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生命之门》背后故事

2024-09-23 -

看完之后,我查了很久关于这部电影的资料,找到一篇非常深入的报道,想与大家分享。

真话假话和生门死门数学原理_生门死门真话假话_真假话推理题生死门

郑庆明和他的两个女儿郑秋、郑欣。他们的名字组合起来意为“悲伤”。

真假话推理题生死门_生门死门真话假话_真话假话和生门死门数学原理

12月24日,“陈小凤”与家人一起观看了纪录片《生命之门》的片段。

生门死门真话假话_真假话推理题生死门_真话假话和生门死门数学原理

一根脐带牵着一个婴儿穿过大银幕,他刚刚离开温暖的子宫,就被一双大手从哭泣的女人裆部带到这个世界。观众有的惊呼“啊……”有的低声说“哎呀,肚子好疼。”真实的女性分娩过程,很少出现在中国电影院的大银幕上。导演陈伟俊今年47岁,出生在山东日照的一个农村。在他出生的时候,分娩是一件坎坷而自然的事。孩子像成熟的果实一样,生在地上。黄土上覆盖着厚厚的麦草灰。深秋的一个午后,“扑通”一声,他倒在一堆灰里。父亲拿着剪刀,在煤油灯里进进出出,“咔嚓”一声,他的脐带被剪断了。40多年后,陈伟俊和两位摄影师想拍一部当代中国人分娩的纪录片。这更像是一部中国的“战争片”。“战士”是正在分娩的女性,她们的敌人是金钱或时间、疾病或死亡本身。战斗结束,有人被奖励新生,有人被死神召唤。生死之间,有坚毅的决心,有得失的挣扎,也有只属于生命的深沉人性和奇迹。《生命之门》500多小时的素材,记录了80多个家庭。三年后,纪录片走进影院。纪录片中涉及的每个人都试图重新理解女性分娩的本能,“像达成了和解”。定时炸弹武汉人把婴儿叫“毛毛”。郑庆明带着妻子和肚子里的毛毛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时,已经是凌晨1点多。他差点被另一家医院“逼”出来。

“每晚只有2000元的病房。”郑庆明没有钱。妻子是他在外打工时“带回来”的,没有社保。为了报销,他让妻子用了侄女的名字陈小凤。“陈小凤”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她怀的是双胞胎,但患上了高危中央性前置胎盘。医生介绍,本来应该长在子宫后壁、前壁或者侧壁的胎盘,却正好彻底堵住了孩子出生的通道——宫颈口。孩子越大,胎盘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就像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郑庆明已经经历过两次“小爆炸”。其中一次,“陈小凤”倒在地上,血流了两块60平方厘米的地砖。他今年42岁。他已经在外打工20多年,是村里最后一个建新房的家庭。邻居的孙子已经一岁多,他的孩子刚满29周,距离足月还有8周,生死未卜,他会尽全力守护好“陈小凤”和两个宝宝。医院产科的病床成了他的“战场”。作为武汉市五家孕妇急救转诊中心之一的三级甲等医院,这里住院的孕妇有2/3都是从各地转来的复杂、危重、急诊病例。一位患有肾病综合征的孕妇,浑身浮肿,亲戚们都劝她打掉孩子,她又因为年纪大,怕再次怀孕困难,所以坚持冒险保住胎儿。还有一位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压高,随时可能要了她的命。她签了风险自保书,“想让宝宝在肚子里多呆几天。”还有孕妇羊水早破,就靠躺在床上喝水、输液,“一动不动”。

