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喜剧大赛第二季
刚刚看完《年度喜剧大赛第二季》(二喜)最后一期,感触颇深。《二喜》和《脱口秀大会》是我目前唯一在追的两档内地综艺节目。后者结局惨淡,而《二喜》质量尚可,算是国产喜剧的天花板,还是值得一看的。
年度喜剧大赛的英文名为Super Show,初衷就是模仿美国这种喜剧形式。这种形式经常出现在小剧场里,服装道具简单,剧情直接,强调演员的表演。陈佩斯和朱时茂最早的作品《吃面》就是典型——没有中心思想,就是搞笑。比较知名的就是周六夜现场里的搞笑视频(当然因为是电视上的,服装道具还是精致很多,上也有很多)。 5分钟的笑话,核心是(刘守老师说)“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一个想法快速升级三次。这和单口喜剧的逻辑很像,把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个逻辑或道理快速夸张,以证明这个逻辑的正确性(或错误性)。它不讲究传统的戏剧结构,甚至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没有‘开端、发展、转折、结束’,是一个片段,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拍完就换地方。在观众笑得最开心的时候关灯,伴随着喧闹的音乐,观众整理好心情,继续看下一部完全不相关的。”
米薇把这个系列引进中国,但做了很大的改进。最重要的是把作品时长增加到15-25分钟,这样作品才能容纳更复杂的戏剧结构和情节。(另一个“改进”是把赛制改成竞赛,增加评委和打分,中国人什么都喜欢比拼,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说原版的“表演”属性更强,那么“喜剧竞赛”的初衷,就是给“编剧”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至少第一季的口号是这样的),让幕后的创作者们能更多次地走到台前。所以,喜剧竞赛第一季带出了六手、大索、于傲、铁男等一批才华横溢的编剧,还有一批优秀的演员,这是很可贵的。
不过今年“二喜”的风格完全变了,变得更加扎实厚重,却少了很多“奔放”的气势。本季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品是《进化论》,看了好多遍,冷血无厘头的剧情和台词,让人无缘无故笑得像傻子一样。土豆和陆岩组合的作品都是这种风格,无论是上季的《爸爸的葬礼》《公车上的奇怪邻居》,还是本季的《代号大本钟》,都是简简单单的搞笑,纯粹的搞笑,足以让人捧腹大笑,既有周星驰的魅力,又有原汁原味的精髓。
其他高分作品也不少,尤其是“XXX”这个群体的作品,《遇见无可救赎的人》、《复活军团》、《晚宴的回忆》等,我很喜欢,看的时候哭了好多场。但重新看的时候,觉得作品太过工整,价值观太过苛刻,煽情的意图太明显,让我作为观众有些不适应。这一季的很多群体都来自专业戏剧团体,属于学院派,在创作上有更多的理论支撑。比如有一期特别提到,XXX在创作交流中用了很多术语,什么“一级心理动态线”、“二级心理动态线”、“人物弧”、“情感延伸”、“情绪集中”、“形象种子”等,这些应该都来自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等学院派教科书,土豆网吕燕这种野性十足的演员根本就看不懂。说到底,第二季的创作“套路”因素会更多。比如XXX的作品,一定会在最后时刻“把人物弧拉满”。也就是说,最后时刻来个大反转、大煽情,精准戳中你的泪点。其他组剧,比如阿七和阿城、九人行、哈喽老师、欧耶等等,都有类似的问题。套路感太强,“底”太重,不好笑。对于喜剧来说,不好笑就是原罪。
不是不能感伤,但感伤中一定要真诚。《一溪》中也有不少感伤的作品,比如姜龙、张弛的“原心”系列(《最后一课》、《幕后十年耕耘》、《悟空》等),包括本季收官之作《再见,老张》,还有熊猫人的《天台告白》、《当龙虾渔夫决定离开》等。作为观众,我们能有强烈的共鸣,不用问也知道,这一定来自于创作者本人的真实生活经历。但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创作者过于野心勃勃,过于价值观导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二喜》里的很多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春晚小品的进阶形式——没有经过太多审校和剪辑的春晚小品,形式上更高级,情节上更高级,但内核还是感伤主义。有意思的是,单一的感伤主义,恰恰是《一喜》所反对的。《一喜》里有一部作品我很喜欢,叫《一出烂戏》,讽刺了春晚小品“煽情主义+强行价值观”的创作风格。没想到刚到《二喜》就变了。
不知道二喜的定位是马东老师和咪咪的初衷,是否有监管方面的压力,还是出于商业方面的考虑(说起来,第一季对编剧的重视和尊重在第二季几乎完全消失了,不知道是出于商业方面的考虑,包装演员的短期效果和收益要比包装编剧高得多),还是单纯因为观众的反馈。也许咪咪觉得套路化的煽情更有群众基础。看到知乎上有人说咪咪这一季对编剧的要求是:“不要有深度,不要让观众思考,节奏要短小精悍,适应网络传播”。二喜的传播设计也不少,包括“六波宇宙”的设计、“姐姐尽力了”群里大量的女权话题等等。但我刚查了一下百度指数,二喜的人气远不如一喜。如果真的把沟通效果当成一个KPI的话,那二喜大概是失败了。
喜剧不应该只轰动,喜剧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是煽情的,可以是无厘头的,可以是讽刺的,喜剧的力量来自于它能引发观众对现实的思考。希望节目鼓励的不是成熟油腻的套路,而是编剧和创作者们稚嫩却真诚的智慧火花。
但最终,无论怎样,我们还是要向米薇致敬,她们还在为喜剧努力,在探索综艺能表达的边界。在中国,这条路注定是艰难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