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秒空还需排队抢座!上海这种新兴娱乐究竟有多火?

2025-07-01 -

非但周末如此。即便是工作日的夜晚,场面同样热闹非凡。在脱口秀演员“71”的沪语脱口秀即将开场的前15分钟,现场座位已经寥寥无几,仅剩下了零星的几个位置。记者观察到,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中,不仅有朝气蓬勃的学生和忙碌的上班族,甚至还有头发略显花白的阿姨和叔叔。演出开始后,“71”试探性地询问:“在场的各位中,有没有不会说上海话的朋友,可以跟着我们一起拍拍手。”空气中静默了数秒,观众席的尾端突然传来几声不合时宜的喝彩。他竖起大拇指,赞叹道:“真有胆量!”紧接着,他的语气一转,说道:“你现在可以离开了。”这一突如其来的180度转变,再配上沪语的幽默效果,使得现场观众笑声连连。演出中笑料频出,无论是关于婚姻恋爱,还是职场生活,"71"都能巧妙应对,稳稳抓住观众的笑点。他在现场即兴说了一句“广告词”:若你心中有困扰,不妨先来观看我的脱口秀,或许你便无需前往宛平南路600号。到了晚上九点左右,脱口秀表演结束。随着灯光的亮起,观众们带着满满的喜悦离开剧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生动表情。在回家的路上,黄女士和她的朋友一边聊着,一边不时地用新的笑话来提起那些老梗:“感觉那种氛围已经消失了。”毕竟,对于大多数辛勤工作的人来说,一场脱口秀就能带来快乐。

意外闯入的“蓝海”

Norah,一个85后的女孩,原名杨梦琦,是我国颇具知名度的多语言脱口秀表演者。她曾就读于上外附中,后考入复旦大学和杜克大学,一路走来,名校光环伴随,成绩斐然。毕业后,她投身于市场研究、战略咨询等领域,从事了多份专业性较强的工作。2016年,对脱口秀一无所知的Norah,前往香港观看了当地的一场演出。舞台上,全是外籍演员,而观众席上,外国观众占据了绝大多数。那天,一位外籍艺人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人喜欢饮用热水”的趣闻。表演落幕之际,他转向Norah说道:“我发现你独树一帜,是唯一的中国观众,但愿你没有觉得受到了侮辱。”在酒精的作用下,Norah巧妙地回击了他,引得全场哄笑,同时也让那位外国演员感到十分惊喜。

这标志着她与脱口秀的初次相遇,亦是她命运的起点。回到上海后,她得到了推荐,得以加入一家提供多语言服务的俱乐部,参与他们的开放麦活动。自那以后,Norah的业余时间几乎全被脱口秀所填满,在高峰期,她甚至每周都会参加三场开放麦表演:“脱口秀的魅力在于它的即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就像是在打开一个未知的‘盲盒’。”遗憾的是,美好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俱乐部老板离国后,Norah参与的英语脱口秀舞台瞬间陷入沉寂。“别人能行,我为何不行?”面对重重压力,她毅然决然地以自己的名义开始了尝试,投身于零星的商业演出。经过两三年的积累,她的每场演出门票都迅速被抢购一空。到了2023年初,她的事业正式迎来了新的篇章,Norah也成功转型成为了一名全职演员。那时,怀揣着成为英语脱口秀演员梦想的她未曾料想,作为上海为数不多的多语言脱口秀团体,他们竟然意外地开辟了一片“蓝海”——随着普通话脱口秀竞争日益激烈,原本用以填补演出空白的各类语言脱口秀吸引了各具特色的观众群体,这不仅进一步细化了目标受众,还扩大了市场范围。互联网的兴起,更是为脱口秀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起初,Norah在抖音平台上开设了个人账号,并自己拍摄剪辑视频。每当她发布一条热门视频,便能吸引数以万计的粉丝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Norah在全网积攒的粉丝数量已突破900万。在一场以沪语为主题的特别节目中,记者有幸遇到了一位名叫张奕嘉的00后大学生。他透露,自己在网络上对Norah的关注已有将近两年的时间,然而在抢购门票的过程中却屡屡受挫,这一次他提前占据了有利位置,成功抢到了票,并且还邀请了母亲一同前来观看。以Norah为榜样,他模仿其做法,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发布了演出的片段,同时借助已经广为人知的IP进行联动,以此提升曝光率,并培育了其他演员的个人品牌。脱口秀领域与个性鲜明的表演者紧密相连,一旦形成独特的标识,便具备了市场的辨识度。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兼副院长聂日明指出,以“71”为例,他分出一半时间在菲律宾传授潜水技艺,另一半时间则回到国内进行脱口秀表演。在Norah看来,“71”是一位深受各年龄段观众喜爱的脱口秀艺人,他看起来既滑稽又亲切,却又不至于给人以油腻之感。今年,以“71”为标识的个人账号凭借每周两次的短视频更新,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其演出门票几乎每场都迅速售罄,有效地吸引了客流。自3月份起,Norah带领的英语脱口秀演员团队开始了全国性的巡回演出,社交平台上关于演出的粉丝评论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刚刚完成了成都站的演出,接下来还将前往香港、长沙、厦门等地,拓展新的演出版图,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

