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我和翁帆不宜生孩子,我走了之后她会很难受。
杨振宁:我和翁帆不宜生孩子,我走了之后她会很难受。
注:2004年
注:2009年
图:2011 年
图片说明:2013年,91岁的杨振宁和36岁的妻子翁帆手牵手现身香港
注:2014 年 2 月 21 日
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登记结婚。
奇怪的是,国内各大媒体对此事都保持了比较严肃的报道态度,就连李敖也收起了毒舌,表示:“很正常,这是每个82岁老人的心愿。”
然而,世界上的流言蜚语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就连路透社这样的严肃媒体也将这则新闻归类为奇闻。
这里的奇,就是趣闻轶事。自此以后,各种批评就没有停止过。
“三四十年后,大家肯定都会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片。”杨振宁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被要求定义与翁帆的婚姻爱情,包括在央视《面对面》面对镜头时,都这么说过。
如今,十年过去,两人结婚纪念日临近,杨振宁也已经92岁高龄(10月1日)。重庆青年报记者为你梳理“杨帆恋”的近况。
“我们不应该有孩子”
时至今日,人们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一点,但他们仍然对任何麻烦的迹象保持警惕。
比如“翁帆怀孕”就如同“金庸去世”、“余秋雨离婚”一样,必然会在某一天成为热议话题,直到当事人出来辟谣。
网友调侃称,如果消息属实,那杨家已经有一个儿童足球队了。
杨振宁的好友、《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作者江彩建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杨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很好,很少卧床,可能是因为他天生身体素质好吧。”
江才建说,杨振宁听力不好,常年需要佩戴助听器,但其他身体指标正常。“除了十多年前做过一次心脏搭桥手术外,没听说他有其他问题,现在身体状况很好。而且,他不是那种小病小痛都会去医院的人。其实,他也不刻意运动,日常活动就是散步,没什么特别的。”
他说:“当然现在他拄着拐杖了,毕竟岁月不饶人,他的腿脚已经不如十年前了,这是他自己说的。”
“杨教授最近身体状况不错,去年11月我在清华大学见过他,12月16日他来台演讲,看上去状态不错,今年7月他去了新加坡,最近在香港,身体非常好。”江才建说。
2005年,杨振宁谈到健康状况对婚姻的影响:“娶了她,让我的生活得以延续,但总有出问题的时候,我的健康出问题只是时间问题,不过以我现在的情况来看,应该可以健康活五年。”
如今,两个五年过去了,老人身体依然很好。
由于常年佩戴助听器,杨振宁回答记者提问时,常常需要重复“我听力不好,请讲慢点”,如果还是听不清楚,只要看一眼妻子,翁帆就会用略带潮汕口音的普通话重复问题。
有时演唱会的时候,音乐厅的台阶木地板有点刺眼,翁帆就会小心地叮嘱他要注意台阶。演唱会宣传册上的英文字体又小又刺眼,翁帆就会时不时地叮嘱杨振宁一些。
这些年,杨振宁时不时会生些小病,冬天出门前,翁帆总会在脖子上系一条围巾。
在公园里走了十几分钟后,翁帆坚持要休息一下。
杨振宁的好友、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公司董事长潘国驹也对重庆青年报记者表示,“翁帆能把杨先生照顾得很好,我觉得她把他照顾得很好。”
在翁帆的记忆里,杨振宁做的两件事最让她感动,“有一次在日本的时候,我早上生病了,头晕,肚子疼,起不来,杨振宁就下楼给我端来一碗燕麦粥,喂我吃。”
“还有一次是在三亚的酒店,他不愿意开灯吵醒我,就去卫生间看书,我醒后,就跟他说可以开灯了。”
然而,生儿子或生女儿似乎并不在他们的计划之中。
“原因太复杂,我无法一一详述,”杨说,“我和翁帆应该考虑了很久,但我们一直没有讨论过。确切地说,是没有结论的讨论……我想你能理解我的话。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要孩子,因为我一直认为,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个人抚养一两个孩子会很困难。”
翁帆说:“就这样吧。”
不用上课了,去结婚吧
杨振宁与翁帆的关系被人诟病,除了年龄差距巨大之外,另一点是其第一任妻子杜志丽于2003年10月去世,杨振宁仅14个月后便与翁帆结婚,显得有些没心没肺。
不过当看到三人的合影之后,不少人就放心了。
两位杨夫人看上去确实有几分相似。
