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乌丑河游子”的老顽童黄永玉的豁达人生
6月14日,有消息称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因病去世,享年99岁,家人尊重他的意愿,没有举行任何告别和追悼会。
见过黄永玉的人都会发现,他是一个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人,脸上总是挂着顽皮的微笑,说话风趣幽默,跟他聊几句之后,距离感往往瞬间消失。
他热爱生活、文学、写作、读书,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轻松应对生活,“世界也许因为我而变得有趣一点。”
即使面对生死,他依然保持冷静。在遗嘱中,他强调骨灰不能收回,“我希望我的骨灰能作为肥料,回归大自然,请大家尊重我的意愿。”
“很可爱,很善良。”这是别人对他的印象。
“展览应该是新的,而不是旧的。”
黄永玉,笔名黄兴斌、黄牛、牛夫子,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当代中国文化界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幼年时,他不得不离家求学。抗日战争爆发,黄永玉开始独自流浪。他说自己“靠在路边捡剩饭为生”,跟随老百姓躲避日本人,流浪闽东南,徒步千里。
他当过瓷器厂工人、话剧宣传队演员、美术教师、文化馆干事,在危难时刻,他靠着“剪影”技能维持生计,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黄永玉开始创作木刻版画,后来拓展到油画、国画、雕塑等艺术门类,代表作品有彩色木刻《阿诗玛》以及猫头鹰、荷花等艺术品,他设计的猴年邮票更是家喻户晓。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艺术的要求始终很高,从未停止创作。此前,“黄永玉紫砂壶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的181件作品全部是时年94岁的黄永玉在江苏宜兴创作的新作。
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回忆,自己在开会时曾见过黄永玉,“我问他在忙什么,他说在忙百岁诞辰展,画了一批新画。展览一定要有新作品,不能靠旧作品来卖作品。”
“老顽童”的豁达生活
黄永玉的一生经历了很多,但他始终能够用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
许鸿飞与黄永玉相识于1999年,初次见面时,许鸿飞对黄永玉并不太了解,但依然记得叼着烟斗、脸上挂着顽皮笑容的黄永玉。
“他总是面带微笑,看上去很开心。我们之间没有任何距离感,我突然觉得和他很亲近。我用粤语和他说话,他告诉我广州某地有一家咖啡店很正宗,并让我和他一起去试试。”许鸿飞回忆道。
两人渐渐熟悉后,许鸿飞曾到北京看望黄永玉,“他告诉我,艺术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要学别人千篇一律的东西,要多创作一些有趣的东西,用幽默的眼光看世界会很有趣,你会发现很多。”
黄永玉非常喜欢雕塑,支持许鸿飞创作《胖妞》系列。据许鸿飞说,黄永玉跟他讲了很多对雕塑的理解,说“你可以做到”,有时间要写一本关于雕塑的书。
文学很有趣
黄永玉是湘西凤凰人,他有一个很有名的表哥,就是大作家沈从文。当时湘西凤凰有很多文人和士兵,这些人把文化、文学、戏剧带回来了。沈从文就是其中之一。
他与沈从文之间不仅有亲情,还有互相欣赏的文化情怀,或许他喜爱文学、喜欢读书,与他的读书家庭传统有关,也与沈从文的影响有关。
黄永玉在木刻和绘画上取得了别人所不能及的成就,但他始终把文学作为自己最喜爱的“行业”,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诗歌时,他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黄永玉以热爱写作而闻名,他曾把文学比作钢琴:因为文学形式多样,有趣,所以能表达丰富的内容。“写作比绘画严肃得多。”他曾对媒体说。
2013年,黄永玉的小说《乌丑河狸:朱雀城》首次出版,当时谈及新书时,他开心地表示,自己写出得意之作时,常常会哈哈大笑,因为文学就是“有趣”。
诗人、学者杨庆祥将这本书描述为“一部杰作”。正如他曾经说过的:“黄永玉以九十岁的高龄回顾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其中有对生命的真挚热爱和审美超越。”
“我读过黄永玉先生的一些诗,其中《如果我活一百岁》很有意思,很有历史感和亲身感。我觉得黄永玉先生的画、诗、小说,在内在精神上都是一致的。”他说。
“非常亲切、友好。”杨庆祥至今还记得与黄永玉的会面。“老人很有童心,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当时他大概八十岁了,他对我说:‘你是八十年代出生的,我也是八十年代出生的。’”
黄永玉也热爱读书。“他经常看书,身边总是带着书,一有时间就看。”许鸿飞回忆说,黄永玉读书很快,几乎每天都看。“后来我发现,他不戴眼镜,也没有老花眼和近视。”
从他的艺术创作,到他的个人魅力,很多人都因此记住了黄永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