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杜绝表面研究风潮

2024-09-01 -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题:严厉遏制学术肤浅倾向

新华社记者 刘洋

《全党推进调查研究工作方案》出台以来,许多地方、部门在深化调查研究中付出了务实努力、采取了务实举措、追求了务实成效,以调查研究推动了问题解决。但现实中,调查研究往往流于表面,十分“关心”调查安排,极端“关注”调查过程,把“进入”当成“深入”,把“过程”当成“解决”。这严重偏离了调查研究的本质,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表现,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排着队聊天、串着队出行、分桌吃饭”、“坐在车里、隔着玻璃看、跟着排练、照本宣科、拿了材料就走”……从群众编的顺口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对“为了调研而调研”的现象深恶痛绝。这种表面化、表面化、不彻底的调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压垮基层。我们要坚决避免浮于表面,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坚持做真调研。

真正的调研,就是要把群众的视角放在第一位,从心底里去求真。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对群众成群结队地上门问诊,实际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十分反感。调查研究,根本上是解决问题,要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要注重调研成果转化,防止“调查”无“调研”、“调研”无“用”、“用”无“效”。搞调研就是走群众路线,各级领导搞调研,要把为群众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切实解决群众的忧患、烦恼、顾虑。

真正的调研,就是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克服博取人心的欲望。做调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从客观实际中求真。现在有些调研似乎多了一个“功能”,就是为了显示存在感,让别人知道我在做调研,在忘我地工作。调研的原有目的性,已经变成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做调研,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能力,用“诚”换“真”。不仅要“进”基层,听汇报、看材料,更要用心“走”基层,倾听真情,观察事实,求真务实,实干致富。

愿意听真话的人_要听真话还是假话_我要听真话

真正的调研,就是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多想一想。有的地方对接待上级调研,已经形成了模块化的流程。调研的路线、吃什么、喝什么茶、什么时间谁出来介绍什么情况,甚至在什么场合营造感人的氛围,都形成了“剧本”,有的调研人员也心照不宣地按照“剧本”做,乐在其中。调查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马虎、泛泛而谈。既要到工作情况好的先进地方总结经验,也要到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研究问题,特别是到群众意见多、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好听的话、难听的话都要听,这样才能听到真话、看到事实,取得实效。尤其要鲜明地反对人人都好的和谐局面,脸红了、汗流浃背也是调研的一部分。

实践证明,调查研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事关我们党能否赢得民心、凝聚民智、凝聚民力的大事。中央层面整顿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解决集中调查研究、只调查不调查等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足功夫,求深、求真、求细、求准、求实效,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的现实作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