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朱自清写下了著名的《背影》? 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悲伤?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以说是不朽的篇章。 多年来被列入中国中学语文教材。 文中,朱自清对自己与父亲关系的描述细腻感人,让我们感动了很多年。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朱自清父子多年来不和,背后的真实故事令人心碎。
《背影》中的场景发生在1917年,当时朱自清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父亲在南京浦口火车站送行。 随后的几年里,父子之间摩擦不断,最终父子关系彻底崩溃。
朱自清的父亲名叫朱鸿钧。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也是一个典型的气质男人。 因崇拜苏东坡,便取“小坡”之名,自称“朱小坡”。 他还给朱自清起名叫朱子华,这个名字也取自苏东坡的“子华诗书满堂”诗。 朱小坡曾在江苏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过官,最后在徐州当上了徐州云云局长,相当于现在的“烟酒专卖局长” 。 可以说,这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
由于才华横溢,家世雄厚,官场亨通,朱小坡一生颇为得意。 表现之一就是他特别喜欢娶小妾,这种现象在他当上徐州御云总监之后就更加严重了。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妃子竟然互相嫉妒。 朱小坡因为一个女人丢掉了工作,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他也成为后宫反腐运动的笑柄。
朱自清是家里的长子。 在他出生之前,他有两个哥哥,但他们都在婴儿时期去世了。 所以他的父亲在朱自清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父亲是传统宗法制度下的封建族长,为儿子付出了很多。 他已经为儿子安排好了一切。 比如朱自清年轻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学派不断涌现。 父亲担心新学校的教育效果不理想,就送他到老乡家学习诗词古文。
1912年,父亲为14岁的朱自清包办了与扬州名医的独生女吴仲谦的婚姻。 1916年,朱自清一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父亲就催促他早点回家结婚。 婚礼举行得隆重、隆重。 事实上,当时朱家的财力已经大为减少,但他的父亲却竭尽全力举办了这场婚礼。 虽然婚姻是包办的,但由于吴仲谦优秀的性格,婚后夫妻俩的关系非常好。 据说,结婚后,吴仲谦典当了从娘家带来的金手镯,用来支付丈夫朱自清的学费。 她让朱自清稍后还给她。 遗憾的是,直到去世,她也未能归还金手镯。
1916年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父亲则调往徐州。 他还娶了好几个妻子。 他的一位妃子潘氏听说此事,前往徐州闹事。 情况非常尴尬。 无奈之下,朱小坡只得用钱打发了自己所有的姨妈和妻子。 结果他被老板指责,丢掉了工作。 结果,他的家人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变得十分困难,甚至还要借钱度日。 朱自清虽然对父亲的做法很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提前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母校扬州八中。
起初,朱自清每月拿一半工资回家养家糊口,另一半则花在自己的小房子上。 很快朱自清升官了,收入也增加了,但他的父亲却不满意。 他觉得朱自清的收入还是太少了。 不久之后,朱自清的妻子再次怀孕,他不得不将更多的收入投入到自己的小家庭中。 如此一来,父亲的不满就更加强烈了。 于是,朱红军在没有事先与朱自清商量的情况下,私下联系了朱自清所在学校的校长,并凭借自己与校长的私人关系,让学校将朱自清的工资交给了他。 这相当于私吞了朱自清的工资,而朱自清也一气之下离开了扬州八中,去春晖中学任教。
由于家道中落,朱红军的脾气变得暴躁,动不动就破口大骂。 朱自清的妻子是一个爱笑的女人。 朱红军曾没好气地对她说:“一家人都这样了,你还笑得出来。” 后来,他的妻子因经常受到批评而变得抑郁寡言。 他很生气,经常回到父母家。 朱父写信给朱自清诉苦。 朱自清知道后,写信责备妻子。 后来,朱自清得知事情原委,后悔不已,遂以此为素材,为妻子写了《笑史》。 朱红军看到这本小说后,勃然大怒。 朱自清怨恨父亲拿走了他的俸禄,又因妻子生气而辞职,带着妻儿去了宁波。
对于朱小坡来说,官场失意后,他面临着破碎的人生。 他认为自己为儿子付出了这么多,儿子的钱他花也是理所当然的。 作为一个专制的家长,他本能地觉得自己在朱家做任何决定都不需要征求别人的意见。 然而,在北大接受了新青春、新思想的朱自清却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极为失望。
1922年,朱自清想缓和与父亲的关系,于是带着妻儿回到了家乡,但父亲仍然很生气,不让朱自清进家门。 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父亲终于允许朱自清进来了,但他仍然不理会朱自清,于是朱自清就在家里待了几天。 他狼狈不堪,只能垂头丧气地回来。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国。 这次情况有所好转。 父子俩能简单交流一下,就讨论了朱自清的工资问题。 父亲觉得花儿子的钱是理所当然的,还教导朱自清要好好照顾笑妻。 这次父子俩多年的恩怨再次爆发,正式分手。 朱自清离家后的这些年,虽然继续按时给父亲寄钱,但他却再也没有和父亲联系过。
1925年的一天,朱自清突然收到父亲的一封信。 信中说:“我身体很好,但手臂很痛,提筷子、提笔都有很多不便,我想我的死期已经不远了。” 朱自清看到后,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他不禁想起了离开南京去北京读书时,父亲执意要去浦口火车站告别的情景。 他感到悲伤,写下了《背影》,开头是“我和父亲合不来”。 我们认识已经两年多了……”
1928年,朱自清刚刚30岁,就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当时59岁的父亲朱洪军在报纸上读到了这篇文章。 他的手不停地颤抖,激动得泪流满面。 毕竟父子情深,血浓于水。 这一刻,他们的矛盾终于得到了解决。 朱红军不再责怪朱自清“不孝”,并时不时地写下鼓励信,要求朱自清好好工作,不要太为家乡操心。 在朱五华(朱自清弟弟)的陪伴和照顾下,平静地度过了晚年,1945年病逝于扬州,享年76岁。
朱自清与儿子矛盾的根源是父亲的专断本性,但也可能是他对朱自清过度的爱造成的。 晚年的朱洪俊生活陷入困境。 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子。 然而,朱自清接受了新的观念,很难接受父亲的种种安排,甚至是他的暴虐。 父子之间的关系只会更加恶化。 庆幸的是,他们的矛盾最终得到了化解,朱自清也终于理解了父亲,并和解了。 庆幸的是,没有后悔。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父亲。 他是一个从我们出生起就一直陪伴着我们的人。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他就在那里。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过:“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来说,大概就像一座老房子:你住在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舒适。” 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 你不知道如何与房子交谈,与它沟通,考虑它,讨好它……我猜你要花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回过头来看着这个失声的老人。 房间。”
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70后、80后的父母,基本上是在新旧观念的转变时期长大的。 大多数人都会严厉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怨恨父母,甚至会像朱自清父子一样分手。
但是,我们要学会体谅父母,甚至“原谅”父母。 因为父母有他们成长的环境,有他们不为人知的悲伤。 尤其是近年来,心理学越来越热门。 最常见的性格或品格问题分析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 即使真的是原生家庭给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还是要与父母和解,也必须与自己和解,爱父母,让他们安然度过晚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