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滥网络黑话烂梗,竟会梗住孩子表达与趣味?

2025-07-14 -

记者 吴金娇

这个班级里,40多篇作文里,有十多篇里用了“绝了”——无论是表达惊喜还是气愤,都用这个词。在学生的周记里,更是新词层出不穷,比如用“炸裂”来表达惊讶,用“老6”来称呼同学……我真是不知道该担心学生的词汇量不足,还是该担心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在沪城某知名小学,一位教师在面对媒体时,不经意间透露了一些个人看法,这些话语虽属闲谈,却无意中揭示了许多基层教师与家长的心声:目前,一些源自网络流行语、游戏及短视频的“不良用语”,因其表述简明、易于效仿,正在校园中迅速传播开来。

“玩梗”曾经是年轻人之间的一种“默契认可”,是潮人们社交中的“必备货币”,而网络用语也因为其简洁和表达力强的特点,逐渐被传统语言所接纳。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限度,当网络用语中的“陈词滥调”开始泛滥,越过了界限,对青少年的文字运用、审美偏好以及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就不能对这种现象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笑置之。

当前,众多来自教育领域和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亦纷纷发声:对于在互联网上广泛存在的“黑话烂梗”现象,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整治!

从“玩梗”到“烂梗”,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你这人真是不简单!”这句话竟然出自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口中,这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沈文婕感到十分意外。经过一番询问,她了解到,这种说法已成为小学生圈子里的流行语。而这些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往往发生在孩子们聚集的地方,比如学校班级、各种培训机构,以及网上的课堂和聊天室等。沈文婕指出,处于语言学习关键期的低龄儿童,好奇心驱使他们频繁相互效仿,这种情况实在是难以防范。

同样地,在上海某所中学执教的张老师也观察到,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交谈时,常常会不经意间说出一些“网络流行语”和“俗语”,比如“老六”(意指那些擅长出奇制胜或暗中使坏的人)、“老登”(形容那些年纪虽大却不够正派的人)等等。

某些学生不仅沉迷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更会依据实际情况创造出讽刺性的新梗。张老师认为,这些学生通过发明独特语言进行沟通,构筑起一个独属于自己的“语言领地”,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展示他们的幽默与智慧,实则背后还隐藏着这样的深层含义:他们意图建立一道沟通的隔阂,将自己与教师、家长及同伴小圈子之外的人区分开来。

黑话原本是一种局限于小团体的隐秘用语,通过比喻和象征等手法传达意义。对外界人士而言,这种语言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类似地,陈词滥调也具有相同的特性。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王希明指出,使用网络流行语“玩梗”并无不妥,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中,而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广受欢迎,起初也是为了满足交流的需求。尤其是那些较为激进的网络用语,由于它们在情绪表达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更受青少年青睐,并被他们当作展示个性的途径。

徐默凡教授,这位常在中小学校园里为学生举办讲座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专家,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他指出,从“玩梗”到“烂梗”,仅一字之差,却相差甚远。幽默与低俗交织,修辞手法与滥用并存,这恰恰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必须引起关注的是,一些充满恶意和消极情绪的网络用语,还有那些从粗俗词汇演变而来的所谓“流行语”,它们在学生中广泛传播。例如,“鸡你太美”、“细狗”这类词汇,不仅毫无实质内容,而且含有侮辱意味。

写作“失语”,表达退化的背后是思维退化

许多教师感到忧虑,因为“黑话烂梗”的广泛传播,实际上对学生们的审美倾向、价值观念以及人际交往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出现了“语言匮乏”的问题,一旦脱离了各种“梗”,便难以找到合适的话语来表达。

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父亲向记者透露,在本学期的班会上,班主任特别提到了一些现象。例如,当孩子们描述某人或某事非常出色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口头禅是“666”或者“炸裂”;又比如,在写作文时,如果他们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便会立刻使用那些万能的词汇——“绝了”。

实际上,许多家长在交流过程中不禁感叹,网络流行语无形中构筑了一道亲子沟通的语言障碍,与孩子交谈仿佛是鸡与鸭对话,孩子觉得父母显得过时,而父母也困惑于为何孩子不能正常交流。可以说,网络流行语使得原本应发挥沟通作用的语言反而变成了交流中的障碍。

网络黑话,实则可看作是特定社群间的一种沟通手段。在互联网盛行的当下,这些社群涵盖了如饭圈、电竞圈等众多领域。徐默凡举例阐述,诸如饭圈中的YYSY(有一说一)和电竞圈里的YYDS(永远滴神)这类用语,不仅未能提升表达效果,反而给不熟悉这些黑话体系的人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扰。对于不熟悉这些黑话体系的人来说,它们或许会被误解为“一衣带水”或“永远单身”。在语言学领域,存在一个被称为“经济原则”的概念,该原则指出人们倾向于以最简便的语言方式传达相同的信息,力求达到省力的效果,因此也被称作“省力原则”。然而,黑话和陈词滥调显然与此原则相悖。

沈文婕指出,那些缺乏意义、充满低俗趣味的“黑话烂梗”不仅未能实现交流的目的,反而可能加深亲子、师生、同伴间表面的沟通和虚假的亲密感。语言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桥梁,更是个人思维和情商的直接体现。目前,沈文婕面临的一大难题是,众多青少年在沉迷手机的同时,还深受电子游戏和短视频的诱惑,其中不乏一些“黑话烂梗”,使得部分学生将礼貌用语当作虚伪,却将情绪化、粗鲁的言辞当作真挚情感。在这个以简短快捷为标志的网络时代,我们在进行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尤其需要关注这一点。

张豪,上海市江宁学校的语文特级教师,认为语言若不用则退,而“黑话烂梗”的流行不仅会导致语言习惯和表达能力的衰退,更会阻碍思维的发展。随着娱乐化、情绪化、低俗化的网络语言泛滥成灾,甚至有可能对年轻人的日常交流与写作产生负面影响。

给网络语言“立规矩”,让“良币驱逐劣币”

尽管众多专家一致认为,网络语言的运用并不应被视为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也不应采取一概而论的管理措施,然而,为网络语言设立一定的规范,这项工作同样刻不容缓。

要防止“语言贫乏”现象,确保青少年在各种情境下都能畅所欲言,专家们提出,首先必须对“网络流行语”的源头——网络平台实施严格监管,同时还要强化学校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在语言文字领域实现“优质内容淘汰低俗内容”的效果,进而让“网络流行语”失去传播的根基和动力。

实际上,为了解决网络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中央网信办和教育部已经发布了相关通知,并安排实施了名为“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的专项活动。这一活动主要针对一些网站平台在热搜排行、首页首屏、精选内容等关键位置出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和不文明的表现,着重处理诸如音、形、义扭曲,网络“黑话烂梗”的编造,以及隐晦表达的滥用等严重问题。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该通知旨在指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及公共场合活动中,注意避免错误地使用“谐音字”。

张豪提出,在教育领域,教师应率先垂范,尤其是要警惕不要为了取悦学生而频繁地运用网络流行语进行交流。

徐默凡强调,学校教育之外,家庭与学校之间需共同发力。他们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著作,加强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减少在短视频等平台上分散注意力的时间。他进一步指出,“家长自身应率先垂范,树立正面的榜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