阵阵掌声和欢呼声,观众还会自发地往会场扔钱。

在对竹板进行创新改良的同时,余传斌还根据自己的说唱风格改编了《五老儿》等唱词,并加入了一些糊涂话,目的在于吸引观众,带出笑料。主要是在说唱时的表演动作上,余传斌进行了个性化的塑造和刻画。他所创造的“五老儿”在内容上更加完整动听,山东人五老儿的性格也更加突出和典型。在他清脆嘹亮的竹板伴奏下,加上他嘹亮、珠光宝气的说唱和他豪迈、刚劲、粗犷、独具表现力的表演,一个威武、英姿飒爽、正义凛然的五老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五老儿》也成为余传斌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保留曲目。他和余传斌的《回龙传》、《隋唐传》、《刘公安》等传世作品至今仍为曲艺界所称道。《五老儿》等剧目更是让余传斌声名大噪。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只要他一敲竹板,听戏或听说书的人便会被他吸引。听过他讲故事的老人至今还津津有味地谈论着。

4. 竹梆子快言自成一派,收徒传艺,名扬山东

余传斌自创梆子快说后,其独特的唱腔吸引了众多观众,名气也越来越大。他走到哪里,只要梆子一响,人们便说:“余小边来了。”“说书人吴老二来了。”“说书人大哥来了。”便纷纷围上来听。一位听过他讲故事的老人回忆说:“只要听到他梆子的声音,不管多忙,也要走过去听一段,解解馋。”余传斌的说书名声大噪。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深受观众喜爱,也深受姑娘们的青睐。20世纪20年代初,他在东平县桃城铺说书时,与当地姑娘徐凤英相恋,结为夫妻。后来,他又生下了大女儿、二女儿、儿子余广顺和三女儿余桂荣。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余传斌多是带着妻儿讲故事,他也从潞溪赚得不少钱财。

余传斌讲故事的名气越来越大,崇拜者也越来越多,但他起初并不想收徒弟。一次偶然的事件,让他收了大徒弟高清海。20世纪30年代初,他到县城赶集(今平阴县东阿镇旧城),听到了用竹板讲故事的声音。余传斌很纳闷,因为当时除了他自己,没有别人会用竹板讲故事。他走过去,看到一个年轻人正用竹板拍着讲五老二的故事。显然,他的讲故事技术不太好,但还是表现出了余传斌讲故事的风采。说完,余传斌问他:“你跟谁学的讲故事?”年轻人挺着胸膛说:“跟我师傅学的。”余传斌又问:“你师父是谁?”青年回答:“余小边。”余传斌又问:“你认识余小边吗?”青年说:“你看你这话,难道我不认识我师父吗?”余传斌说:“你看我是谁?”青年说:“我知道你是谁?”认识余传斌的有人说:“他就是余小边!你又不认识,还说他是余小边的徒弟?”众人都笑了。青年扑通一声跪在余传斌面前,称他为师父。余传斌一把将他拉了起来。从此,他收了一个大徒弟,这个青年就是高清海,字福来。余传斌收了高清海为徒后,一直让他跟自己学艺。后来他在黄河西边唱戏时,收了花口(今东阿县大桥镇花口村)人李德生为徒,还收了距余传斌所住纸坊村三里地庙海村人黄振洲为徒,收了孟庄村人孟三为徒。1946年,余传斌带着高清海到南岗子、济南等地演出,先后收了马俊生、余鲁明和最后一个徒弟张青海。听老人说:“余传斌在梁山、济宁、泰安等地也收过徒,但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余传斌众多弟子中,跟随时间最长、得其真传的是高清海、李德生和最后一位弟子张清海。1945年以前,余传斌带着妻儿和徒弟们骑着驴,走遍了聊城、泰安、济宁、曲阜、梁山、荷泽、莱芜、淄博等地讲故事,一直东到东海,北到冀南。高清海能独立讲故事后,余传斌多是陪着他讲故事。有时师徒之间闹不愉快,因为余传斌喜欢喝酒,喝完酒就发脾气,高清海讲得不好,他就会罚他跪下,高清海的妻子求饶,他才会起身,有时他还会把高清海赶出去,高清海就一个人讲故事。没过多久,余传斌就想念高清海了,就跟人说:“你让高清海叫他回来,我不发脾气不就好了吗?”高清海舍不得师傅离开,便立刻回去了。师徒二人继续在一起讲故事。余传斌脾气虽然不好,但他对徒弟高占水(高清海的儿子)却十分疼爱,经常给他买好吃的,吃饭的时候还把他抱在怀里。

人们愿意听余传斌讲故事,这也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余桂荣回忆说,父亲当时挣了很多钱(鲁西钞票),当时母亲想在黄河西岸买一个枣园,盖几间房子,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可余传斌不同意,他坚持要回黄河东岸的老家盖房买地。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余传斌唯一的儿子余广顺还小,跟着父母在外流浪。有一天,有人在逗他玩,用手弹了一下他的额头,余广顺顿时泪流满面。余传斌说:“小不点,别哭,人家在跟你玩呢。”后来,余广顺病倒了,病愈之后,不能说话,成了哑巴。不久,余小边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回到了老家东阿县纸坊村,从周家买了两三亩地。从此,他就让妻儿在家种地。妻儿种不了地,就向周家求助。

