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经典的70句笑话(超搞笑短笑话)
辛弃疾名字由来:辛弃疾的祖父辛瓒希望他成为一名大将军,又仰慕西汉名将霍去病,故给他取名“弃疾”。辛弃疾自幼习武练剑,博览诗书,一直视霍去病为偶像。
轮廓: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名昙复,后改幼安,后改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南宋官宦、将相、文学家,豪放派诗人,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心”,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出生时,山东已被金人占领。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人称“新党”。青年时参加耿荆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归顺南宋,呈上《美图十文》、《九论》等,概述战争和防御的方略。曾任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巡抚,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正起义,并力排众议创建飞虎军,稳定湘湘地区。因与执政的和平派意见不合,屡遭弹劾,几度起落,最后隐居深山。开熙北伐前后,宰相韩佗胥先后任用辛弃疾到绍兴、镇江两州,并招入朝廷担任枢密使等官,但均被免职。开熙三年(1207年),辛弃疾因病遗憾而死,终年68岁。宋恭帝时,加封少史,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怀抱复辟之志,以功业自傲,但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不动摇复辟中原的信念,而是把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忧虑、忧患都投入到诗歌之中。其诗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既雄壮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和。题材广泛,善于用典,抒发力图恢复民族统一的爱国热情,抒发壮志未酬的悲痛,谴责当时统治者的屈辱和约,有许多咏祖国山河的作品。现存诗作有《稼轩长短诗》等600余首。
主要影响:
1.文献:
1. 文字:
辛弃疾的诗歌存世量达六百余首,是宋代留存诗歌最多的作家。他的诗歌多抒发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问题,抒发了热烈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诗歌在内容上充满爱国思想,在艺术上充满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同台咏诗的陈亮、刘过等人以及后来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有着与他相似的创作倾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诗派。后世每当国家和民族陷入危机时,许多作家便从辛弃疾的诗歌中汲取精神启迪。
2.诗歌:
据辛弃疾《稼轩诗集》载,辛弃疾的诗有111首。邓光明对辛稼轩诗文集进行了校订,去错补缺,共收录124首。后来孔繁礼编纂的《辛稼轩诗词集》又新增诗19首,现存辛弃疾的诗共133首。辛弃疾的诗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思想、情感,从他的词中可以得到印证。其中《别湘》写他的从政经历,可与《折桥田·盛年万里芳华》搭配阅读; “有时思来思去难,不知不觉就把栏杆摔碎了”(《鹤鸣阁绝句》),悲叹英雄的失意,也与《水龙吟·登建康上心亭》相符,而“持竹杖草鞋观瀑,筋骨力气老倦”(《与杜书高、朱延吉观天宝寺瀑,主人留二日邀牡丹饮酒》)相符,也与《折桥天·鹅湖病归来后写》相符,是他闲暇时反复吟诵的歌词主题。“喜风骨劲尚在,尚能写出鲍将军那样的诗来”(《答任诗笺之云》),辛弃疾将自己比作鲍照。他的诗风清雅,在当时“江西”和“江湖”流派之外,有自己的逍遥之风。而且他的一些抗战诗,悲壮豪迈,未必比他的抗战歌词逊色。不过辛弃疾除了写歌词,还写诗,所以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是无法与歌词相比的。
3. 正文:
除了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外,辛弃疾的文笔气势磅礴,充满激情,颇为可贵。据邓光明所著《辛弃疾文集》记载,辛弃疾的文笔有十七篇,除少数书信、奏折外,大部分都是奏折。这类奏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存在的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并系统地阐述了辛弃疾对抗金复国事业的看法和策略,充分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英雄才华”和“刚劲气魄”。辛弃疾曾明确宣称:“议天下之事,主在气魄。”(《九论》之二)辛弃疾的文笔也和他一样,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所谓“笔法雄浑,智谋收敛,有威严文评之风”(《侯村先生全集》卷九八),体现了辛氏写作的特色。后人视他为南宋政论文章大作家,但因有词人之名,未为人所熟知。
2.书法:
辛弃疾有一封信,题为《离别书》,现藏故宫博物院。纸本,行书十行,为回信。末有落款“新任宣教郎、秘阁编修、江南西监刑部尚书辛弃疾所书”。用毛笔居中,笔法规整,行文流畅洒脱,气势圆润清爽,不失端正方正之气。
《出国书》曾被元代赵孟頫,明代黄琳、项元培,清代永彦等收藏,并被载入《书画赏析》中。
3.军事:
1.军事活动:
辛弃疾不仅是一位诗文高手,在将领方面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作为将领,他冲锋陷阵,在千军万马中英勇擒获张安国;作为将领,他指挥自如,创造了一个月平定茶商军的壮举。
辛弃疾曾提出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与陆上进攻相配合,其构想充满军事创造力,他称其类似于楚汉战争时韩信绕过中原直取齐国。
2.军事思想:
辛弃疾的军事理论主要体现在《美策十文》中。《美策十文》又称《卫军十文》,是辛弃疾的一篇军事政治散文。从第一篇到第十篇,无一不是精辟透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这也是一篇很好的军事论著,陈述了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宏伟计划。辛弃疾向宋孝宗献上《美策十文》后,后人便以“美勤”作为忧国忧民、悲叹国家覆灭的代名词。 《美图十文》共分十篇,分别为《审时度势》、《观势》、《观挑衅》、《自治》、《保淮》、《勇猛》、《防微致近》、《长任》、《细战》,从精神到物质再到军事管理,构建了一套详细的治国方略,阐述了用人用兵之道。最后一步步向孝宗展现了南宋攻金的战略构想,系统地展现了辛弃疾高瞻远瞩的战略方针和远见卓识,足以体现他的军事战略水平和军事谋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