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大师黄狂人,优雅与粗俗并存

2024-03-23 -

国学趣事大师是谁_国学趣闻_国学大师的趣事

文/付华轩

民国国学大师中,有三位著名的“疯子”。 一位是人称“张疯子”的章太炎,一位是刘师培,一位是人称“黄狂人”的黄侃。

三人中,张、刘两人是师友之谊,都是黄侃的老师。

黄侃因为他的“狂”、“狂”,留下了许多轶事。

国学趣事大师是谁_国学趣闻_国学大师的趣事

有一年,黄侃在武昌讲授《说文》、《尔雅》。 听课时,他能说出书中每一篇文字、每件事的卷数、页数,甚至页数、行数、行数。 他每一个字都能准确地指点出来,让听讲的人暗暗惊讶,赞叹不已。 凡是听过讲座的人,多年后仍津津有味地谈论黄侃。

黄侃读书一定要分点,有始有终。 他能背诵的书籍不仅有《说文》、《文选》,还有杜公部、李宜山的全集,而且几乎个个朗朗上口。 黄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所以他告诉他的学生:“我每天最多只能工作5分钟。” 这从他的高效率就可见一斑。

国学趣闻_国学趣事大师是谁_国学大师的趣事

1928年,黄侃在中国大学讲授《说文》、《毛诗》。 课堂上,黄侃竟然骂钱玄同无知,钱玄同因此请假一年,没有上学。 黄先生确实有点太疯狂了。

黄侃学识渊博。 据说他只欣赏两个人,一个是刘师培,一个是陈汉章。 他最不相信的就是胡适。 刘半农曾说,胡适因倡导新文化而受到大批年轻人的支持,敢于与陈独秀、章太炎等大师辩论。 然而,当他见到黄先生的时候,他立刻就愣住了,根本没有反驳的余地。 黄侃心怀自豪,一心扑在学业上。 当时,有一些达官贵人想要拜访他。 有一次,一位高官到黄家做客,想与黄讨论学术问题。 黄听后说:“你们是官员,是扒地者,有资格说这个吗?” 来访者感到无聊并尴尬地离开了。

黄侃平时对生活充满兴趣。 他喜欢喝酒、打牌、旅游、和别人朗诵诗词。 不过,无论游多少次、玩多少次,他都必须完成每天该做的知识,并记日记。 白天迟到的话,晚上就必须补上。 黄侃强调基本功,告诫学生三十岁之前不要轻易在报刊发表文字。

黄先生经验丰富,思维敏捷。 有一次,我答应为某人写五天的题词,但第四天我还没有开始写。 第五天,要取碑文的人来了,我就平静地摆好纸和墨,请来的人帮他标记。 方框打完后,他拿起笔,将上下两段与正文连接起来,就到了最后一个方框,一字不差。 这件事一度成为传奇。

其实,黄侃也有他害怕的人。 黄侃每周六都会从南京到上海看望老师章太炎。 偶尔,由于学术上的分歧,张老师气得打了案子,而黄老师则低着头不敢再说什么。 又因黄有“姬昌之习”(惧妻),尤惧狗,故时人曰:“一主三惧黄季纲”。 (黄侃,字继刚)

有一年,清明节,黄侃外出游玩,看到两个姓氏的后裔为了争夺一块墓地而打架。 他又修改南宋高朱的《清明》诗,调侃道:“南北山上坟墓多,清明时节斗殴多,毡帽撕成黑。蝴蝶,鼻血变成红杜鹃,太阳在尸体坟上落下,孩子们在哭泣的灯前晚上回家。生活中有战斗必须战斗,如果你不战斗,你怎么能到达酒泉。”

黄侃在北大教授《说文解字》,但学生们很难理解,有的学生每次期末考试都不及格。 后来,学生们利用他的爱好,筹集资金举办了一个鸡尾酒会。 黄星然来了,所有的试卷都通过了。 蔡元培认识并质问他,黄辩称:“他们还是懂得尊师重道,所以我不想严厉。” 黄侃常说,学有五法:一是不欺人;二是不欺人。 第二,不知道自己是谁。 三是不背教义; 四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五是不偷盗。 他批评一些初学者有以下四种毛病:急于寻求解决办法; 渴望写书; 无法提出疑问; 无法接受善良。 黄侃批评现代学者的病有三种:一是应叔言所描述的病; 二是辽东白波病。 三是妄言霍欢病。 黄侃说,他的阅读速度很快,但记忆力不好,所以每次引用一段材料时,他都必须仔细检查,即使是一本非常熟悉的书。 上课时,他曾对学生说:“教小学的时候,心里比较舒服;教经典的时候,拿着书就怕出错。”

有一次,黄侃在东京与章太炎、钱玄相见,陈独秀突然到来。 躲在隔壁房间的黄听说清代学者多来自安徽、江苏,但陈说湖北缺乏这样的人才。 黄闻“哑火”,大呼:“湖北虽无学者,但这不只是事实;安徽虽有学者众多,但未必足够。”

黄侃最反对胡适推广白话文学。 有一次,他在演讲中赞扬文言文的简洁性时,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胡适失去了妻子,他的家人就会发电报说:“你的妻子死了,快点回家吧!” 一共11个字。 如果用文言文的话,只需要四个字:“我的妻子死了,我很快就会回来。” 这样一来,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电报费。 胡适曾在一次宴会上与黄侃讨论墨学。 黄骂道:“现在传授墨家的人都是王八蛋,你父亲也是王八蛋。” 胡指控黄侮辱其父亲。 黄曰:“如果你心里还有你的父亲,那么你就不是墨子的追随者。” 有一次,马寅初拜访黄侃,提出谈小学的事。 黄说:“你最好专心学经济!小学不容易做,你告诉我也听不懂。” 马某听后扬长而去,并立即与黄某断绝关系。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师黄侃的轶事。 所有的大师都有其特殊性,他们的行为往往是我们普通人无法理解的。 无论你称他“疯子”,称他“白痴”,还是称他“流行病”,其实这些大师都生活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躲在一座小楼里,形成一个统一体。 城墙太厚了,我们普通人几乎无法穿过。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穿得邋遢会觉得很尴尬,但在他们眼里,却根本不重视,甚至根本不去想,不屑一顾。

大师就是大师,普通人就是普通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