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开创人民城市建设的崭新局面
城市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依托,承载着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在我国新时代的城市建设历程中,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一点从以下两个关键数据中便可窥见一斑。
数据的背后,关乎城市的美丽。至今,我国已成功打造了212个国家森林城市,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已提升至43.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更是增至15.65平方米。如今,人们可以“推窗见绿,开门入园”,享受那既浪漫又遥远的“诗和远方”生活,这种理想状态在城市中正逐渐变为现实。
另一项数据揭示了城市内在的改善。从2019年到2024年,我国总计启动了对28万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程,这一举措使得4800万户家庭、超过1.2亿居民受益,同时各类老化管线也得到了36万公里的改造升级。在今年前四个月,全国范围内新启动了5679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项目。我们正以扎实有序的方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工作,运用“绣花功夫”使老旧小区焕发全新面貌。
在城市绿化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从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到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惠及民生、温暖民心、顺应民意的具体措施,城市的安全生产能力和居住、工作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开启了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核心,提升城市建设的价值根基。在上海,致力于建设“新时代的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之家”,并构建起“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体系,以确保更多人能够“顺利入住、稳定居住、安心生活、实现事业”。于北京地区,通过实施新建项目、错峰使用、严格管理以及智能化服务等策略,市中心区域已成功新增停车位超过2.8万个,有效减轻了居民区停车难的问题……
城市不仅追求高度,更需具备温度。自新时代起,“人民共建共享城市”的核心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始终坚持倾听民声、满足民需,针对住房难题等民众迫切关注的问题着手,激发民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从而不断强化城市建设的民生情怀,提升市民的幸福生活指数。
通过深化改革,我们激活了城市建设的动力与活力。雄安新区,这座面向未来的城市正迅速崛起。我们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新区管理体制,优化“1+10”的疏解配套支持政策体系;以行政审批体制的改革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塑造“雄安服务”的知名品牌;同时,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努力打造一个既适合创业又适宜居住的“人民之城”。
雄安新区以先行先试、勇于探索的精神,成为新时代我国城市改革创新的鲜明典范。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的水平,并加快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对于深化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体制的改革,更是进行了具体部署。今日之中国,致力于攻克城市病等关键难题,城市治理结构持续优化,城市整体承载能力逐步增强,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径。
以科技为支撑,塑造城市建设的智慧韧性。门禁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居民身份,供水系统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提高社区的居住质量;政务服务平台整合了预约挂号、企业注册等多项服务,“数据跑路”取代了“群众跑腿”……观察现今的城市生活,依托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智慧城市持续为城市管理提供助力、为民众办事减轻负担,科技创新正深刻地重塑着城市的形象。
自新时代开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稳健。据相关数据表明,自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宣布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以来,截至2023年,我国已成功构建了40个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当前,我国已打造出207个千兆城市,且超过半数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启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并配备了智能感知的物联网设备。借助“城市大脑”提升城市的智慧水平,以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高效办理一件事”,技术推动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发展,同时治理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的增量建设阶段,转变为注重存量提升和增量结构调整的双重路径,步入了城市更新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民众的需求也从关注“是否具备”转变为追求“质量如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明确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战略方向,我们必定能够推动城市建设的进步,使其不断登上新的高峰。
林贤青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