她们占据了产科全部54张床位,“战场”延伸到了走廊,就连护士站旁边的一块空地也被用来布置床位。一包包的卫生纸和衣服占据了1/4的空间,床边摆放着椅子和输液架,床头上方写着“幸福时刻——给宝宝最好的人生开端”。产妇们高度警惕,谁也不知道“幸福时刻”何时到来。走廊里多余的床位有一半没有屏风,吃饭、喝水、排便、小便都没有隐私。像“陈小凤”这样的产妇,大部分时间都只能躺在床上。因为出血量大,“陈小凤”上厕所也是在床上,靠导尿管。保胎用的硫酸镁或安宝滴得很慢,“最慢的时候每分钟5滴”,摇摇晃晃的液体要在严密监护下挂很长时间。因为长期卧床,即使不停地按摩,她们腿部肌肉还是会萎缩,甚至“站不起来了”。即便如此,只要肚子里还有胎动,她们就已经很幸运了。真正让妈妈们担心的是,“有些妈妈躺着也会掉头发”。学会互相安慰,成了打持久战的万全之策。“我羊水破得太早了,现在宝宝才两斤重。”“办公室同事生下来才两斤重,现在身高一米八左右……”“孩子要是不好,你会放弃吗?”“不会,肯定不会。”“做个大人好难好难……”“一定会有奇迹的。”“生个头发干嘛谈钱?”郑清明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催收通知书就会准时出现在床头柜上。一开始,护士们还会大声喊着发催收通知书,仿佛生活一次又一次地向他吹响挑战的号角。

后来全科室都知道了他家的情况,催款通知一出现,没人吭声。“没钱,恐怕你得调整一下预期。”妇产科主任李家福查房时提醒,“没钱,去血库取血不容易。”李家福是这场“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从医25年的产科医生,一年做近千台手术。在陈伟军的纪录片里,他被视为“拆弹队”的领队——帮助高危孕妇渡过难关。“我能输我的血吗?”“只能输400毫升,解决不了关键问题。”李家福算了一笔账——一个孩子1.5万元,加上成人手术费用,至少5万元,“5万元,哪里能买来三条命?” 5万元是摆在郑庆明面前的又一座大山。他打工经历颇深,20多岁就开始打工,搬过石子、浇过混凝土,还在上海家具厂做过杂工。赚过最多的钱,一天能挣170元,在烟台帮人绑钢筋。40岁时,他终于攒下7万元,装修了房子。“房子”是他人生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次年,他认识了打工时被拐卖的“陈小凤”。“陈小凤”怀了双胞胎,这是郑庆明唯一一次觉得自己被老天“眷顾”。如今,他正靠在医院的墙上,焦虑和尴尬让他额头上拧出了好几条青筋。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在老婆肚子里多呆几天。 “在肚子里比在孵化器里便宜。”扭过头去,他擦去一滴泪水,继续擦拭“陈小凤”的身子。

生门死门真话假话_真话假话和生门死门数学原理_真假话推理题生死门

三年后,电影上映,李家福到汉口电影院“暗访”影片的口碑。观众疑惑,“生孩子为何全程谈钱?”钱是李家福日常巡房、谈话中绕不开的话题,“一半以上都和钱有关”。根据经验,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全,“28、29周的宝宝,没有五、十万块钱,很难养大”。在中国,早产费用仍是社会和政府未解难题。李家福接生的一名婴儿,体重只有600克,“巴掌大”,在新生儿科待了半年,花了25万元。还有一位产妇,总共需要11万元费用。她家把车都卖了,还差2万元,“很不容易”。孩子因为付不起医药费而养不下去,并不罕见。“医院不会眼睁睁看着孕妇死去而不去抢救。”杨桂芬是《陈小凤》的主刀医生,她在电影院里亲眼目睹了郑庆明一家筹钱的过程——他们找不到信用社,向几十家信用社借钱,不仅挪用了亲朋好友给儿子办婚礼的钱,还借了高利贷。“该救人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救,就像该催你还账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催你还账一样。”她说。医院不止一次救过欠钱的病人,有的按时还了钱,有的转过头来说:“当初谁叫你们救我的?”这让医生和医院都尴尬不已。 “我们不敢说没钱就去救人,更不敢眼睁睁看着人死去而不去抢救。”但郑清明从始至终都知道,能靠的只有乡亲和自己。茫然无措之时,他跑进距离外科大楼100米外的器官移植中心。“你们收肾吗?”他拦下三名医生问道,差点把保安吓坏了。

