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幽默的漫画讲述严肃的历史

2025-01-23 -

“我们做这些娱乐读物,就是尽量降低学习知识的门槛,让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得到那些自己以为永远得不到的东西,然后有一种成就感和自信。这些都是我们考虑的。”最重要的。”

——《二王八蛋》陈雷

十二年前,《明朝那些事》问世,立刻掀起了一股白话史的潮流。此后几年,模仿“明月体”的流行史书不断涌现,其中不乏品质精良的。但该领域并没有突破和创新。直到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中国半小时漫画史1、2》和《世界半小时漫画史》相继推出,迅速占领各大图书销量榜。这个系列是白话历史的一个进步。楼先生开创了“漫画讲历史”的新时代。

该系列丛书的作者叫陈雷。乍一看,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新人,但说到他的另一个名字,很多网友和读者都已经相当熟悉了。正确的!他是网红漫画科普账号“混子月”、“二混子”的站主。

起点:从揭露孔子“黑历史”开始

陈雷的漫画历史系列为何如此受欢迎?他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提出了个人想法:这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网络时代人们轻松有趣的阅读需求。 2014年创立的公众号“混子月”其实就是从讲历史开始的。第一篇《那个你不太熟悉的孔子》深挖了孔子等大多数人不了解的“黑历史”。有一次,我参加鲁公举办的宴会,因为觉得现场舞蹈不够优雅,竟然写信给鲁国公,要求砍掉舞者的手脚;其次是《如果东周国家是一个阶级,那么这个就更容易理解了》,又因为图文并茂的图像和幽默的语言,迅速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

“按理说,历史的趣味是其他娱乐产品无法替代的。然而,我发现大多数热门历史科普书籍都非常晦涩难懂,让很多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所以我决定拿起画笔,用我自己的笑话,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创作历史漫画,是为了造福那些想了解历史却无能为力的读者,陈雷正是怀着这样的初衷,创作了《半小时中国漫画史1、2》。 “不采取通常的它把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几千年繁简的历史剪裁出来,提取关键人物和事件,用白话有趣的笑话来讲述。它再配上可爱的漫画,让读者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比较完整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脉络。

与以时间线为基础的中国历史叙述相比,《半小时漫画世界史》一改画风,从“国家历史”的角度出发,向读者介绍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或地区。前世今生,如欧洲、美国、日本。

陈雷力求用最简洁的篇幅,让读者第一时间掌握全局。看完漫画,他们就能明白这个国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虽然像世界史这样市场巨大的品类不乏新书,每年出版的相关书籍不计其数,但陈雷担心读者根本看不懂这些枯燥的历史书。之后,到最后,我的脑子还是一片空白。”于是他用“漫画+历史主干”的方式,用最容易记住的方式展示了整个世界历史的逻辑。历史事件、年份、地点和意义,并将它们视为维生素、纤维、糖、盐和味精,并将它们烹饪成美味佳肴。”

比如,在美国历史上,陈雷把上帝与美国的关系比作上帝与幼子到老生子的关系。他一语道破了美国如何巧妙利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优势和机遇,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奥秘。另一个例子是欧洲复杂的历史。无数国家和民族不断地互相残杀,很容易造成记忆混乱。陈雷将欧洲历史分为三大阶段:创造文明的希腊罗马、压制文明的黑暗中世纪和传播文明的大航海时代。 ,然后将希波战争、十字军东征、法国大革命、滑铁卢战争等一些关键事件串联起来,一口气解释了欧洲的发展历程。

在《半小时漫画世界史》中,陈雷还对一些重要事件进行了诙谐的总结,比如将伯罗奔尼撒战争称为雅典与斯巴达两兄弟的冲突,将文艺复兴部分命名为“中世纪一直很愚蠢”。一千年了,是时候挖掘远古留下的财富了。”各种复杂深奥的知识点,寥寥几笔就讲清楚了。

“自我挫败可以让人们更加团结。”

笑话段子漫画暴走里的人物_暴走漫画里的笑话段子_暴走漫画的笑话

能够把历史讲得如此浅显易懂,很多读者大概会认为陈雷一定是历史系的尖子生。事实上,他本科专业是机械装备及其自动化,研究生专业是工业设计,后来从事汽车设计工作。他的教师职业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的职业。历史和漫画一开始只是兴趣爱好。 1984年出生的陈雷,中学时曾自嘲自己是学渣。他从小就喜欢看漫画,在《龙珠》和《灌篮高手》的影响下长大,远离长篇教科书。那时的历史课对他来说一点也不有趣。老师经常在讲台上跳舞,在下面偷偷画漫画。

不过,这并不代表陈雷不喜欢学习。他说,他只是不喜欢那种死板的灌输,其实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有着强烈的渴望。例如,他对历史的兴趣源于他在大学时玩的一款以二战为背景的电脑游戏。 “那段时间我对游戏很着迷,但随着难度的增加,我逐渐发现自己对里面的背景知识越来越不理解。我努力回忆高中历史中所教的二战知识上课了,但是一想,这不可能,我就更有动力了,觉得我必须要听懂!”之后,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网上查找资料和阅读相关书籍,终于对二战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理解。一旦开始,他就停不下来,开始思考“那场战争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一步步走上了历史自学之路。

