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这里,探寻聪明工厂中令人惊叹的匠魂
随着数字化潮流的涌动,劳动模范紧随时代潮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融入日常工作中,促使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并推动劳动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
自今日起,本平台将陆续发布一系列专题报道,聚焦于燕赵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的新时代劳动模范,记录他们所书写下的“劳动者光荣”的全新篇章。
五一节前夕,铁路货车的检修智能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机器人们不知疲倦地挥舞着手臂,轻松地将敞车的端侧板卸下。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张建武抬头仰望这些“金属巨兽”,脸上流露出三分忧虑,七分期待。
张建武指出,过去铁路货车车体切割全靠人工操作,这一过程劳动强度极高,安全隐患重重,且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而现在,这条智能化的生产线已经能够实现在狭小空间内进行精细且可靠的作业,仅需两名工人坐在操作室前,通过电脑轻轻点击鼠标,便能在一天内至少完成22辆车体的切割任务,从而显著提高了检修的效率和质量。
中车石家庄公司负责的铁路货车车体检修智能生产线,由人民网记者赵明妍进行了拍摄记录。
这生动展现了装备制造业从“辛勤汗水”转变为“智慧涌动”的过程。在生产线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全过程中,劳动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张建武时常回想起自己初入工厂时,工人们仅凭腰间系着的绳子,不断变换姿势进行焊接的场景。那时,他心中充满了失望。作业环境简陋,工装设备落后,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异常沉重。那些在焊缝间跳跃的焊花,在他心中播下了“利用技术摆脱危险且效率低下的作业环境”的种子。
星火燎原的初心,在2021年10月得以实践。当时,中车石家庄公司经过周密调研,张建武的引领下,由工艺技术人员与一线技能员工共同组成了项目团队,他们正式展开了智能切割项目的试验工作,以此推动公司迈向智能化和升级转型的道路。
一道道挑战摆在了我们面前——系统成像失败、切割路径出现偏差、无法启动弧线、切割中频繁断弧、切割无法分离……尽管如此,团队并未气馁,他们冷静下来,细致入微地分析、深思熟虑,成员们逐一试验各种设想,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验证,问题逐一被攻克,最终成功实现了在视觉控制下的敞车侧墙切割。
有心人终将得偿所愿。张建武指出,该团队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试验研究,通过上百辆敞车的切割实验,对视觉识别系统、机器人系统、弧压调高系统、人机交互系统以及数控等离子切割系统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进行了全面验证,从而为后续的研发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还是有一些东西没有被改变,比如匠心精神和不断突破的勇气。
张建武在车间巡检。人民网记者 赵明妍摄
张建武至今仍坚持着定期走访车间的习惯,他的手轻轻滑过公司自主研制的公铁联运柴电一体冷藏箱的国产制冷机组外壳,这动作仿佛一位老农在轻抚着沉甸甸的稻穗。
工厂正变得越来越智能化,然而他深信,这仅仅是升级的起点,未来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能够实现更高的效率、更精准的操作以及更加注重人的因素。“今年,我们将持续在智能制造领域加大投入,增强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深化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旨在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掌握技术,为构建智能化工厂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据显现了转型升级的显著成效。目前,我国高铁动车组的空调有70%源自此地,全国地铁的空调有40%出自这里,而铁路机车的空调则全部由这里生产。此外,研发并制造的45英尺柴电一体冷藏集装箱,配备了国产化制冷机组,已广泛投入使用,并且成功打破了榴莲在集装箱中存放11天“零”损耗的行业新纪录。
中车石家庄公司蓄冷式移动冷库。中车石家庄公司供图
4月28日,北京举办了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一百周年的盛大活动,同时举行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大会。在这场大会上,张建武同志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手握着荣誉的证书,张建武更倾向于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他的身后:“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整个团队,我们每一个人都伴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不断进步。这一切的背后,是产业工人日夜不停地进行代码的调试,是工匠对精度至0.01毫米的极致追求。在新时代,劳动者们需要积极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技能,以便更好地满足智能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在石家庄中车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与智能机械展开着一场“人机交流”。随着阳光轻轻扫过空调机组平滑的表面,映入眼帘的是新时代劳动者鲜明的双重形象——他们不仅是智慧化工厂的操作者,更是传统技艺的守护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