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极限”、“东北王”张作霖与张学良元帅的26则轶事
《张作霖:奉系军阀的传奇与复杂》
张作霖,这个名字就像民初历史舞台上的一鸣惊人,引发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故事。他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深刻的社会洞察。
张作霖的认亲行为是独一无二的。他一生有四十多位教父教母,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有十二位。这些亲戚涵盖了各行各业,从贫穷的老妇人到富裕的绅士,再到张细鸾、赵尔巽、段有恒等权贵官员。这种独特的交际技巧不仅展现了他的社交能力,也揭示了他在那个动荡时代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
张作霖和张细鸾的关系尤其引人注目。张细鸾是奉天巡捕部总经理,人称“快马张”。张作霖为了拉拢他,送给他一匹好马,并拜他为“义父”。张细鸾离开时,张作霖亲自率领250名骑兵护送。此举不仅赢得了张细鸾的信任,也为他赢得了晋升的机会,很快他就被提升为巡逻五营营长。这种通过人际关系获取政治资本的方式,充分展现了张作霖的政治智慧。
在就业方面,张作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对下属有着惊人的信任。无论是部下汇报的兵力增减,还是增加新装备,他都二话不说就批准了,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军备支持。这种毫不质疑的用人态度,让他麾下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将领,为他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作霖对待家人也有独特的方式。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张学良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当张学良想要进入东三省讲堂学习时,张作霖虽然一开始持怀疑态度,但最终通过激励坚定了张学良的决心,为他提供了实现目标的机会。这种父子互动不仅体现了张作霖对儿子的爱,也展现了他独特的教育方式。
然而,张作霖并不完美。他与冯德林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两人平时虽然是兄弟,但在争夺东北王的地位时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张作霖甚至将炮台瞄准了冯德林的驻地。这种激烈的手段不仅暴露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反映出了当时军阀之间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在对外关系方面,张作霖表现出了强硬的一面。郭松龄叛乱平定后,与日本签订了协议。面对日本人的催促,他毫不客气地回应道:“我不是君子,你们都在背后骂我是贼马贼,我何必去对付贼马贼呢?”这样的强硬态度,既维护了中国的尊严,也体现了张作霖在外交上的坚定立场。
张作霖对教育的重视令人敬佩。他执掌东北时,要求每个县每年的教育经费占全县年度总支出的40%,并把这作为考核每个县长政绩的重要内容。为了建立东北大学,他坚定地表示“宁可少五万士兵,也要建立东北大学”。这种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不仅提高了东北地区的教育水平,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张作霖的军事才能不容忽视。皖智战争爆发后,奉军迅速行动,将停泊在南苑机场的12架安徽飞机及其他军火、行李全部运回关外。这一果断的行动,不仅展现了奉军的战斗力,也让吴佩孚愤怒地大喊:“我们真是遇到了一群活土匪,竟然还破了两个灯笼!”这句幽默的言论不仅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激烈程度,也表现了张作霖及其部下的智谋和勇敢。
张作霖对于违反纪律的下属同样毫不留情。当他得知儿子张学良率领的第三大队横行霸道、掠夺成性时,大怒,大骂,最后下令将张学良关押三天,不得见人。这一严厉的惩罚措施,既维护了军队的纪律,又体现了张作霖对军队形象的重视。
张作霖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凭借自己独特的性格、用人的智慧、对权力的把握,在东北建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的故事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景象,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张作霖在商业上的尝试也值得一提。尽管他的航运公司多年来经营不佳,但他敢于给小员工一个改变现状的机会。当一名小员工通过信函提出宝贵建议时,张作霖毫不犹豫地提拔他为总经理,并赋予他全权。这种大胆的用人方式,不仅让船公司扭亏为盈,也体现了张作霖对人才的信任和重视。
张作霖在处理被换届官员的诉求时,表现出了他独特的判断标准。他认为那些只会拍马屁而不反对的秘书长是没有用的。虽然这种看法有些偏激,但也体现了他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和对工作的严格要求。
张作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他既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思想开放的领导人;他对权力有强烈的渴望,重视教育和家庭;他能够在外交事务中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对待下属和家人则表现出温柔的一面。
总体而言,张作霖是一个全面、有故事性的人物。他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动都在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张作霖传奇的一生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阴谋与阴谋、忠诚与背叛。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支地方力量如何在民初军阀割据的局势下,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以及在此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选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