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老兵高维田热心宣讲抗战故事:让红色故事更好流传下去
高维田向天长市金集中学学生赠送书籍。
陶晓明摄
高维田身着军装敬礼。
史九永摄
清晨六点钟,安徽省天长市广陵街道翠微巷的居民高维田老人便早早地起床了。用完早餐后,他拿起水壶,缓缓地步入院中,着手照料自家的菜园。在这几平方米的菜地上,茄子、黄瓜、辣椒等蔬菜琳琅满目。老人在浇水的间隙,细心地检查着是否有杂草或枯叶,这一习惯他已经持续了多年。
黄瓜生长得相当旺盛,不出几日便将成熟可食。高维田面带笑容地说道,"尽管一生劳碌,我如今仍旧难以闲逸。照料菜园不仅有助于强身健体,更能带来心灵的愉悦。"
这位辛勤耕作的菜园老者,曾是一名英勇的新四军战士。1925年9月,高维田在天长金集的这片土地上诞生,转眼间即将迈入百岁高龄。即便岁月沧桑,他的身体依然健壮,精神焕发,思维敏捷。提及抗战的往事,高维田便将手中的菜暂时放下,兴致勃勃地与记者畅谈。
参军为何选择新四军?
新四军对穷人和百姓关怀备至,对待民众态度亲切友善,而且他们常常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
在年少时光,高维田和他的家人生活得颇为拮据。某次,他与三位友人相聚,感慨道:“咱们这些平民百姓,辛勤劳作却饱受饥饿之苦,还遭受日本人的欺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四人商议一番后,一致决定投身军旅。
在金集镇周边,既有国民党的军队,也有新四军的驻扎。高维田首先提出加入新四军的意愿。“新四军援助穷人,对待民众和善,且能频繁击败日军,我也渴望成为他们的一员。”高维田的这一想法一经提出,便获得了朋友的积极响应。众人一致同意先回家稍作准备,约定不久之后一同前往寻找新四军。
1943年6月的一个日子,未经家人商议,高维田悄然离去,与几位好友一同踏上了从军征程。当他们四人抵达部队时,天色已近黄昏。在完成自我介绍后,部队领导见我面容清秀,担心我无法承受艰苦,于是三位好友急忙为我辩解,详细讲述了家里的实际情况,这才使我得以顺利通过选拔。高维田笑着回忆道:“从那天起,我便正式加入了新四军二师独立旅,成为一名战士。”
入伍的次日,对周边环境进行了初步了解之后,正式的军事训练便随即展开。从站立姿势、短暂休息到左转、右转,再到操练,高维田对每一个步骤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专注。“那时候,部队的装备并不丰富,我仅领到了一支枪和三发子弹,甚至还有几人共用一支枪的情况。”高维田表示,射击训练涵盖了跪姿、卧姿等多种姿势,尽管并非实战中的实弹射击,但大家依旧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地练习射击动作,目的在于有朝一日能够真正踏上战场。
首次参战怎么打?
战斗一结束,我们班级便迅速撤退,而其他班级则紧随其后继续投入战斗,完成战斗任务后即刻离开,绝不拖延。
没出几日,高维田便迎来自己参军后的第一次战斗。
彭家庵驻扎着我们的部队,日常巡逻由哨兵负责。某日午时,哨兵察觉到一支日军小队和一队伪军正逐渐接近我部。在了解这一情况后,部队果断决定采取游击战术,高维田所在的班级被指定为执行首轮攻势的主力。
高维田向记者透露,根据既定计划,该班级的战士被分为两组,第一组战士先行布置好武器,待敌人抵达附近桥梁时,立刻发起攻击。紧接着,第一组战士撤出战场,第二组战士迅速接替,继续开火。
我们班在开火后便迅速撤退,而其他班级则紧随其后,持续战斗,战斗结束后即刻离开,决不拖延。高维田补充道,经过几轮交火,敌人停止了进攻,我军以较小的损失顺利完成了任务,并确保了自身安全。
回想起第一次参战的经历,老人感慨道:“那时正值血气方刚之年,投身战场,心中想的只有战斗,哪里还有余力去想其他,更别提恐惧了。然而,直到那一晚班会上进行总结,我才意识到自己心中有一丝迷茫。”
1943年9月,日军展开了多轮“扫荡”行动,高维田所在的部队在八百桥地区进行了抵抗。他们的任务是摧毁日军的后勤补给线,经过一番细致的侦查,他们发现日军异常狡猾,常常利用夜晚的掩护,通过水路秘密运送物资。高维田这样讲述道。
采取对策,新四军在夜幕低垂之际发动突袭,高维田等人在日军必经的道路上预先设下埋伏。待敌人踏入伏击圈后迅速开火,给予他们突如其来的打击,成功阻断了日军物资的运输通道。高维田如此说道。
为何依旧忙碌?
“像我这样从生死线上过来的老战士不多了,能多讲讲就多讲讲”
高维田在战场上表现愈发出色,到了1944年9月,他荣幸地加入了党组织。他一直兢兢业业,为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抗战胜利之际,高维田投身解放战争,参与了众多关键战役。1958年,他所在的部队整体搬迁至北大荒,投身于垦荒和守卫边疆的伟大事业。到了1963年,他转业回乡,在天长投身工作,曾历任天长水电局局长、天长农办副主任等职务。直至1984年,高维田正式离休。
退休之后,高维田仍旧保持着革命者的初心,生活依旧充满活力。他频繁地走进企业、工厂和学校,向人们讲述革命的光辉历程。“就在上个月末,我前往金集中学,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革命传统的教育讲座,大家听得很投入,我讲述得也愈发激情澎湃,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一代能够深刻铭记那段历史。”高维田如此说道。
高维田膝下共有七个孩子,其中长女高慧现年七十二岁。退休前,她在医院检验科供职。如今,她与父亲同住,细心照料他的日常饮食与起居。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慧也曾建议父亲减少外出参与活动,减少发表报告的次数。然而,老人并未采纳她的建议。“像我这样历经生死考验的老战士已不多见,能多讲述一些就多讲述一些吧。”我必须再加一把力,确保那些红色故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红色精神在更多人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链接
安徽天长组织志愿活动坚持收集老兵故事
安徽天长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关键前沿阵地。为了培育新四军的干部队伍,1941年5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在天长设立了分校。在这超过四年的时间里,抗大八分校成功培养了2500多名军政干部,为抗日队伍输送了大量杰出人才。
天长市持续推动“青听兵语——百名功勋老战士讲述党史”的志愿服务活动,致力于抢救性地发掘、搜集、编纂和推广101位曾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英勇事迹。该活动历时两年,吸引了超过百名志愿者参与,他们共同整理了200多件包括老照片、家书、勋章在内的珍贵物品,并录制了超过百小时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
史九永,天长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主任,同时也是项目的负责人,他走遍了超过一百个村落和社区,全程参与了项目的实施。他感慨地说:“在走访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老兵们对国家和家乡的深厚情感让人深受感动,有些老兵在接受采访后不久便离世了,但他们宝贵的历史记忆却得以保存和传承。”目前,在天长市,健在的抗日老兵仅剩三人。在这场与时间的较量中,由“青听兵语”项目挽救的过往记忆显得尤为宝贵。史九永如此评价。
(本报记者田先进整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