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翠岩寺—长治市—山西寺
翠岩寺位于西火镇,始建于宋元佑五年(1090年)。
于是我们驱车前往寻找,到了长治县西火镇西村西口,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向西,终于来到了东麓半山腰的一座陡峭山峰脚下。熊山,翠岩寺所在。不要炫耀。
这是一个巨大的山谷,村民们称之为陶沟。后面的山峰就是西四山。这是一个储存风和能量的神秘地方。翠岩寺静静地卧在云雾之中,背靠苍翠的山峰。望着前方巨大的峡谷,被万千树木遮蔽,消失不见,露出真面目。穿过一片树林,翠岩寺的正门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左右两棵老松后,有一扇砖石混合的圆拱门,坐北朝南,门额嵌一块长方形砂岩,刻有楷书四字。 “翠岩古寺”大字是那么的端庄、有序。悠远而淳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一趟终于值得了。
进了山门,我的心又凉了。只见到处都是废墟,灌木杂草,荒凉破败。
寺庙坐西朝东。主院和二进院的布局几乎全部成为废墟,只剩下正殿的地基。主院西边还有一个小跨院,有三间三层西楼,三间南房,比较不错。所有的。大殿的地基上,两根粗大的砂岩柱子矗立在草砖之中,风格独特,令人叹为观止。走进去,你会看到周围散落着许多琉璃脊装饰、石条、灰陶脊兽等建筑构件。其中有一块横长的砂岩,上面刻着行书“昭吉”二字。字迹浑厚,雕刻精美。引起人们的遐想。周围似乎总有一种独特的深度。是谁写的无法确定。
寺内尚散落残破碑碑五六块。毛笔读完才知道,西阔院那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其实是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修建的三大士阁。
徘徊了一段时间,我的心情渐渐发生了变化,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正是因为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无情,才让这片颓败荒凉的景象给我们以启发。然而,外表虽然破碎,但本质依然存在。我们不需要探究过去发生的事情,也不需要猜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它存在。存在于此,存在于此时此刻,产生这种感觉、这种情境,引起人们的思考就足够了。俗话说:“岁月有增有减,喜怒哀乐都在当下”。这个被毁掉的遗址没有必要修复,更不用说让它焕然一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都是虚幻的,但只存在于灵魂之中。相比之下,我们在这荒凉的环境中感受和领悟难道不是更多吗?如果这个寺庙遗址能够原样保存下来,我想这将是保护文物的一个好办法。
听说寺后有创建翠岩寺的宋代高僧智安法师的佛塔,我们便到后山寻找。遗憾的是,一路辛苦爬,满头大汗,我还是没有找到石塔。相反,我发现了一棵雄伟的古松。这棵雄伟的松树矗立在雄伟的山峰之巅,耸立在森林之上。它的枝干苍劲,天空被云朵所束缚,给人一种威严的气势。从周围的树木来看,应该有三四百年的树龄了。如果雄山书院传说中的两万棵松树存活至今,我想每一棵都会像这棵古松一样雄伟苍翠,甚至更加坚强有力。每当松浪经过,它们一定会回到山谷。这一声响彻长空,如同传递民族精神的大钟,充满了悠远的震撼和无尽的感悟。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知道翠岩寺的人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暮色已深,古老雄伟的山脉和神秘的翠岩寺渐渐变得朦胧。通过仓促的探查,我们无法更多地知道它的胸膛内究竟蕴藏着多少精气。我们似乎只是隐隐约约地触及到了一点久违的本应代代相传的精神或理念,而充盈我们内心的更多。许多人仍然感到困惑。
这座山、这座寺庙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和探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