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报纸 | 8位专家带你了解雾霾
12月16日以来,入秋以来最大规模的重污染过程在华北地区根深蒂固。据环保部12月19日数据显示,已有8个城市发生爆炸。如今,大雾霾天气下,北京等多个城市污染指数大幅上升。
“与污染同行”是公众对污染成因的关注。今天一早,一条“雾霾中含有硫酸铵”的消息在朋友圈流传。此前,也有风电造成雾霾、核电造成雾霾的说法。这些说法的科学性如何?此外,公众还关心,经过如此多的努力,雾霾治理的情况如何。还有希望吗?
雾霾的特殊性在哪里?
网上有一种说法,京津冀地区的雾霾主要是由内蒙古、陕西、山西三省作为主要污染源造成的,而京津冀地区雾霾最严重。严重的雾霾是受害者。情况如何?
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柴发河表示,大量观测分析和模型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空气重污染主要是本地积累和外传造成的。
其中,京津冀排放量大是最重要的因素,约占PM2.5污染的70%。
京津冀地区虽然国土面积仅占全国2%,但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国8%,煤炭消费量占全国9.2%,SO2、NOX排放量单位面积烟尘排放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 3 倍、4 倍和 5 倍。
冬季供暖期间,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日SO2排放量较年均水平增加近一倍,一次PM2.5增加约50%,NOX和PM10增加约20%,VOCs增加约20%。增加了约10%。冬季供暖期间,京津冀地区局部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是重污染高发的根本原因。一旦气象条件不利,就可能出现重度污染。
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中,来自周边省市的区域传播约占30%,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山东、河南两省的污染排放。此外,山西、内蒙古、陕西的排放也造成了京津冀PM2.5污染,但并不是污染的主要原因。
柴发和表示,治理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需要在京津冀地区及周边地区开展联防联控。
雾霾的具体成分是什么?
今天,一则“雾霾中含有硫酸铵”的消息在朋友圈流传。雾霾里有什么?
北京大学教授谢少东表示,PM2.5的来源非常复杂,可分为一次来源和二次来源。
其中,一次来源可分为人造来源和自然来源。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形成的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森林火灾、土壤和岩石风化等。二次源是指各种污染源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经过凝结或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
研究表明,大气中PM2.5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有机物、元素碳、硝酸盐、硫酸盐、铵盐、氯盐、微量元素等。
谢少东表示,各地来源分析结果显示,目前PM2.5的主要来源是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和生物质燃烧。每个城市和地区根据产业结构的不同,排放比例也不同。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能源生产行业排放量较少,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相对较大。 PM2.5成分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即使在北京的不同辖区,其组成部分也不完全相同。
汽车受到限制,工厂也受到限制生产。为什么空气还是不好?
12月19日,石家庄雾霾激增数小时后,当地民众不断质疑雾霾治理是否陷入停滞。
细心的北京民众还发现,“2016年下半年以来,北京PM2.5浓度改善停滞不前”。 “现在我们已经尝试了各种措施,但严重的污染仍然存在。是不是治疗方法有问题?”
清华大学何克斌院士表示,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治理大气PM2.5污染,主要包括:协调区域治理环境资源,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有效控制流动源排放。加强扬尘治理,深化面源污染管理;创新区域管理机制,提高联防联控管理能力等。
何克斌进一步解释,2013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 2014年,PM2.5年均浓度为85.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 2015年,PM2.5年均浓度为85.9微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6.2%。截至目前,今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69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的76微克/立方米下降9.2%。去年同期。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低于去年的76微克/立方米。同期,77微克/立方米的水平下降了9.1%。
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大气PM2.5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来看,今年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去年略有增加。
何克斌还举了一个例子。今年春夏,朋友圈“晒蓝天”的频率明显高于往年,公众也切身感受到空气质量的改善。
然而入冬以来,重污染天气频发,大家感受到的反差更加强烈。这也表明下一步要继续加强京津冀地区冬季污染防治,特别是民用散煤清理、小燃煤锅炉淘汰治理等“ “小而污染”企业、京津冀地区冬季供暖等。污染物排放强度在此期间也有所下降。
难道对抗雾霾就只能等风来吗?
朋友圈里这样的笑话还有很多。大家总是开玩笑说,快来了,快来了,风已经在路上了。
难道我们必须等待风来对抗雾霾吗?
