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狠话,竟记录了基层干部的夹缝生存现状?
思想不变便需更换人员,无论采取何种手段,我关注的唯有成效,而“上级的政策虽好,却是下级执行时走了样”——这些在基层广为流传的言论,不仅让众多基层干部心生痛楚,也深刻描绘了他们在困境中艰难求生的真实写照。
“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我只要结果”
领导明确指出,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关键在于达成目标。这位来自北方某镇的镇长表示,尽管面临众多事务和繁重的工作量,我们均有信心克服。然而,问题在于,仅仅将责任强加于基层,却未提供相应的办事资源和权力,这让我们陷入了困境。
镇长指出,进入秋冬季节,大气污染防控尤为棘手,必须坚决禁止销售低劣煤炭。各村落均需设立关卡,夜间加强巡查,严格禁止销售价格在500元左右的不良煤炭,积极推广购买每吨1300元左右的环保煤炭,政府提供每吨200元的补贴。尽管不少民众对此表示困惑,但上级领导只关注最终成效,他们面临的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十分沉重。
几位基层干部走访贫困户 冯大鹏 摄
东部某镇的一位领导干部表示,部分职能部门以属地管理为借口,将工程质量监管等任务转移给了基层,而基层单位常常因为人员短缺、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而难以应对。
基层干部普遍感慨,上级领导提出“无论采取何种手段,我关注的是结果”的口号,导致各种“目标责任书”仍旧需签署,若任务未能完成,所面临的“后果”相当严重。南方某沿海省份的一名乡镇干部自嘲道:“在处理工作事务时,乡镇干部对诸多权力只能‘望尘莫及’;而一旦出现问题需要追究责任,乡镇干部便成了‘无能为力’的存在。”
中部某地一位政府官员近期受到了惩处,其关键原因在于他担任市局领导期间,随意设定经济目标,导致该市工业经济数据出现虚假和夸大。即便调任县区工作,他那种“急于求成”的急躁性格依旧未变。与他共事的干部表示:“在布置工作时,他经常对下属说:‘这件事就交给你了’、‘我只看重结果,具体方法你自己考虑’。”
乡镇干部指出,某些乡镇在追求上级所期望的成果时,由于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导致在工作中找不到关键,甚至出现了“门外汉指导内行”的尴尬情况。上级领导常常只强调“要出成绩”“要出经验”,这使得基层不得不采取一些虚假的手段来应对。
“不换思想就换人”
在各类会议上,领导时常提及“若思想不转变,便需更换人选”、“业绩不佳,另有人选可取”、“你不愿担任,大把人乐意接手”。中部某省份一街道的工委书记在谈及半月谈记者时表示,每次听到这些言论,心中总有些不舒服,然而无人敢多言一句。
湘中某科级干部直言,基层确实存在不少干部思想固化,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高,习惯于墨守成规,敷衍了事。领导提出“不改变思想就更换人员”的观点,并非全无道理,这样的做法确实能够起到传递压力、强化责任的作用。
这句话如今已变成众多领导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听来似乎有些过分。他们不论开会还是遇事,总是反复提及,甚至有时还带着威胁的成分。尽管基层干部嘴上不说,内心却颇感不悦。对于那些努力工作的基层干部,领导干部理应多给予鼓励,而不应轻易地动用威胁和责备。正如那位科级干部所言。
该镇某干部指出,部分领导对基层干部的态度不尊重,对基层工作的艰辛也缺乏深入了解,他们经常高喊“思想不改就换人”,实则反映出他们在推动工作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策略,以及调动下属积极性的能力不足。
基层干部普遍认为,频繁将“不换思想就换人”这句口号挂在嘴边,暴露出一种缺乏领导技巧、滥用权力的作风,同时也反映出部分领导干部内心深处存在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
这类领导干部常常挂在嘴边的是“我的办公室主任”“我的宣传科长”“我的班子成员”,仿佛下属的官职都是他赋予的。他们明明是在为民众服务,却似乎将自己当成了主子,下属成了他的家臣。他们总是强调“我的谁谁”,实际上是在暗示,若你不尽心服务他,他随时可以替换你。湖南的一位干部这样直言不讳。
“上面政策都是好的,都是下面的和尚念歪了经”
许多民众表示,高层制定的政策本无瑕疵,却因基层执行时出现偏差而遭误解。南方某镇党委书记指出,这种长期存在的“污名化”现象,严重伤害了基层干部的心灵。
“12345,遇到事情就找政府,这句口号人人皆知,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然而,若要满意率必须达到百分之百,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许多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基层干部该如何是好呢?”一位来自中部某市的干部如此说道。
这位干部遇到了一起投诉事件:一位居住在本地“夜经济”热闹街区的市民,在短短一周内多次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抱怨夜晚噪音扰民。相关部门和街道干部亲自上门调查,确认了噪音问题,但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然而,投诉者认为国家有环保法规,服务热线也有承诺,若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则意味着基层干部不愿或不敢介入处理。
东南某地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向半月谈记者透露,由于职责与权力不匹配,他们在执行监管、督办以及落实各项职责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比如,有些居民擅自将宅基地用于搭建猪舍、鸡舍,有的甚至建到了公路旁,但乡镇国土部门缺乏执法权限,我们只能劝导他们进行整改。实际上,此类问题需要农业、环保、路政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来解决。
基层干部身兼“全负荷运动员”“全天候办事员”“全科型服务员”等多重角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要应对上级的严格要求,还要面对部分基层群众的不满和误解,甚至遭受指责和谩骂,这使得他们常常感到自己成了替罪羊和出气桶。
该镇党委书记指出,部分政策在制定阶段未能紧密贴合基层实际情况;某些政策过分追求“一刀切”,导致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变通性;还有的政策甚至直接侵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所谓好的政策,并不意味着执行起来就顺畅无阻。“基层工作难度大,有些人宁愿在县里担任虚职,也不愿在乡镇担任实职。”
记者手记:基层干部在夹缝中求生的境遇,如同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那“冷冰冰”“硬邦邦”的描述,恰似其真实写照。这其中所反映出的种种问题,令人深思。目前,我国正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对基层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的心态和士气,我们必须给予关注。基层干部在干事创业时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否稳固。未来,需着力完善上下级工作关系,确保基层干部在干事创业过程中责任、权利和利益得到统一;同时,制定符合基层实际情况的政策,并确保这些政策能够真正实施到位。这些基层治理的核心机制,亟需得到进一步完善。(记者:刘良恒、董建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