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给网络综艺制定规则了! 继“反三关”、“限酬令”...
主要方式是炒作当红明星,邀请明星作为评委参与。 重要的根本不是他们的才华,而是明星带来的流量和粉丝。 一档综艺节目的制作成本动辄上亿,但大部分都用来聘请明星了。 管理层始终认为,只要聘用受欢迎的名人,就能获得良好的收视率,因此他们投入巨资聘用名人。 于是,一股赞美名人的热潮就形成了,而且愈演愈烈。 有专家认为,“综艺节目质量低下的原因是综艺节目的大量投入都投到了明星身上”。
花钱请明星之后,还得炒作话题,这样节目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爱情和丑闻是投机的重灾区。 比如真人秀节目《亲爱的客栈》就反复炒作、夸大明星爱情。 更何况,《爸爸去哪儿》利用被广电总局停播的噱头,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
图注:明星恋情也成为综艺节目IC的噱头
随着总局《通知》的发布,各地开始遏制炒作的势头。 例如,北京市网信办召开“遏制追星炒作等低俗庸俗之风”工作推进会,制定下发《微博社区娱乐信息管理规定》,要求地方网站和自媒体遏制明星炒作账号,认真清理和遏制炒作涉及娱乐明星的丑闻。 隐私、明星炫富、庸俗媚俗等问题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洁和诚信。 这是有启发性的。
电影片酬限制
去年《中国名人收入榜》显示,上榜的100位高收入名人中,只有林丹、郎朗等少数人并非影视音乐行业。 有媒体报道称,一部制作成本3亿元的电视剧,明星可以拿回家2亿元。 如果按照月薪6000元计算,明星们拍这样的电影赚到的钱相当于一个普通人2700多年不吃不喝的收入。
图注:2017年中国20大名人官方榜单
应该说,电影片酬高的问题由来已久,“限酬令”也是老生常谈。 虽然到处都有遏制明星天价片酬的呼声,但现实是,在娱乐圈,明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投资者只能“有政策有对策”,想尽办法规避“限制”。 ” “片酬令”,让明星的利益不受影响。 比如,很多明星都有自己的制作公司或者工作室,片酬可以折算成各种名字进入工作室的账户,而不是直接落入明星演员的腰包。 此外,明星还可以加上“制片人”、“顾问”等各种头衔,安心地弥补减薪的差额。
另一方面,综艺节目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对有限明星资源的争夺,迫使节目制作预算的天平向艺人片酬倾斜。 节目原创性之弱,却成为明星们的负重,着实令人心酸。
网络综艺的高额片酬和炒作带来的曝光度让艺人趋之若鹜,因为这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推高电视剧片酬报价。 然而,随着《奔跑吧兄弟》、《中国有嘻哈》等节目的火爆,那些曾经只活跃在影视圈、音乐圈的明星——邓超、黄渤、那英等,都被淘汰了。虽然他们拥有无数的粉丝,但已经逐渐淡出。 走下“神坛”。 钱那么容易赚,哪还有精力去钻研生意。
图片说明:明星们逐渐活跃在各大综艺节目中。 图片IC
业内人士曾透露,明星片酬与制作费的健康比例是五比五,但现在普遍是七比三,甚至高达八比二。 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 就看投资人是否敢于下定决心,将目光转向项目本身。
抵制三海关
一时间,网络综艺的规模越来越大。 不仅衣着暴露,各种晦涩难懂的色情笑话满天飞,或显或含蓄,让观众脸红心跳。
然而,从2016年底开始,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原创视听节目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通知》,正式宣布推出在线内容“记录和注册系统”。 这种三海关的趋势已经开始受到关注。 得到了控制。 包括小S的《姐姐好饿》、马薇薇的《黑白星球》在内的多部网络电视剧突然下架,并责令限期改正。 其中就有王思聪的《女神你好》。 这是他参演的第二部被下架的网络电视剧。 他此前发起的“吐槽大会”因嘉宾在节目中频频讲“黄色笑话”而被禁。 从货架上移除。
图片说明:多家网络运营商被下架整顿。 图片IC
有专家指出,“目前互联网视频内容的政策和管理都比较宽松。 有些节目就利用这个空档,通过横向、大规模、无下限的方式来吸引用户。 由于网络视频用户基数大、年龄低、互动性强,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从长远发展来看,价值观是网络综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其长久的生命力。”
确实,通过近年来推出的以《国家宝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叹》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综艺节目,以文化和情怀为核心的综艺节目也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人与喜爱。 虽然有一些流行歌星参与,但他们并不是主角。 综艺节目正在平衡“有意义”和“有趣”。
图片说明:优秀的文化综艺也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光电IC
改善网络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行业自律。 二是加强播出平台对节目的管控。 第三,相关政府机构需要完善标准,统一监管,让行业风清气正。 (新民晚报记者吴翔)
立即评论:流不如静水深
离名利最近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辨别真心”的地方。 一望无际的河流虽然外表汹涌,但没有深度,没有内涵,充满了泥沙; 静池虽看似弱小,却深不可测、意味深长、悠远。
随着网络综艺节目的火爆,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肤浅、夸张、过度娱乐性甚至低俗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网络综艺节目中的普遍现象。 对于这些问题,“流量为王”是口号,难逃难辞其咎。
作为一个在线节目,流量就意味着收入。 这是市场的特点,无可非议。 艺术与利润之间,有时难免会出现波动和偏差。 因此,当“流量为王”时,人们难免会采取不择手段、肤浅的吹嘘、过度的娱乐、庸俗的阿谀奉承。 如果刺破流量泡沫,不难发现,拜金、享乐、急功近利的人不在少数,也不乏一些打着修炼之名,实实在在赚钱的互联网网商。 。 很多青少年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形成病态的、不受控制的范文化,不利于艺术,更不利于未来。
归根结底,无论在哪里的综艺节目,都应该用“艺术”来吸引流量。 “流量为王”不如“内容为王”。 “艺术”必须是唯一的图片,必须用“艺术”来赚取“流量”。 (吴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