“陈小凤”不知道,郑清明哭得比她还多。医院对面就是水果湖,吃饭休息时,他沿着湖边散步,眼泪像路边法国梧桐的叶子一样落下来。回到医院时,他递给“陈小凤”一碗8元的猪肝面,而他的肚子里,一天三餐,都是3元一碗的热干面。除了金钱,死亡本身似乎也潜伏在“地狱之门”旁。夏金菊是一位真正走过地狱之门的“勇士”。当她在ICU里睁开眼睛时,一片幽蓝的光芒笼罩着一切。身穿白衣的护士在一排排机器之间来回走动,气氛肃穆。她想说话,但嘴里插着胃管,根本发不出声音。她已经没有力气了,就连眼球的转动,也消耗了她一半的体力。手术后三天,她总共失血1.8万毫升,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液全部换了4次。那是2013年,她已经33岁了。供给胎儿营养的胎盘,长在之前两次剖腹产的疤痕上。不仅如此,胎盘还突破子宫肌层,植入膀胱。这是典型且危险的前置胎盘。当胎盘像大树一样被拔出来时,“鲜血如泉涌”。在宝宝出生的那一刻,“失血量很高”。57岁的摄像师赵华把摄像机推上去,从镜头里能看到细如针线的鲜血向不同方向喷射。怀孕三个多月时,夏金菊从广州回到老家黄梅守护胎儿。小县城的妇产科医生每天都把她赶出去,“你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医生建议她把孩子打掉,否则大出血就像水龙头一样,堵不住,“人没了,钱也没了”。

“她从来没想过,会连命和钱都丢了。”甚至在第一次心跳骤停前,她还在求医生帮她保住子宫。心电监护仪上两次显示一条直线。在家人被叫去“准备后事”的那天晚上,她的腹部塞满了止血纱布,在ICU里等待最后的介入治疗。疼痛吞噬着她的记忆。屏幕上,父亲一遍遍地揉着她因疼痛而抽筋的手,抚摸着她的额头。三年过去了,她对这个全场“催泪点”已经没有印象了。唯一记得的是,穿着亚麻套装的李家福朝她喊道:“夏金菊,你想看毛毛吗?”她点点头。“想看他,就得坚持。”她又点点头。她是产科的奇迹。事后,很多医生护士都跟她聊起了“八卦”。 “你在ICU里看到什么虚幻的东西了吗?”她说,“蓝色的ICU大概像地狱殿堂、地狱之门。”阎王最终没有召唤她,11天后,她被转回普通病房。死神也眷顾“陈小凤”。孩子们被抱出来时,护士对郑清明喊道:“恭喜,你们是一对姐妹花”。“有什么好恭喜的?我根本高兴不起来。”他为“陈小凤”担心,想到她小时候被拐卖的经历,想到她不到40公斤的体重,害怕起来——如果止不住血,她就没命了。那一晚,他盯着床头的心电监护仪,一夜未合眼。天亮时,42岁的他觉得,老天又一次给了他一条出路。更多意外和残酷现实 在成为职业妇产科医生之前,李家福曾担任乡镇全科医生5年,1988年之前曾接生过3个孩子,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

