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成绩单”看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央视新闻:三年前的10月12日,我国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5个国家公园。保护区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覆盖国土面积近30%。陆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三年来,五个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国家公园成立以来,制定颁布了10余项国家公园创建、监测评估、资助项目等制度办法和标准,形成了我国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三年来,我国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藏羚羊数量增至7万余只,雪豹数量恢复至1200余只,东北虎、西伯利亚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加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的野生数量也从40只增加到80只。以前只剩下2群、不到10只,现在有7群、42只。
三年来,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稳步提升。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得到整体保护。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连接了当地大熊猫种群的13条生态廊道。
三年来,我国实施了野生动物损害综合保险、生态搬迁、入口社区和示范村建设、集中养牛等一批民生工程。近5万名社区居民被聘为生态管理者。
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
三年来,我国国家公园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生态保护成效显着,大熊猫等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地区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的88%,栖息着野生大熊猫1227只,占公园总种群数的92%。三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对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以及毗邻特定区域和外围相关区域进行了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动态管控。继续实施黄土梁、泥巴山等重点生态廊道建设,记录大熊猫踪迹点1588个。
在甘肃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地区,首次在一个月内拍摄到五只不同野生大熊猫在同一地点的活动。 2024年1月17日,在陕西长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发现红外相机拍摄到疑似棕色大熊猫的图像。
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我国野生大熊猫数量已增至近1900只。在大熊猫的“保护伞效应”下,金丝猴、雪豹、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三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三年来,公园立足“一园三区”布局,将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等部门的生态保护和管理职责下放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有效解决“九龙治水”难题,完成国家公园“治水”难题。这是一个品牌掌控一切的历史性变化。”
公园成立以来,三江源地区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功能得到巩固。草原覆盖率和产草量比10年前分别增长11%和30%以上。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加,藏羚羊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以往很少见到的雪豹、兔猫、藏狐等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虎豹数量大幅增加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规划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这里是我国东北虎、西伯利亚豹的历史自然分布区,也是唯一有野生定居种群和繁殖家族的地区。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虎豹数量明显增加。
2024年3月的一天清晨,在我国东北边境的珲春林区,林区部署的实时传输红外摄像机捕捉到了一只虎妈妈和她的幼崽嬉戏玩耍的场景。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小虎崽也进入了镜头。同样是在 2024 年,公园里的摄像机捕捉到了豹妈妈照顾幼崽的视频。为了让幼崽们享用捕获的猎物,豹妈妈四处巡逻,守卫了数十分钟。
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公园内老虎和豹子的数量已从2017年试点之初的27只老虎和42只豹子分别增加到约70只和80只左右。更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已发现8个东北虎繁殖家系和10个西伯利亚豹繁殖家系,幼崽繁殖成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作为虎豹主要猎物的梅花鹿、野猪、狍子等有蹄类动物的数量比试点之初增加了一倍多。
虎豹的数量逐年增加,现在这些大家伙时不时就会在红外摄像机前拍照。捕捉这些图像的正是园区内部署的“天地”一体化监控系统。它是由95个通信基站和28000个红外摄像机组成的实时监控网络,并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传感系统互联。虎豹等野生动物的保护、人畜碰撞的预防、自然资源的监测监管等已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