1995年8月,汕头大学召开海外华人物理学会大会,英语系大一学生翁帆被选为杨振宁和夫人杜志丽的接待导游。
用杨振宁的话来说,“这是上帝才能做出的安排”。
夫妻俩对翁帆的印象不错。杨振宁后来回忆说:“我和志立一见钟情于翁帆,她漂亮、活泼、善解人意、朴实无华,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说得非常好。”
离开汕头后,杨振宁夫妇偶尔与翁帆联系,其间翁帆结婚又离婚。
2003年12月,杨振宁从美国回到北京,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开启晚年生涯。给新生上课是他的愿望,2004年9月13日,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认为:“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这很重要,希望可以给更多人带来启发。”
2004年12月22日,杨振宁上的基础物理课座无虚席。老人突然停顿了一下,微微鞠躬,对着130余名学生说道:“不好意思,下周我有事,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将接任这堂课。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
这也是杨振宁为清华本科生上的最后一堂课,次年2月新学期开学后,杨振宁便不再授课,此事也成为清华学生“炮轰”杨振宁的导火索之一。
据清华统计,自9月13日至12月22日最后一节课,杨振宁共上课27节,没有缺过一节课,每次都提前5分钟到教室。期中考试时,杨振宁也参与了监考。最后一节课两天后,杨振宁与翁帆在汕头登记结婚。
随后,杨振宁写给亲朋好友的一封宣布与翁帆订婚的信也公布了出来,其中最深情的一段是:“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它们阐述了我对她在我生命中扮演过和将要扮演的角色的感受:噢,甜蜜的天使,你真是/上帝给我的/衰老灵魂的/最后的礼物/一份重回青春的喜悦。”
或许是因为信函措辞得当,双方亲朋好友纷纷对他们的婚姻送上祝福。翁帆父亲翁云光表示:“翁帆不顾年龄差距选择做杨教授的伴侣,照顾他的晚年生活,协助他的工作,这是一种美德,哪怕要做出一些牺牲,也是光荣的。希望大家也给你们二人送上祝福。”杨振宁弟弟杨振汉表示:“翁帆这么年轻,就愿意照顾我弟弟,我觉得她很懂事!”
不过,网上流传着翁帆写给杨振宁的一封所谓情书,古韵悠长,意境深远,但翁帆证实这是她自己的翻译作业,中文部分是网友代写的。
网民们在此投入的过度热情还不仅仅限于此。
而著名谣言“翁帆的父亲娶了杨振宁的孙女(或曾孙女,或孙女,有不同版本)”很快被证实是恶搞,但它并没有止步于智者,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原来杨振宁并不聪明”
2008年元旦,杨振宁在新书《曙光集》发布会上说:“结婚之后,通过这几年的接触,我知道我和翁帆之间是有代沟的,我的经历和她完全不一样。”
代沟被解释为由于身体和环境因素而导致两代人之间思维和行为的差异。
两人对于代沟的弥合,各有各的套路。杨振宁喜欢穿颜色鲜艳的T恤、衬衫,还喜欢系腰带,在他看来,这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更有活力。而婚后的翁帆也从休闲装换成了更稳重的淑女装,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成熟。
他们每到餐厅、博物馆、美术馆,就会做游戏,方法很简单:参观时不讨论,出去之后才开始测试彼此的默契程度。
“如果本馆要送你一幅画,你会选哪一幅?”无论选的是不是同一幅画,两人都会有话可说。“我们都不喜欢太现代的画。”杨振宁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说。
翁帆也说:“很多现代的画太抽象了,只是一堆颜色,我们接受不了。”不过,“我们的审美差距并不大,虽然我们选择的画可能不一样,但在小范围内是一致的。”
其实早在杨振宁与杜志立结婚时,去博物馆欣赏艺术就是两人的常态。杜志立曾说:“他(杨振宁)一到博物馆,就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作品。”
杨振宁经常会给翁帆出一些数学题,让翁帆解答。“如果翁帆答对了,杨振宁就会说,‘对了,加10分。’”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教授、《杨振宁传》作者杨建业告诉《重庆青年报》。
