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正式实施新规,足浴店、酒店将纳入“影视监管”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你去过私人电影院吗?也许你没有意识到,但无论是商场里的电影吧、大学城里的电影咖啡馆,还是酒店里的4S店、足浴店、电影放映场馆,在官方文件中,他们的统一名称是“点播影院”。 。
今天,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点播影院和点播影院线路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这意味着这些场馆正式实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监管。
早在2016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就发布了《关于规范点播影院和点播院线运营管理的通知》,宣布该行业进入官方视野。今年《条例》的出台只是一个垫脚石,并没有超出从业者的预期。
《规定》中对银幕宽度、座位数、影院牌照要求等做出了量化规定。同时,娱乐资本获悉,4月初,进一步的技术管理规则将发布,可以预见大规模整顿和行业洗牌将随之而来。
只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先公布技术装备等细则,再实施《条例》。对此,知情人士透露,细节延迟的原因是上述内部正在进行调整。
早在一年前,业内已有约十家企业参与制定行业管理法规和规则。 “我们有这个东西,但我们不会向外界谈论它。”
因此,当进一步的细节出台时,受影响的将是那些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准备、甚至走错方向的玩家。
入场竞争:有多少个发行和展览许可证?
在官方意义上,点播影院是指除电影院、流动放映场所之外,为观众提供观看自己选择的电影的放映服务的文化娱乐场所。
2014年以来,国内点播影院数量迅速扩张,从最初的几百家到现在普遍认为的数万家。博纳总裁于冬曾在娱乐资本大会上感叹私人影院正在“农村包围城市”。 。
去年4月以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规范点播影院及点播院线经营管理的通知》、《点播影院管理暂行规定》三份文件。 《电影院及点播院线(征求意见稿)》、《点播影院及点播院线》《电影院连锁管理规定》。
毫无疑问,点播影院已经进入官方视野,并正在快速走向标准化、产业化。
早在《通知》中,官方就表示,将点播影院纳入电影票房统计渠道,向点播影院发放发行许可证,向点播发放放映许可证剧院。电影版权、设备、计费系统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执行更换和升级。
其中一个重点是点播影院发行牌照和点播影院放映牌照的发放,这意味着入场资格。
今天实施的《规定》明确规定,省级点播院线下辖的点播院线数量不少于30家,跨省点播院线下辖的点播院线数量不少于30家。 - 点播院线不少于60家等,这意味着将发放省级牌照。
业内人士预测,首批国家牌照总数为6-10个,每个省份将有2-3个省级牌照。对于发行时间,各方说法不一。有人说第一个许可证很快就会出现,而另一些人则说需要一些时间。毕竟,规定并不是一刀切的,执行有一个缓冲过程。
商业模式有两种,服务商或者品牌商都有自己的考虑。
目前行业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爱奇艺一起看”、艾米、云乐迪、艾木、莱姆影业等为主要代表的品牌商,即拥有加盟店的影院品牌,消费者在各地都会看到品牌商风格统一的专卖店。一般而言,品牌商为特许影院业主提供从选址、装修到系统片源的一站式服务。
第二种是以冯廷逊为主导的服务商,为品牌商提供一系列服务,本身并不经营实体店。
风听讯CEO姚勤荣向文娱资本介绍,公司定位为实体娱乐店影视点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影视品牌商提供内容版权、播放系统、投影设备等综合服务。点播剧院。
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连接内容版权方和线下影院。
长期以来,点播影院在大内容公司面前毫无发言权。在去年11月的中国点播影院发展论坛上,尚目CEO余哲给大家算了一笔账:1万家点播影院店一年只产生所有影片的版权费5000万。 《战狼2》新媒体版权以6200万成交。如果这是点播影院唯一的业务,那么把版权卖给你就不值得了。 ”
姚勤荣还和合谷先生算了一笔账:假设10大品牌各有100家门店,那么就有1000家影院。以每天1.5次的翻台率,内容提供商将收取每次10元的片源费。内容提供商的收入只有15000。 “内容方的收入很难满足。”
冯廷勋的计算基于多种来源的数据:
全国有7000+家电影院,分为上、中、下三级。上游16个品牌共2000+影院;中间是3000多家电影院,其中大部分是夫妻店或个体户;下游是隐藏在居民楼中的小型放映室。大约2000+。
姚勤荣透露,冯廷勋服务过16个上游品牌中的12个。当然,品牌商可能会声称这是他们自己的系统,因为影院业主需要得到一站式服务。此外,他认为,随着法规的逐步细化,中下游影院将逐渐被淘汰。毕竟,仅通过消防检查验收,行业内仅有300家影院能够被淘汰。
对于服务品牌商的模式,一些声称自有品牌自己打造全链条的品牌商并不认同。
乐影文化总经理季培认为:“市场越专业、细分,市场接受度就越低。”
服务提供商需要从内容提供商处购买版权,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给连锁影院,然后再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给低端影院。这个价格很可能超出点播影院的承受能力。
