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35.5个学分后如何自救?大学生急需这样的故事
谢炜崇(复旦大学)
4月10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名为《“挂了35.5个学分,我还有机会吗……”》的文章,讲述了潘同学的励志经历,引发了众多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潘同学就读于中南大学化工专业,他在学习过程中曾面临诸多挑战,一度难以适应专业课程,甚至因为学业问题两次被迫留级。经历困惑与不安,他并未选择放弃,转而踏上“自我救赎”的征程,坚持不懈地学习,努力摆脱困境,最终克服重重挑战,成功重返原本的年级。
潘同学的故事之所以能触动众多读者的心弦,关键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与无畏精神——辅导员、教师以及辅导学习的志愿者纷纷伸出援手,耐心倾听潘同学的烦恼,为他排忧解难;即便面对过往未完成的学分和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潘同学在短暂的焦虑之后,依然能够重拾信心,脚踏实地地克服重重困难……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温馨周到的人文关怀,更展现了通过实际行动战胜自我怀疑的顽强意志,让人感受到了那份真实而深刻的温度。
遗憾的是,在现今众多高校的微信公众号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一些优秀学生光彩夺目的成就故事,然而,类似中南大学所推送的,能够展现普通学生独特光芒的故事却相对较少。现如今,诸如“该生GPA位列全院之冠”“他们连续三年荣获国家奖学金”“该寝室成员全部成功保研”之类的信息频繁映入眼帘,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似乎仅限于成绩优劣、获奖与否以及是否能够保研。大多数普通大学生只能对同龄中的佼佼者投以羡慕的目光,甚至可能陷入对自己的怀疑。
从宏观层面来看,当前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高校所推行的“全员保研”宣传不过是时代潮流中的一小部分缩影。在互联网上,“成功学叙事”无处不在——每逢高考成绩公布之际,媒体总是抢先报道高分考生的激动场景,却忽略了众多考生的沉默与失落;在社交平台上,诸如“30岁前实现财富自由”“年薪百万成长秘籍”等职场博主的言论屡见不鲜,高薪似乎成为了衡量个人优秀的唯一标准……
实际上,卓越的评价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更不应当被片面化处理。在大学这片沃土上,应当秉持开放与包容的精神,“诸子百家,各显神通”,给予学生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让他们能以各自独有的方式实现自我提升。至于榜样的形象,同样并非固定不变,即便是再杰出的学生,其经历亦不可简单复制,每位学生都应走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当前盛行的“全员保研”宣传现象,无形中缩小了优秀范畴,加剧了唯成绩论的风气。将所有学生纳入同一种评价标准,无疑会束缚学生的成长路径,促使他们更加追求短期利益,进而引发无谓的竞争。这种现象不仅让学生承受压力和焦虑,还扭曲了大学教育的本质,甚至可能导致校园失去多元化发展和自由探索的氛围。
钱理群教授,北京大学的知名学者,曾言:“我国部分高校正孕育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现象,难道不是功利主义和激烈竞争催生的悲剧吗?在这样的氛围里,不少大学生过分依赖外界评价来塑造自我价值,渐渐地,他们失去了同理心。在这个时刻,潘同学展现出的自我救赎的勇气以及与师生间那份真挚的交流,显得尤为珍贵,更深深触动了我们的情感。
去年11月,某所著名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标题为“24/67656,他们赢得了浙大最高级别的奖学金!”的文章,这种以分母为宣传手段的做法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而到了去年12月,中南大学的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篇题为《这一年,我没有保研,也没有获得大奖,但我……》的文章,讲述了普通学生的日常故事,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赞赏。与那些杰出学生的成功故事相比,大学生们更渴望听到类似潘同学那样贴近生活、充满实际感的经历。
人生路漫漫,成功与失败并非永恒,那些在坎坷征途中的忧愁与焦虑同样值得关注。我衷心希望,某些高校的宣传部门能够改变宣传策略,更加注重实际行动,让潘同学的故事被更广泛的观众所了解,让更多正处于迷茫期的学子从中汲取力量。在为成功者献上赞誉与掌声之际,切莫忘记那些暂时遭遇挫折的人同样需要来自他人的指引之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