1946年,东阿县陷入国共战争,国民党反攻,东阿县放弃抵抗,百姓北逃。余传斌决定带着大徒弟高清海一家三口去济南讲故事。途中,他们遇到了攻打平阴的共产党军队。平阴城里的国民党败兵截住余传斌骑的驴子,让他驮运伤病员。幸好国民党军队里有人听了他的讲故事,对士兵们说:“这是余小扁先生,你怎么能用他的驴子呢?”这才放他们走了。到了长清县,正赶上进攻小里。余传斌一行人在小里的朋友程森家里住了几天,才到了济南。他们开始在济南南岗子讲故事。这是余传斌第一次在济南长期讲故事,直到1948年济南解放,这期间他收了马俊生、余鲁明等徒弟,还有最后一个弟子张清海。此时的余传斌艺术已经更加成熟,因此也赢得了济南观众的欢迎和高度评价。凡是听过他讲故事的人,无不赞叹不已。

更应该提到的是,余传斌讲故事时有着高尚的艺术道德。无论他走到哪里,尤其是庙会,那里有许多艺术团体,无论是演大戏的剧团,还是其他说唱团体、马戏团等等,只要余传斌摆摊敲竹板,大部分观众和听众都会被他吸引过来。这件事一直被当作一个搞笑故事流传下来。人们也对余传斌的说唱艺术魅力赞不绝口。但余传斌知道,做这个“生意”的人,也只是为了谋生。拉观众过来,就等于砸了别人的饭碗,尤其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碗饭更是难求。所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把自己的摊位摆在离大剧团尽可能远的地方。如果安排说书人到某一地区讲故事,等别人讲完故事收了钱后,他就会尽力“接单”(说书术语,即到某地讲故事),其高尚的艺术道德为观众,尤其是同行所称赞。

余传斌讲的是武老二的故事,武老二的性格像武松,忠厚,不谄媚权贵,其中有一段他骂村长的故事。余传斌常年在外面讲故事,最后回家看故事,邻居们想让他讲故事,他就答应了。可是村长不让他讲故事,因为村长不喜欢听故事。邻居们不肯,还请他讲故事,他就编了一个故事骂村长。说是寒冷的冬天,河水结冰了,鱼虾龟蟹不知道上面的景色,就召集大家开会,推荐谁上去看看。大家说龟的头很尖,就请他上去看看。龟用头钻破了冰层,刚露出头,就被割芦苇的镰刀砍断了头。村长气得一跺脚就走了,大家都笑着说骂得好,村长不喜欢听故事,也不叫大家听。

余传斌在长期的说书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掌握了许多绝活。他的辫子原本就很粗,因为山东快书杨派的杨凤山人称杨为“大辫子”,为了避讳,他就把辫子剪成又小又细的,所以人称他为“余小辫”。说书时,他摇头晃脑,辫子盘在头上,再把辫尾塞好,动作非常流畅。余传斌说书讲究发音清晰,善于用段子、吐词,用词粗浊,常用本地方言,开头轻声,结尾重声,听起来像在唱戏,非常好听。他还练过武术,说书时肢体动作非常洒脱,常常踢腿,造型优美,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他说,演“武老二”时学到的另一绝活是,武松一出现,就夹着竹板,伸出右手,中指和食指弯曲成三弯,指尖朝下,然后说:“武二郎英雄来啦。”动作优雅大方,把武松演得淋漓尽致。每次表演,都赢得雷鸣般的掌声。至今,他的弟子中,没有一个人学过这绝活。

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特点,就是喜欢吃花生。讲故事的时候,他在桌子上放一壶酒和一些花生,把花生分成四瓣,说唱时不时转身把花生塞进嘴里,观众根本看不到,既不干扰说唱,也不影响梆子。这个操作成为了余传斌说唱表演手法的一部分,从而丰富了他的表演技巧。余传斌以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演唱风格自成一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余式梆子快本。他带领徒弟们在齐鲁大地上唱得天花乱坠,也让余传斌和他的梆子快本家喻户晓,奠定了自己民间说唱艺人的地位,成为山东梆子快本的集大成者。他的《五老儿》等说唱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余小边与“五老儿”多年来一直是一段佳话,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里头,每当干完活在田里休息的时候,老人家就会模仿余小边,给年轻人讲一曲《五老儿》。