内容是点播影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市场上不存在内容垄断。同一内容提供商往往将版权分发给多个购买者,市场“不可能完全垄断”;而点播影院的自选模式,“有500-1500部电影可供选择就足够了,因为顾客可以观看不同的电影。”这样一来,内容生产者的话语权就受到了限制。 “电影制片人和院线之间肯定会有一个博弈过程。”
季培将点播影院的核心竞争力称为“阵地”,即银幕数量。 “你开的影院越多,你就越有话语权。”
网络转播权≠院线放映权
内容方面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版权问题。娱乐资本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影院都没有合规版权。有业内人士形容,“大家都在玩边缘”,但各方也在试图将其形式化。 。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私人电影都在利用视频网站的视频源作为自己的片源进行放映。早在2016年8月,爱奇艺就利用银幕影院的繁荣,侵犯《杀破狼2》,《十万个冷笑话》以其独家网络信息传播权为由被告上法庭。最终,王母影院赔偿3万元 随后,爱奇艺还起诉了北京私影科技等公司。
那么,外界很容易理所当然地认为《爱奇艺一起看(微影院)》背靠爱奇艺,将拥有大量的内容资源。
事实上,获得的网络播放权并不能直接用于点播影院。点播影院规定必须有放映权,所以爱奇艺在网络上播放的内容不能在没有放映权的点播影院播放。
对此,爱奇艺副总裁李文向娱乐资本回应称,规则尚未明确,没有讨论基础,爱奇艺的计划从未停留在点播影院播放电影,而是依赖平台凭借内容、大数据等优势,打造线下新娱乐综合消费场景。
对于点播影院行业来说,网络放映权可以用来做什么?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该行业仍处于混乱阶段。大多数从业者不仅涉足点播影院,还涉足足浴店、4S店、酒店等场所的转播业务。在这些地方放映的电影只需要网络放映权。
我们在大众点评上输入“电影吧”这个词,发现电影吧的装修风格一般与KTV的主题包间类似,但一般只划分为2-4人的房间,最多不超过8人。看电影,他们往往只有投影设备。 ;您还可以搜索带床的放映室,其中大部分位于酒店内。
云乐迪、艾米、爱奇艺等品牌将有更专业的沙发、椅子、隔音墙和播放设备。单次价格通常在100-300元之间,收费方式包括按电影收费,例如只看一部电影;或者按时间段收费,这样您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您想观看的内容。
暴风视频推出了BFC超感音视频体验中心,号称高端私密观看服务。杜比全景声覆盖影院,4D影院动感沙发,甚至浴室都是高科技。当然,他们的收费也很高:2人一间客厅598元,4人间858元,6人间1188元。
点播影院的用户大部分是情侣,约占70%,其余为朋友聚会。
这或许表明点播影院更依赖社交场景而非直接观影需求。
因此,点播影院品牌的服务商告诉小鱼,未来行业的播放内容将不仅仅依靠电影,还会有电视剧、网络专业、直播比赛,甚至是KTV的电影K,同时满足看电影和唱歌的需求。随着娱乐产业的兴起和消费升级,一屏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未来将会出现娱乐融合的趋势。
但也有品牌商指出,主张“异业融合”的都是外行或购买设备的服务商。 “因为行业性质面向不同群体,点播影院仍然会服务那些想去看电影的人。”
影院业主的实际盈利情况是,70%-80%的影院目前没有盈利,主要是同质化严重,没有过于优秀的演员。 “以前一条街上有3个,但有些人认为很好,现在有10个,而且没有一个盈利。”点播剧院的老板告诉娱乐资本。
传统院线也需要牌照才能进入市场,变数依然存在
除了上述玩家外,我们报道过一些传统商业影院,如万达、大地、耀莱、时代金店等也开始关注点播影院。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在原来的大型影院旁边开设点播影院的“大小店”模式,或者直接在影院内分配一部分空间作为点播的“大小厅”模式——需求电影院,边际成本非常低。
但点播院线和影院的发行、放映牌照实际上是与各大院线拥有的牌照的两种。这意味着传统商业影院也需要申请牌照才能进入市场。
目前的情况是,全国2000多家电影投资公司(与影院品牌合作建设影院的投资商)“都在观望细节出来”,也就是说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安排。到时候,可能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店铺”、“大大小小的大厅”。
这对于整个点播影院行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利好。这意味着传统商业院线需要自行申请牌照。更方便地寻求与行业内品牌和服务商的合作,这也将进一步拓展教育市场。
目前,国内二级影院市场尚不成熟。在美国电影产业成熟的地区,二级影院的票房可以达到一级影院的70%-80%。围绕电影IP的DVD及衍生品业务产业链较为完整,不少酒店可以收费同步院线上映的电影。
有人预测,未来点播影院市场规模将达千亿,但也有人表示,在传统影院整体表现疲软、网络影院崛起的情况下,点播影院如果不转型为综合娱乐,光是看电影是没有前景的。
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电影主管部门的变动,政策存在重新解读的可能性。
前方还有变数。有业内人士表示,点播连锁院线很可能不仅仅定位于二级院线或者电影后市场。 “否则,我们为什么要颁发新许可证?”他微笑着对娱乐资本说道:“你的这篇报道可能还为时过早。”
没关系,我们会继续报道私人剧院行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