清华大学教授王树晓表示,污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治理污染也很难一蹴而就。京津冀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进程的重叠时期。燃煤、工业、机动车和居民生活排放均处于较高水平,大气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王树晓解释说,目前京津冀地区的污染治理处于第二阶段,即污染的发生和发展受自然边界条件影响较大,如风速、湿度、边界层高度和污染等。其他气象条件。特别是在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的冬季采暖期,这一表现更加突出。一旦气象条件不利,就可能出现重度污染。
但京津冀地区局部污染物排放强度高,也是重污染天气高发的根本原因。全面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必须坚持不懈、扎实推进污染物排放削减。当上帝不帮助时,人们必须更加努力。我们既要对区域联防联控应对重污染天气有信心,也要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进程有耐心。
风力造成雾霾的说法可靠吗?
每当重污染天气来临时,总有一个帖子会反复流传。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内蒙古风电场和三北防护林削弱了北方的风力,导致京津冀地区雾霾严重,雾霾吹不走。疏散。
这种说法可靠吗?记者询问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
徐向德院士表示,国内外相关研究认为,风电发展虽然对当地风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非常有限。他说,丹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风电场对下游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风速有显着影响,但在100公里以外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以北京为例。北京距内蒙古400多公里,距张家口约200公里。因此,内蒙古和张家口风电不会对北京风速产生明显影响。
此外,他表示,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固沙、保持水土、减缓风蚀、减少风沙。其对风场的主要影响是大气边界层以下的近地表层。能够驱散京津冀地区重污染的,是大范围冷空气的到来,或者是降水的“湿洗”效应。冷空气垂直方向影响范围远超边界层或1500米以上,水平范围可达100公里以上。三北防护林无法阻挡冷空气或寒潮,影响下游大面积风场。
徐向德院士表示,京津冀地区重污染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当然,区域大地形“背风坡”弱风区的气象条件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以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的输送也可能变得重要。特定时期的影响因素。
“煤改气”是否加剧北京雾霾污染?
除了风电造成雾霾的说法外,近期各社交媒体上也提到了专业人士讨论的一个话题,那就是“煤改气”加剧雾霾。
有文章称,北京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煤改气”工程加剧了雾霾污染。煤改气本来是防雾霾措施,但实际上雾霾是否恶化了呢?
支持这一观点的逻辑是,“煤改气”将制造北京地区“富水汽”的主要来源,成为加剧雾霾空气的“帮凶”;有学者认为,雾霾的主要成分是PM2.5,“煤改气”不会明显降低氮氧化物浓度,颗粒物污染仍将严重。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紫紫解释说,以我国目前的天然气消费量计算,每年燃烧天然气产生的气态水约为3亿吨。如果全部转化为液态水(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转化为液态水),均匀分布在该国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估计面积约为360万平方公里),液态水厚度小于0.1毫米/年,仅占大气中可降水量的十万分之一,影响微乎其微。因此,“煤改气”不会明显增加北京大气湿度,也不是北京“丰富水汽”的主要来源。
南开大学教授冯银昌表示,无论燃烧煤炭、天然气还是燃料,都会排放氮氧化物。 “煤改气”是否会导致氮氧化物增加,主要取决于煤改气前的燃烧方式和煤质、煤改气后采用的燃烧技术等因素。如果采用低氮燃烧技术,氮氧化物排放量将会减少。我国脱硝起步晚于脱硫。近年来,大气环境中氮氧化物浓度的下降幅度并不像二氧化硫那样明显。氮氧化物浓度升高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但这是可控的。而且,污染的成因和机制非常复杂。仅仅因为氮氧化物浓度没有明显下降、颗粒物污染依然严重,就说是煤改气造成的,并不科学。
为什么我们只关注机动车来治理空气污染?
关于机动车的一个著名笑话是,如果你开的是标准车,用的是标准油,为什么还说机动车污染呢?是因为你的驾驶姿势不对吗?这个笑话其实反映了车主对于机动车对雾霾贡献的质疑。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程水源表示,根据北京大气PM2.5污染源分析结果,当地PM2.5污染源贡献中,机动车排放占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18.1%。扬尘占14.3%。可见,在本地污染源中,机动车排放所占比重最高,因此北京十分有必要重点控制机动车污染。
程水源还强调,控制汽车排放只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一部分。北京还实施了许多其他重要措施来控制空气污染,包括大力减少煤炭燃烧、清理民用散煤、推广小型燃煤锅炉等。还有淘汰“小污染”企业、施工扬尘治理等。
他进一步解释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省市在治理大气PM2.5污染方面所做的不仅仅是机动车,还包括推动大宗煤炭清洁替代、小城镇“清仓”工程等。燃煤锅炉、“这些措施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对抗雾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