1948年济南解放后,余传斌带着大弟子高清海和家人回东阿老家,随后又回到济南讲故事,小弟子张清海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此时他的说唱艺术已日臻成熟,嘴巴糊涂的毛病也改得大半,正是他艺术的黄金阶段。但1952年腊月,余传斌原本打算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但因为平时喜欢喝酒,又没攒下什么钱,所以没钱回家。一天,他喝完酒躺在床上睡觉,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来,死在了床上,终年55岁。一代艺术大师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余传斌去世后,其最后一位弟子张青海与另两人用马车将遗体抬回家。其子余广顺1958年冬修济平渠时当工人,因天气寒冷饮食不当发病而死。余传斌的妻子和大女儿、二女儿相继去世,只有三女儿余桂荣还健在,今年67岁,家住红帆池镇郭沟村。

5. 传承师承,确保禹派后继有人

余传斌去世后,弟子们都很伤心,尤其是他的大弟子高清海,更是痛心不已。他从小就很仰慕余小扁,用特殊的方法让余小扁收他为徒。从此他就跟随师父学艺,走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大多是和师父同吃同住,是跟随师父时间最长的一个。师父的谆谆教诲和高尚的艺德,让他和师父情同父子。他决心不辜负师父的培养,将自己创制的梆子快本发扬光大,所以高清海一直没有放弃梆子快本事业,直到改革开放的上世纪90年代去世,他和弟子们一直活跃在曲艺舞台上。

高清海遵照恩师余传斌的嘱咐,想把竹板说书传下去。1949年,师傅又到济南说书,他独自一人表演。在聊城说书时,他收了姚宝明为大徒弟。1951年在齐河说书时,他收了复转战士孟宝洪为徒弟。1953年,高清海在新泰收了老师秦宝林为徒弟。这期间,高清海带着徒弟们一路东行到东海,在胶东、青岛十几个县市说书。1956年,他在聊城收了窦延熙为徒弟(现已从聊城市水利局退休)。他还收了博平的颜子敦为徒弟。因颜子敦比高清海年长,高不肯收。严子敦再三恳求,高清海说:“咱们代师收徒吧。”20世纪60年代,他收孙德贵(平阴玫瑰镇陈山头村人)为徒,1979年又收卢胜国(平阴县东河镇南市村人)为关门弟子。需要说明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山东快书杨派传人杨立德就已向高清海学习竹板快书。

高清海还有好几个跟他一样认师傅的非徒弟。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阳谷县齐集讲故事时,有两个人也冒充他的徒弟讲故事。高走过去问是谁的徒弟。两个讲故事的人说:“我们是河东人高清海的徒弟。”高清海说自己就是高清海。两人连忙道歉,非要请高清海吃饭。吃饭时,两人给阳谷县话剧团的一个朋友打电话,因为他说剧团几十个人都不如高清海讲故事有看头,也比不上高清海讲故事挣钱多,很佩服高清海讲故事的本事。这次三人一起拜高清海为师。由于没有崇拜的程序,他们被称为非门徒。

高庆海1909年出生于平阴县东阿镇龙王峪村,20世纪30年代初,他拜师于传斌为师。此后近30年,他多半是跟着师父讲评书。他年轻时在马戏团当过演员,练就了一套武术动作,所以,听师父讲评书时,他便会认真学习师父的肢体动作。他自己讲评书时,除了师父的三弯指动作外,其他动作大部分他都学。由于他的武术基础比师父高,所以有些动作比师父更利落、更敏捷。从嘴巴上看,高清海和余传斌很像,所以高清海的名气在1950年前后就很响亮了。据说有一次,他和师父余传斌同时在聊城两个会场讲故事,听高清海讲故事的人几乎比余传斌还多。余传斌为自己的得意弟子能继承真传、超越自我而高兴,对高清海大加赞赏和鼓励。不过,从此以后,据说他很少去聊城讲故事了。

高海花了很长时间在山东省西南部讲故事,因为他的妻子来自扬古县的吉顿镇的。

从19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高海(Gao )带领他的门徒前往东方的贾登()半岛,南部的河南省,西方的山西省,赫比(Hebei),天津(Hebei),天津(Hebei)和北部的三个北部省份,使他的足迹迅速传下来。

高海也继承了Yu 的艺术道德。

解放之后,国家非常重视对旧艺术家的保护和培训,并在1956年发行了一个特殊的文件。 的表演非常丰富,使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1979年,他已经70岁了。在周围的地区,例如,Tai'an,和,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生病。

在过去的几年中,Lu 了解了Gao 的真正教义,并主要学习了“ Wu Song的传奇”,“ Liu Gong的案例”,“ Sui and Tang 的浪漫”,“ ”,“ ”,Ext。

直到今天,Gao 的门徒在专业或业余阶段都活跃。

Gao 是的高级门徒,他还接受了的真实教义,他在继承和推进 的著作中,他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重视,并受到了1983年 of Shand sand san sange the Shand san san san san san san new new new san new the Shong san san san san san san the new new。由于他的高龄,他不允许参加说唱。

1991年,高海(Gao )于82岁去世。

根据Gao 的回忆,即使父亲生病了几年,他仍然没有忘记他的竹脸的讲故事,并且经常在病床上告诉他的孩子。

Yu 的 拍手快速谈话“ Wu Lao Er”,其他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丰富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宝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