适宜生长的土壤

脱口秀,作为一种新兴的喜剧艺术形式,已经度过了一段粗放式发展的时期。到了2024年,无论是在小剧场还是新开辟的演出空间,脱口秀(即单口喜剧)的演出场次和票房收入都实现了显著增长,其中演出场次增长了53%,票房收入增长了48%。在上海,几乎每个晚上都能看到脱口秀的演出,这些节目不仅包括英语,还有沪语、普通话,甚至还有粤语。无论是本土的“老克勒”还是外地游客,亦或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各自的兴趣所在。聂日明指出,脱口秀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脱口秀大会》、《喜剧之王·单口季》等综艺节目的大力推广密不可分。与此同时,传统娱乐形式因缺乏创新而让受众感到审美疲劳,而脱口秀恰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尤为重要的是,相较于那些制作周期较长、投入成本较高的戏剧和音乐剧,脱口秀凭借其简洁性和适应性,赢得了众多剧场的喜爱。

脱口秀的票价涵盖了广泛的消费层级,适合不同经济实力的观众。身处上海,Norah敏锐地察觉到,随着行业热度的上升,诸多变化正悄无声息地发生。自2017年起,脱口秀的演出形式日益多样化,各大厂牌的数量也实现了显著的增长。演员们多数已从业余爱好者转变为职业从业者,观众们也不再仅仅满足于体验现场氛围,他们对于演员和表演形式有了更为清晰的喜好。聂日明指出,脱口秀作为一种小众文化,尽管其人气旺盛,但受众范围依旧有限,“缺乏足够的受众基础,消费和流量就无法形成,进而难以支撑起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上海,恰好具备了脱口秀行业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中心城区的高密度、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商业环境的尊重市场原则以及对生活品质的广泛重视,共同造就了上海在国内独树一帜的脱口秀繁荣景象。聂日明指出,首先,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对新文化形态的接纳度极高,包容性极强,年轻、高学历、中产收入群体构成了其核心受众,他们的文化消费欲望强烈,这为市场的稳定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次,线下脱口秀表演依赖于众多演出场地和观众,而上海人口密集地集中在中心城区,交通便利,不仅吸引了众多人流,也为演员们提供了便利的赶场条件。其他文化娱乐设施通常集中在城市的核心区域,这一现象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共同兴盛。

尽管上海脱口秀拥有先天的优势,但其发展却遭遇了众多挑战。例如,寻觅适合的小语种演员实属不易。“优秀的脱口秀表演者需具备天赋,而这种才能并非能通过统一的培养模式大量产出。”聂日明如此阐述。那么,如何推动上海脱口秀行业迈向新的高度呢?聂日明提出,应拓宽创作领域,涵盖更多社会话题,并优化户籍、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以吸引包括脱口秀表演者在内的众多创新型人才在上海落地生根。与此同时,他倡导更多在上海扎根的杰出脱口秀表演者通过全国巡演扩大文化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动行业的繁荣发展。在追求知识永无止境的道路上,Norah不仅带领厂牌内的脱口秀演员开展喜剧课程,近期更是利用闲暇时间自学法语。我设定了一个小目标——致力于掌握更多语言和方言,旨在创建亚洲地区最顶尖的国际化脱口秀场所。在紧锣密鼓的日程安排中,专场演出、特别节目以及组合秀接连不断,5月甚至6月的档期已经排得十分紧凑。在接下来的夜晚,宁静的剧场将再次迎来欢声笑语。

作者 | 陈佳琳(新民晚报·新民眼工作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