看电影时,杨振宁经常开玩笑说:“我看电影不像大多数人看得那么快,一个原因是我耳朵有问题,但也不全是这个原因。我跟翁帆看电影的时候,她就想,‘哎呀,原来杨振宁没那么聪明啊。’”“看完一部电影,过一两天他就完全忘了,我再跟他提起,他就说没看过。”翁帆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说他小时候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十遍也不会觉得厌烦。”
他们还经常一起吟诗,甚至改编一些经典诗句。两人把徐志摩的《邂逅》改编成:“我是天上的一朵云,偶尔投射在你的浪花上,你不必惊讶,也不必欣喜,一瞬间,我便消失了,你我相逢在落日余晖下的海上,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你可以记住,但最好不要忘记我们相遇时彼此给予的光芒。”
有时他们会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宿舍留宿,有空的时候,就去石澳附近的小岛玩,杨振宁开着一辆1980年买的老式日产车,在繁华的城市里十分醒目。
从杨李离婚看婚姻
杨振宁对婚姻有过许多评论,其中最精彩的是,他以与诺贝尔奖得主搭档李政道的分分合合来比喻婚姻:“我们的关系比我们和妻子的关系更亲密……一旦破裂,就和婚姻破裂一样痛苦。”
两人后来分道扬镳,因为他们无法就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一最伟大发现中所扮演的角色达成一致。这最终可能成为科学史上最大的悬案。
很难说这件事是对是错,尽管周恩来、奥本海默、吴健雄等重要人物都曾试图调解或澄清此事,但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
李政道认为,台湾记者江才建所著《杨振宁传》是得到杨振宁授权的,“他想通过这本书改写历史,通过污蔑、贬低我,来获取不属于他的荣誉”。
在与共同导师吴大有教授的通信中,杨振宁这样描述他的前搭档:“成名后,他开始感到恐惧。他知道自己的贡献微乎其微,非常害怕人们会说他不配获得诺贝尔奖。这种恐惧,加上他强烈的竞争精神,腐蚀了他的性格。”
杨振宁在信中强调:“郑道是一位极其聪明的物理学家,吸收信息的能力很强,工作很努力。”随后他又改口写道:“但他的洞察力和数学能力稍逊一筹,所以他在1962年以后虽然写了不少文章,但都不是特别重要的。越是发生这种情况,他的恐惧就越严重……”
吴大佑表示:“这是一件极其不幸的事情,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盖。”
杨帆日记:爱情椅上的欢乐
早上8点,淡淡的晨曦透过清华“归根居”别墅的窗户照进卧室,已经从睡梦中醒来的翁帆简单卷了一下头发,洗漱完毕,就进厨房做早餐。
“,吃早餐了!”两人以牛奶、烤面包、煎蛋开始新的一天。
“我现在要去办公室了。”杨振宁临走前对翁帆说,“杨振宁和翁帆就是这么称呼的,他们俩互相都这么称呼,在外人面前也不避讳。”
杨建业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
短暂而忙碌的上午很快就过去了,大约中午12点左右,两人一起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餐,然后就小憩了。
虽然在国外生活多年,但杨振宁却喜欢淮扬菜和汤。下午两点左右,两人起床,开始下午的工作。晚餐一般安排在晚上六点半左右,有时在家里吃。
晚饭后,两人手牵手漫步在清华校园,不时与学生碰面,点头致意,不让任何人打扰他们的静谧时光。
“每次出门,两人都是手牵手的,杨振宁一站起来,翁帆就会向她伸出手,这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杨建业对《重庆青年报》说。
晚上,两人坐在小沙发上,一起听音乐、看书、看DVD、讨论剧情。杨振宁对这张小沙发充满感情,他曾在采访中说:“沙发刚好够我们两个人坐在一起,翁帆来之前,家里就只有一张椅子,一人一张。”两人把小沙发命名为“爱情椅”。
夜晚,两人相拥而眠。客厅的桌子上,依然摆放着亡妻杜志礼生前最喜爱的雕塑《太极》,守护着一切。
有时,杨振宁半夜有灵感,便起床准备稿件。他常常静坐或静卧,将一只手举在空中,表示要把正在思考的东西写下来,以免忘记。“这个习惯伴随了他几十年,这三年来的很多文章、演讲,都是他‘写’在空中的。”翁帆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
对于未来,杨振宁仍有展望:“我已经活过了100岁生日(88岁),希望活到100岁生日(108岁)。”届时,翁帆将54岁,正好是杨振宁年龄的一半。
当然,翁帆也明白另外一种可能:“他说,‘有些东西我看不到,但过三四十年,你就能帮我看到。’这让我们不禁感到难过,但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
杨振宁还对翁帆说,自己若死了,希望她改嫁。翁帆怒道:“你怎么能这么说?”
