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的趣事很多,让文人对宋朝产生了向往
如果给今天的知识分子一次“穿越”古代的机会,大多数知识分子恐怕都会选择回到宋朝。这样的结果的出现,与宋朝的“基本国策”有着巨大的关系。宋朝建立时,太祖赵匡胤制定了“与士大夫共享天下”的基本国策。知识分子不但社会地位很高,而且宋代公务员的高俸也是“空前绝后”。同时,宋朝对科举的重视也是由“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基本国策决定的,所以宋朝成为了知识分子最向往的王朝。
宋末,触犯法律的文官官员大多被高宗“行宰”后南下的大理寺、开封府、临安府处理。罪大恶极的都交给御史台,对罪犯最重的惩罚一般是降职、贬为平民、丧失财产、开除军籍等,但很少有士大夫因犯罪而被杀。
当士大夫获得了如此宽松、相对自由的政治参与环境时,宋代士大夫的自觉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宋代文人的政治参与意识超过了同时期任何其他国家。当整个欧洲陷入黑暗,所有人都匍匐在神权“铁幕”之下时,中国文人却在积极治理国家。他们可以拒绝皇帝的无理决定和掌握实权的太后。他们敢于公开抵制分支机构。不仅国家行政事务的主要决策都由士大夫掌握,就连皇帝的后宫事务也由官员监督。
不仅宋朝的官员可以干预皇帝的决策,就连“远在他乡”的广大知识分子“反对党”也不甘在政治上孤独。贫困知识分子参政不仅体现在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些知识分子可以直接写信给皇帝。他们大声疾呼、建言献策,毫不客气地批评皇帝的错误,评论统治阶级的政策。
相传,宋代东京汴梁以东的云州学者,以爱议国策而闻名于世。这些“京东士人”或给曹泽写信,或着书立说,有的成群结队地谈论政务。这种被前人或后人认为“诽谤朝廷”、“谈论祸国”的行为,在宋代并没有禁止,但士人却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宋代的知识分子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温文尔雅,有时还会做出一些有辱温文尔雅的事情。例如,一位名叫王兴的疯狂学生就曾犯下“扔鞋子”的行为。
真宗年间,有一年全国大旱。有一天,王兴爬上了宰相王旦每天经过的一座亭子。当宰相经过时,王兴大声喊道:“天下大旱了。”人民水深火热,你却还领着国家丰厚的俸禄,你怎么能这么安心?”王兴越说越兴奋,最后表现得像个向人扔鞋的伊拉克青年。乔治·W·布什,捡起一个物体并把它砸碎。 王丹总理出身于文学界,反应肯定不如曾在军队服役的乔治·W·布什。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宰相被袭击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对随从说道:“我已经做到了,那又有什么罪呢? ”王兴就是这样,打了宰相就白打了。
“与士大夫共享天下”的国策在行政过程中有非常具体的体现。皇帝在行使权力时,不能再独断专行,而必须与官僚集团协商。宰相杜范曾说过:凡是生死存亡、破旧立新等大事,皇帝都要把国家政策交给宰相,由宰相决定是否执行、如何执行。他们在与官员协商后。由此,宋朝形成了“朝议”的传统。凡有重大军事和国家政策,“必须聚集群臣商议”。 “法庭上不同意见的官员互相争论,有时不同意见的官员甚至互相“打架”,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当今西方议会。
可以说,宋朝皇帝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宰相等官员的任用上,而具体的行政事务则由宰相领导的文官集团处理。从这一点来看,宋朝的皇帝更像是一个大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而宰相则是总经理,文武百官则是大公司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在这一体系的运行下,“兆松集团”迅速发展,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宋代,只有官员才有参与政治讨论的权力。有时,为了更好地了解民情,国家也会给予地位较低的“官员”参与政治事务的机会。有时甚至将政治讨论的范围扩大到普通民众。比如,曾经国家要建立茶叶制度。为了了解政法事务,召集了数十名茶商“议利利害”。熙宁年间,为了制定财政政策,“凡评价市面屠户、商贾之人,皆召至政事堂”。
宋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集团领导”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宋朝抛弃了一直为人诟病的武术,其在“文治”方面的成就不仅大于后来的元、明、清朝。是无法超越的,也是盛唐无法比拟的。
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出自宋代。宋诗的繁荣不仅可以与唐诗相媲美,而且其影响范围也从上层精英社会波及到普通百姓。公民阶层。发明,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农业、印刷、造纸、丝织、制瓷等都有较大发展。航海造船业的卓越成就达到顶峰。宋代的海外贸易极为发达。与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航海贸易成为“皇帝的南国宝库”。当宋朝的疆域远小于唐朝时,却创造了远超唐朝的繁荣经济。正是因为宋朝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国际汉学界一致认为宋朝是中国古典文化繁荣的顶峰。
如果有兴趣,欢迎搜索关注《历史的小辫子》,每天都会更新有趣的史实,在笑骂中感受五千年的历史轨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