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知学堂是什么?这里有你想要的知识解答

2025-07-05 -

基本信息

李斯

李斯,生于公元前284年,卒于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他原籍战国时期楚国的上蔡,即现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的李斯楼村。李斯是秦朝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及书法家。

李斯早年担任郡中小官,后来师从荀子研习帝王治理之道,学业有成后前往秦国。起初,他被吕不韦任命为郎官。随后,他劝说秦王政消灭诸侯,成就帝业,因此被任命为长史。秦王采纳了他的策略,派遣谋士携带金银财宝游说关东六国,挑拨各国君臣关系,并再次任命他为客卿。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因韩国间谍郑国潜入秦国,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呈《谏逐客书》以阻止此举,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伟业中,他发挥了显著的影响。秦朝完成统一后,他与王绾、冯劫共同商议,决定尊称秦王政为皇帝,并着手建立相应的礼仪规范。他被任命为丞相一职。他提出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兵器;反对分封制度,力主实行郡县制;同时,他主张焚烧民间所藏的《诗》、《书》等百家学说,禁止私塾教育,以此强化中央集权的统治。此外,他还参与了法律的制定,以及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的统一工作。李斯的政治理念得以实施,对中国乃至全球都带来了深远的后果,为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体系确立了根本的框架。

秦始皇离世之后,赵高与其共谋,伪造了遗诏,迫使始皇帝的长子扶苏自尽,并将次子胡亥立为新的皇帝。然而,胡亥继位后,赵高心生嫉妒,于是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在咸阳繁华市区,将赵高处以腰斩之刑,并诛灭了他的家族。

人物平生

战国末期,李斯诞生于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的李斯楼村,彼时他年仅青涩,便担任了负责文书管理的小职。

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的《李斯列传》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他目睹了这样的情形,厕所中那些啮食粪便的老鼠,一旦有人或狗进入厕所,它们便会迅速逃离;然而,在米仓中所见的老鼠,却一个个吃得滚圆肥硕,它们在米堆中悠然自得地嬉戏和交配,毫无受到人或是狗的威胁与惊扰。

他不禁感叹道:“个人的成就与否,恰似老鼠的命运,全赖所处的环境所塑造。” 李斯深信,人的能力与智慧并无太大差异,而富贵与否,则完全取决于个人是否能够把握机遇,以及是否能够明智地选择生存的环境。

战国时代,众人竞相追求名利,李斯亦怀揣着成就一番伟业的梦想。为了实现平步青云的愿望,他毅然辞去低级官职,远赴齐国深造,并尊荀卿为师。荀子的学说与法家理念相契合,专注于国家治理之道,亦即所谓的“帝王之术”。学成归来后,李斯对各国政情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对比,最终决意前往秦国发展。

个人作品

李斯作品

李斯的散文作品流传至今共有四篇,分别是《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以及《狱中上书》。

李斯的作品除了那些散文之外,还涉及碑铭创作。秦始皇在其统治期间,曾五次遍历天下各郡县。在这五次巡游中,尤其是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到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四次巡游期间,他多次指派李斯负责刻石记录功绩。这些刻石包括《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以及《会稽刻石》等,共计七通。

李斯的文学造诣和文字功底深受后世推崇。他撰写的文章逻辑严密,气势连贯,文风流畅,宛如江河奔腾不息。鲁迅曾高度赞誉李斯,尊其为书法之祖。

李斯与赵高、胡毋敬等合著了《仓颉篇》、《爰历篇》以及《博学篇》等经典范本,这些作品被广泛用于供人临摹学习。

李斯创作的石碑作品包括《泰山封山刻石》、名为《琅琊刻石》的以及《峄山刻石》等。

人物评价

李斯的一生,主要致力于法家思想的实践。在他再度被秦王政重用之后,凭借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深邃的远见,他协助秦王实现了统一六国的壮举,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秦朝成立后,李斯晋升为丞相。他持续辅佐秦始皇,不仅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还在推动经济与文化的进步等方面,贡献了卓越的力量。秦始皇被建议摒弃分封体系,采纳郡县制度。此外,他还提出了一致化文字的倡议,并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以及车轨等众多领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这些举措均遵循了法家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理念。在李斯的晚年,尽管他将法家理论推向了极端,但他仅是提议者而非彻底的执行者。李斯此刻已不再怀揣“以法治国”的理想。他已不再作为法家的代表。故而,关于李斯晚年的思想是否应被纳入法家体系,实乃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然而,李斯终究仍是一个法家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后世纪念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县城,可以找到诸如李斯井、李斯坑等历史遗迹。李斯,一个出身于平民之家的人,尽管后来成为了楚国管理仓库的小官吏,但在闲暇之余,他仍会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植蔬菜,亲自参与劳动。在他的故居附近,至今仍有一口用于浇菜的水井,被人们敬称为“李斯井”。

李斯在咸阳遭受斩首之刑,赵高随后率众至上蔡,对李斯的宅邸进行了彻底的搜查,挖掘之深甚至超过了十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片土地逐渐变成了芦苇丛生的洼地。为了缅怀李斯,后人将此地命名为“李斯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