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是十三太保大内斗,苏超怎么就成了呢?
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一个票价仅需10元、职业球员占比仅为十分之一的省级足球联赛在网络上广受欢迎,不仅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还为饱受诟病的中国足球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目前正在进行的“苏超联赛”确实值得称赞。
有人质疑:“这球踢得并不出色”,随即便有人反驳:“我关注的是球员的球技,难道不是吗?”
确实,撇开竞技层面的考量,苏超联赛的崭新亮相首要任务便是破解了中国足球联赛长期以来的难题——假球现象。由13个城市联合组建的江苏“十三太保”球队,被赞誉为“竞技至上,友谊次之”,其中不含任何私情,唯有对胜利的执着追求。江苏散装的诸多趣味故事,使得城市间的竞争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南京和南通争夺“谁才是真正的南哥”;
“太湖三霸”苏州、无锡、常州之间的暗中较劲;
镇江与扬州之间的发展恩怨;
徐州宿迁之间的“楚汉之争”;
宿迁和淮安之间的洋河大战今世缘;
连云港与淮安之间的“真假美猴王”之争;
苏州,尽管与南京争夺“江苏之冠”的头衔,却遭遇了“内部问题”,昆山、张家港、常熟等县级市纷纷“倒戈相向”。
这些历经岁月、表面看似充满火药味的“散装江苏”地域笑话,在现实中的较量中迅速演变成了吸引观众目光、制造笑料的流量密码。各式各样的胜负段子接连不断涌现,不仅迅速点燃了各参赛城市代表队的比赛热情和荣誉之心,还让全国范围内的球迷和旁观者乐此不疲,为比赛赢得了众多关注。如今,每场球赛已经一票难求。
基层赛事的盛况让众多资深球迷倍感欣慰,有人将苏超联赛与“村BA”相提并论,认为即便只是观战娱乐,亦是促进全民体育发展的举措,让竞技体育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
确实,苏超联赛的盛行无疑会促进线下经济的繁荣,门票价格仅10元,甚至不及一杯奶茶的代价,然而它却能让江苏各市的消费实力不俗的“后援团”在周末进行一场场市域间的流动。这样的活动带动了美食、住宿、旅游打卡等消费,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然而,与村BA相比,苏超联赛的深远影响更在于它为中国足球开辟了另一条发展道路——那就是我们如何真正有效地扩大“足球人口”的数量。
在长期探讨“中国足球为何难以振兴”这一沉重议题的过程中,我国资深足球评论员及体育媒体人士反复向激愤的公众指出,应避免将怒火倾泻于国家队,而应更多地思考为何我国的足球人口仅是日本的几十分之一。足球人口的构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仅凭高水准的联赛还不足以满足,像苏超联赛那样,集结少量的一二线球员、大学体育特长生以及业余高手等民间力量,再由政府和赞助商出资出力组织集训,最终的成功成果可以广泛传播至全民体育领域,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荣誉感”的推动,相信即便第一届的苏超水平尚显不足,也能迅速掀起一股竞技热潮。
终究,网友们戏谑地指出,目前位居末座的常州队伍过分信任了“业余比赛”的初衷,竟然组建了一支纯粹的业余队伍,结果一路从“常州恐龙”沦落至“吊州蜥蜴”,再到如今的“巾州壁虎”,他们正整装待发,蓄势待发,准备重新振作、发起新的“北伐”之旅。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苏超的经验并非那么容易抄作业。省领导的密切关注之外,苏超联赛的顺利举办还得归功于“苏大强”的特质——江苏十三座城市经济水平相对平均、财政状况较为充裕、均能搭建起设施完善的“主场”以及具备较高水平的体育基础设施——尽管江苏看似分散,但在共同推动苏超联赛的过程中,无论是后勤保障还是物资支援,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紧密的团结协作。
江苏地区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点子王”将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只要全民体育能够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那么国足摆脱“国运平衡器”的命运,相信也指日可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