与此同时,陈雷也从未放弃对漫画的热爱。微博最早流行是在2011年,当时陈雷工作不太忙,业余时间也很充裕,于是他以“二混蛋”为名在微博上推出了四格漫画《一般不胡说八道》。以漫画的形式讲述各种原创笑话。此前,陈雷一直使用“二慧子”作为自己的网名。这来自于电视剧《我爱我家》中葛优饰演的计春生。他觉得计春生的“把他当傻子看,不靠谱。但他并不卑鄙,也不害人,而且还有点机智和幽默,可以让人发笑”。他的形象很讨人喜欢,和他本人的性格有些相似。 “在我看来,‘二混蛋’所体现的就是一个可爱小人的本色,贱贱无赖,乐观豁达。”

《No 》中的主角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角色。他是一个有点穷又有点爱发牢骚的迷茫白领上班族。漫画形象的这一特点后来被延续到了“混子月”的公众号上。陈雷对漫画人物的设定是眯眼、黝黑的皮肤、鸡笼头,他说“在喧嚣的世界里,低调、从容才是最重要的”。以“最酷”为座右铭,只对高深琐碎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精通各种犀利搞笑的网络语言。他说:“我一直不太喜欢那些美丽可爱的东西。相反,我认为这种可以扮丑、自嘲的形象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至于如何弥补。讲了这么多笑话,陈雷说自己也跟自己的性格有关:“我是一个思维极其发散的人,从小学开始就喜欢胡说八道,当我看到马路上戴着口罩的人时,当我读历史书时,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生动的人物。”

笑话+有用的信息吸引了张全灵

陈雷制作《一般不胡说八道》连续剧三年,已播出近400集,累计粉丝约4万。微博上,几万的粉丝并不算太多,陈雷发现,一个笑话人们都会想了好几天才看完,一般不会再看一遍。 “原来这个笑话是属于一次的。”性用品几乎没有什么长期阅读价值。”因此,从2014年底开始,陈雷停止更新微博《平时胡说八道》,转而开通了“混子月”微信公众号,不再纯粹为了喜剧,但尝试用轻松幽默的漫画添加历史知识,推了几篇之后,读者和粉丝数量迅速增加,陈雷觉得这种内容有趣的漫画作品显然更受欢迎。变得更有动力。由于理工科专业背景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陈雷逐渐将《混子乐》的知识领域从历史拓展到生物化学、社会等科普领域,形成了《石头历史剧》、《 《石头小知识》《石头讲道理》》等品牌栏目。

暴走漫画里的笑话段子_暴走漫画的笑话_笑话段子漫画暴走里的人物

2015年3月,公众号上线后不久,《猎人日》就收到了第一个广告。一家汽车公司投资了几万元,请他做一些有关汽车的知识漫画。 “原来这个平台能赚钱啊!”陈雷兴奋又兴奋,第一次萌生了创业的想法。然而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让他很难下定决心。但让陈雷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机会很快就来到了他的面前。 2015年6月的一天,陈雷的一位朋友约了当时刚刚转型进入创投行业的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张全灵洽谈投资项目,并邀请他一同前往。那天的饭桌上,张全灵和陈雷没有太多交流,陈雷本人也没有多想。

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后,陈雷突然收到了张全灵发来的微信:“你可以考虑把这件事商业化吗?写作和绘画没有很高的门槛,几个月后别人就会超越你,所以你必须快速发展” ”。原来,之前的晚餐中,张全灵虽然表现得很平静,但其实她已经关注“魂子月”很久了。曾经是蔡志忠粉丝的张全灵对当时刚刚兴起的“混子月”很欣赏:“‘混子月’内容比较持久,粉丝也很忠诚。看这个账号也很有趣。”就像看电视剧一样,还有变现频道,都是典型的具有IP潜力的项目。”

娱乐阅读背后的社会责任

于是2015年8月,陈雷获得了张全灵为合伙人的两家基金公司合计147万元的投资。他正式辞去原来的工作单位,开始组建团队运营公众号。公司化运营后,《混子月》的更新频率加快,内容也更加丰富。短短一年时间,粉丝数量突破140万,广告总收入突破500万元。陈雷的团队目前有26人,其中大部分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为了适应《混子月》涉及的学科广泛,每个人的专业背景也非常多元化,从艺术设计到心理学、英语、语文、生物、力学、考古学等等,可以说各有千秋。自己的优势。从业余漫画家到专业自媒体运营商,陈雷比以前忙碌了很多,压力也大大增加。他说:“自从进入自媒体行业以来,我自己的时间不多。只要我清醒,我就会思考下一篇文章如何写,并用一些精力思考团队管理和后续发展。”

然而,压力也是动力。陈雷认为:“团队和公司的力量可以把以前简单的个人兴趣拓展很多,从而更好地服务和造福整个社会。我们做这些娱乐读物,尽量减少学习的需要。”知识的门槛是让每个人有一天能够得到那些他们认为永远不会得到的东西,然后最终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自信,这些东西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因为它们可能。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就是这种减少知识的视觉和娱乐手段,我们肩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我们的进步就会更加稳健和有效。”

目前,《混子月》作为IP的一些周边产品,例如相关书籍等已经逐步上线,未来还将计划更多的周边和软件授权开发。谈到未来的发展,陈雷充满信心:“最近我们也观察到公众号平台正在逐渐进入正常有序发展的洗牌期。读者对内容的期待越来越高。我认为这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很难说公众号是否会衰落并被其他平台取代,但我确信的一件事是,人们对阅读和知识的需求永远不会改变。 》文/本报记者 崔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