杨振宁说:“是大杨振宁支持你以后再婚,小杨振宁希望你不要再结婚。”
三成受访者仍反对“杨帆恋”
作为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学术界一直备受推崇。但在民间,杨振宁曾因2004年的“大青婚”而饱受诟病。调查结果显示,时至今日,仅有69.4%的受访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杨帆恋”,也就是说有30.6%的受访者表示反对。而在能否接受子女“大青婚”的问题上,反对者比例则高达81.04%。
61.09% 的受访者表示年龄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体重不是压力……”这句婚姻方面的名言,大多只是一句玩笑话,在关系到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大多数人都会非常认真、谨慎。
调查结果显示,61.09%的受访者承认年龄是考虑结婚的重要因素,具体来看,女性对年龄的在意程度明显高于男性,高达77.91%的女性受访者认为年龄是考虑结婚的重要因素,而男性在这个问题上的比例为54.85%。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6.7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4.9岁,男性比女性平均结婚年龄大1.8岁。
在年龄方面,多数人认为男方年龄大于女方,是理想的结婚状态。调查显示,61.54%的受访者表示,婚姻双方理想的年龄关系是男方年龄大于女方。此外,25.37%的受访者认为婚姻双方理想的年龄关系是男女同龄,13.08%的受访者认为女方应该大于男方。
51.67%的受访者认为年龄差距在3岁以内更好
虽然在婚姻中男方年龄大于女方看似很正常,但在人们的心中通常都有一个限度。调查结果显示,51.67%的受访者认为双方年龄相差3岁以内最合适,33.37%的受访者认为年龄相差4至10岁最合适,仅有1.18%的受访者认为年龄相差50岁以上才合适。
尽管76.78%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有年龄相差20岁以上的婚姻,但现实中,年龄相差20岁以上的“老夫少妻”并不鲜见:金庸与林乐毅相差29岁结婚、邵逸夫90岁娶62岁的方逸华,年龄相差28岁、孙中山与宋庆龄相差27岁、郭台铭与曾兴英相差24岁……而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年龄相差54岁,堪称明星中最著名的“跨龄恋”。
各界对这段“年龄差距恋情”的关注从未停止,因为两人年龄相差巨大,不少人并不看好。直到2006年,还有专栏作家撰文暗讽杨振宁与翁帆是“老少配”。此后,杨振宁与翁帆首次联名撰文,驳斥“我们不是孤独的,而是幸福的”的说法。
81.04%的受访者反对子女与老人和年轻人通婚
如今,杨振宁与翁帆的爱情不仅经历了“七年之痒”,也幸福美满近十年,用“没有寂寞,只有幸福”来形容最为贴切。调查结果显示,69.40%的受访者理解这种婚姻,但81.04%的受访者反对子女“老少配”。
在曝光的大部分高龄低龄婚姻案例中,年龄较大的一方通常已经事业有成,家庭背景远比年轻一方富裕,这种情况下,年轻一方往往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78.67%的受访者认为,年龄差距较大的婚姻中,年轻一方往往是为了对方的物质财富而嫁给对方;69.08%的受访者认为,年龄较大的一方去世后,年轻一方不可能放弃遗产继承权。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69.25%的受访者认为,在年龄差距较大的婚姻中,年轻的一方会比年长的一方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公众压力。
样品描述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5日至9月30日
调查范围:重庆主城区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样本情况:3132(在线)
重庆市青少年舆情研究中心
项目统筹:陈睿
项目执行:向爽、陈美男、尹锐
报告撰写人:项爽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马荣丽
部分内容取材自《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摘自《易都报》、《华商报》、《联合早报》等书籍及报道(原标题:杨振宁92岁高龄 独家披露与杨帆十年情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