那时,他一手捧书,一手接生。2000年,中国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作为医务工作者,他动员孕妇到医院分娩,降低死亡率。2014年,中国提前一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全国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1.7/10万,比1990年的88.8/10万下降了约四分之三。除了死亡率,他逐渐看到了比纪录片“更令人吃惊、更残酷”的现实。25年来,他亲眼目睹了数以万计的孕妇。有做完8次试管婴儿才怀孕的孕妇,也有14岁就当妈妈的孕妇,有和情妇偷偷生孩子的,也有因为不确定孩子生父是谁,带几个男人来生的。他还经常和警察打交道。2013年除夕夜,120送来一位“三无”孕妇,她没有身份证,没有亲人陪同,也没有钱,只有肚子里死掉的孩子和不断的哭喊声。李家福报了警,最后在警察的见证下,她接受了手术。最让他吃惊的有两例,一是心脏是三腔的孕妇,心脏是三腔的婴儿一般活不过2岁,这位孕妇不仅长大了,还怀孕了,在他的保护下,宝宝出生了,“真是个奇迹”。还有一位是“瓷娃娃”的妈妈,骨头脆如玻璃,中央性前置胎盘,和“陈小凤”一样,随时可能大出血,更可怕的是,她还是RHA阴性的“熊猫血”,身长只有89厘米,体重29公斤,但最终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真假话推理题生死门_真话假话和生门死门数学原理_生门死门真话假话

社会对有缺陷孩子的宽容度也在增加。他曾接生过一个特纳综合征的婴儿,她比正常婴儿少一条X染色体,婴儿的临床表现可能是长大后没有子宫、正常的卵巢和阴道,意味着她将来无法怀孕,身高不足150厘米,智力接近正常。家人选择把婴儿留下。还有一个唇腭裂的婴儿,家人说:“一定要要,不管是猫还是狗,我们都要。”这样的病例,总让医生欣喜。“过去很多人都放弃了,好好对待这个生命,就会有回报。”最让他感动的,是他科室里一个生下先天性白痴(唐氏综合征)的意大利人。出院后,母亲曾给李家福看了一张她一家七口的照片,照片里,孩子笑得很甜。 “在我们国家,类似情况产前筛查后都会引产,但他们更看重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幸福。”李家福觉得,无论是人生观还是福利制度,都有差异。《生命之门》中,李双双一家因为检测不到胎动、优生咨询结果不理想,想引产。“这是因为如果孩子有问题,以后家庭负担不起,社会支持也跟不上。”从子宫到阴道。从温热的羊水到大气。在李家福看来,就像是两个星轨的过渡。宝宝会面临很多未知,有的会窒息死亡,有的会出现超声无法检测出的内脏畸形,这就是医疗的局限性。与死神长期斗争后,母亲们伤痕累累。

夏金菊出院时,儿子刚满月。长期卧床导致她腿部肌肉萎缩,剖腹产留下的切口限制了她的活动范围,走不了200米就会腹痛难忍。手术半年后,儿子不得不寄养在姐姐家。“陈小凤”的两个女儿,一个1.6公斤,一个1.61公斤。“两个加起来还没两个重。”孩子肺部发育不全,身体状况不佳,医生保守估计“治疗费用20万”。一直无法生育的父母闻讯赶来,通过护士打听消息,愿意承担孩子的医疗费用,领养其中一个。“陈小凤”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一直哭。郑庆明下定决心,拒绝了那些想领养孩子的人,把两个孩子都带回家,说“生死听天由命”。孩子满月时,村里人都来看望,但没人认为能养得了。到郑庆明家做客的妇女们还记得,孩子“手脚像鸡爪”。别人都用双手抱着孩子,郑庆明却用一只手抱着,手心托着孩子的屁股,头枕在小臂上。冬日寒风呼啸,夜晚他会把女儿放在胸前,“怕她们着凉,更怕我一翻身,她们会被压死”。 “战争”的回报 三年后,当夏金菊和“陈小凤”以主角身份出现在荧幕上时,现实生活中,她们早已拿着上一场“战争”的回报,投入到新的“战场”。郑庆明把孩子带回家后,瘦了20斤。他每天到村里打零工,修房子、修路、清扫猪圈,来者不拒。即便如此,两个孩子的奶粉钱“还欠了一万多元”。

