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要学会“倾听”
一位哲学家说:“人之所以有两只耳朵和一张嘴,是为了让我们听的多于说的。”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会听、善于听、真正听,不仅开阔了人的视野,而且增强了听的能力。 知识和智慧也有利于提高领导能力,提升领导威信,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可见,领导干部学会“听”,不仅是必须掌握的领导艺术,也是领导工作的必修课。
《战国策》记载了一个关于邹忌与徐公的美貌对比的故事:邹忌远不如徐公英俊,但那些自私、畏惧、追求邹忌的人却都称赞他比徐公更帅。徐公。 故事告诫人们,一些“好话”不仅是“潮湿”的,而且是受私利驱使的。
古钱奇曰:“闻言必广,否则会受阻。选词不可马虎,谨言慎行。” 领导者能否“听”话是一个大问题。 “若能听其言,道将进。” 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吸收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做到问群众问政、问群众所需、问群众方案。
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 《说文解字》将“倾”字解释为“侧、头”,即把头侧向一边。 《现代汉语标准词典》对“听”的解释是“侧着头听,形容专心致志地听”。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小学生般的气度,勇于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带着问题去听,带着思考去听,善于从熟悉中发现陌生,善于捕捉新鲜。从懈怠中汲取教训,善于从懈怠中学习。 从表面提取本质,做到不断思考、科学决策。
《古文纪要》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为官时,曾对隋炀帝阿谀奉承,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隋炀帝的要求。 唐太宗据理力争,成为敢于进谏的忠实批评家。 司马光对此评价道:“裴矩,隋时为谗人,唐时为谗人,非其本性之变,君王若恶,闻其过失,惊叹声便转为谄媚。”国君若乐闻其过失,谄媚之人必转为谩骂。” 这。 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在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说真话、愿意说真话、乐于说真话。 语言交流必须是双向互动。 领导者只有虚心倾听、真诚说话,人民群众才能说出真相、说出真相。
毫无疑问,我们说真话、实话、好话,还是说假话、空话、陈词滥调,往往取决于上下文。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听真话是一种智慧。 如何对待真相,是对一个领导干部非常重要的考验。 领导干部离真理越远,离实际就越远,离实事求是就越远。 听真话、摸清真相,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深刻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愿望和利益要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开拓精神,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新鲜经验,使各项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坚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倾听真相、摸清真相,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用脚丈量民情,用真心感受民意,用真心寻求民智,努力了解客观事实,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能力。
虽然真相不一定就是真相,但谎言肯定不是真相。 因此,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辨别真假的能力,培养听真话、不听假话的能力。 宋代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中有一个极好的例子:曹操攻打乌桓,诸将皆谏。 曹操都厚赏他,说:“单干前行,乘险乘运,即使得到,也会有天助,不用担心,我会奖赏对方的建议。”还有为了万安的打算,以后别再为难了。” ” 由此看来,曹操还是懂得一点辩证法的,他知道,北伐的胜利虽然可以证明攻打乌桓是正确的,但并不能证明那些主张拖延征伐的人是正确的。因此,他没有去拉别人的辫子,而是不断地称赞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奖励。
领导如何听“话”,既是态度问题,又是方法问题。 只有聆听真理,才能掌握真理。 不听真话,就抓不住实际,就不可能做好领导工作。 同志说:“不要只仰望天空,没有低头的兴趣和决心,你一生都不会真正了解中国的事情。” 古人云:“国无贤士,则不可以”。 声音的扩大,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善于接受民言,体现在政治家的气度和品格上。
要知道,不听真话的地方是可怕的地方,不听真话的领导干部是危险的领导干部。 一个人怎么能向一个性格如此深沉的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呢? 一个言行虚伪的人,别人怎么敢毫无保留呢? 想要了解别人,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就必须有比较高的透明度,说真话,说真话,不隐藏自己的观点,更不背后捉弄人,不让人提防。你。 有些地方存在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私下讲真话,公开讲陈词滥调; 领导者可以在面前被捧上天,但在背后却可以被踩在脚下。 如果宋仁宗不善于纳谏,哪有造就包青天的政治环境?
领导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喜欢听阿谀奉承,却讨厌听不客气的话; 他们喜欢看到谄媚的笑容,却讨厌看到阿谀奉承……除了善于听“好话”,还要善待“坏话”。
春秋时期,齐威王为了听道,曾下过一道命令:“能批评他人过错的大臣,将得到重赏;上书谏人的,将得到奖赏。”中等赏赐;能诽谤、嘲讽城中百姓的,赏赐;善听者,赏赐。” 齐国因此实力强大。
封建时代的政治家还能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做得更好。 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说真话。 鲁迅曾经把皇帝能识破废话和“诽谤”的能力视为“开悟”,但真正能理解这一点的人却少之又少。
领导者若能“听”,则有福;若能“听”,则有福。 如果他不能“听”,他就会有麻烦。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将帅是否“听”他们的话。 大战一触即发,曹操决心动摇,打算放弃官渡,退守许昌。 在决定驻军留去的关键时刻,荀参谋和郭嘉先后帮他分析进退利弊,劝说他坚定战斗意志。 曹操是一个有才华、有谋略的人,他的耳朵非常灵敏。 他不仅认真听,而且真正倾听并理解导师的意见。 经过深思熟虑,他很快就从犹豫变成了决心。 这是他在官渡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袁绍帐中并不是缺少谋士,而是他的耳朵里好像塞满了驴毛。 他听不进真理、真相、忠诚、责任、高瞻远瞩的话语。 田丰劝他“安静地待着,等待天气”。 他认为这是碍事惹事,一怒之下,将田丰逮捕入狱。 许攸也给了他一个好主意,他却认为他别有用心,吓坏了许攸。 你连夜逃到曹营。 俗话说“我有两耳可诉,不知如何听丝竹”。 袁绍的两只耳朵喜欢听谗言和谄媚,有总比没有好。 他的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不肯与人谏,也不接受诚实的建议。 有直接关系。 事实上,正是许攸从袁军营中逃脱,向曹操提供了出其不意地进攻乌巢的计划。 曹操听了,用了,终于成功击败了袁军。 曹操抓着头发,吐出食物,听大家的话。 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仅仅从“耳比”,曹操和袁绍就能看清对方,胜败可期!
领导者必须愿意听真话、有勇气听真话、真诚地听真话。 领导者虽然性格素质不同,工作行业不同,作风不同,但正确的态度、正确的立场是支柱。 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公仆,无论大小,都是人民公仆。 面对铺天盖地的“好话”和刻骨铭心的“坏话”,领导者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和一双敏锐的眼睛,懂得如何与现实环境相协调,懂得如何与现实环境相一致。顺应时代精神,扎根,善于“倾听”,摆正心态,办实事,就会让人心服口服、受到尊重。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