“他读到四年级,认识的字有限。‘愁’字可以分解成两个女儿的名字——郑秋和郑欣。”郑庆明在外面干了一整天活,一手抱起一个女儿回家。孩子坐在他腿上,他往炉子里扔了一把柴火,火就烧起来了。他紧紧地抱着两个女儿,用粗糙的胡须逗女儿笑。这是郑庆明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两个孩子大部分时间都粘在“陈小凤”身上。他们比同龄孩子瘦小,像“猴子”一样粘着她,拉着她到处跑。孩子们调皮的时候,她会打他们一巴掌,然后抱起来安慰。只要家门口传来摩托车的声音,母亲就会暂时松一口气。夏金菊成了重度前置胎盘的“标志性病例”。2014年,李李家福带着自己的病例到武汉和同事们交流,后来又在全国的会议上讨论。“现在几乎每周都会有这样的事。”李家福和同事们感受最深的变化是,随着二胎孕妇数量的增加,瘢痕子宫、前置胎盘、重度前置胎盘的病例越来越多。“以前2500例才有1例胎盘植入,现在250例就有1例胎盘植入。”除了孕妇高龄,李家福还用剖宫产率高来解释这一现象。“以前只生一胎,很多孕妇为了安全或者怕疼就选择剖宫产,剖宫产率超过50%。”而到了怀二胎,类似的重度前置胎盘就成为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夏金菊一直和李家福保持着联系。

因为手术后大量输血,她最近去“检查心肝肺”,还做了艾滋病检测。夏金菊身高1.5米,3年后,她从手术后的70公斤长到了92公斤,只能抱着50多公斤的儿子一步一步爬楼梯。4月,她和丈夫在县城一家饭店为儿子办了三岁生日婚宴。儿子聪明可爱,能指着不同人的衣服,准确说出黑色、绿色等。在有儿子之前,夏金菊是个“骆驼般”的人,务实干练,和丈夫在广州经营服装辅料生意,自己经营着一家生意红火的店面。为了儿子和十几岁的女儿,她回到家乡做起了全职妈妈。和郑秋、郑欣一样,3岁半的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也极其强烈。夏金菊上厕所时,会哭着找妈妈。理解分娩,就像达成和解。摄影师赵华今年60岁,一副小小的老花镜,腿上系着一根黑绳,挂在胸前。两年间,他因磕磕碰碰摔坏了四副老花镜。他的老花眼有200到300度。没戴眼镜时,他靠在武汉电视台几十年的经验定焦。拍完《生命之门》,他终于第一次理解了“生孩子”。他把几十年攒下的私房钱全部给了妻子,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1983年,妻子在中南医院生下女儿,那还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年代。他不娇气体贴,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用心服侍妻子。 30年后,他从中南医院背回相机,妻子看得入迷,“眼睛都没眨一下”。

一位4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晚年生了一个儿子,赵华跟着他回老家报喜。那人“上山祭祖,鞭打鞭子”,家庭繁衍的仪式感让他感动。还有一位早产的母亲,她通过医院找到赵华,想看看孩子出生时的影像。孩子出生后夭折,赵华拍下了那段生命唯一的影像。分娩,这个他视为女性本能自然过程的现象,突然变得值得敬畏。“正是这种被忽视的本能,让我们得以繁衍后代。”赵华说。分娩也让失散多年的“陈小凤”想要回云南寻找母亲的家。她十几岁时被拐卖,因为不识字,至今还不知道母亲的名字,只记得村外的茶园和门口的大井。命运多舛。她所冒充的“陈小凤”不仅没能减轻负担,还成了子女入户的障碍。她的两个女儿就是“陈小凤”的女儿,如果想换出生证,只能拿出身份证,做亲子鉴定才能办。回到出生地云南找寻出生地,成了解开这个难题的唯一钥匙。陈伟军导演曾有一个“很棒”的想法,足够多的观众会通过《生命之门》达成广泛的交流。如果票房允许,或许可以探索设立早产儿救助基金,帮助像“陈小凤”一样困难的家庭。“生育、养育孩子的成本和风险,应该由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