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狂飙飞车,引擎轰鸣中的角色为何空转?

2025-07-19 -

F1:狂飙飞车》强势登场,携带着顶尖明星的光环和极速赛道的壮观景象,旨在银幕上引发一场肾上腺素的狂潮。但当我们离开电影院那梦幻般的氛围,重新审视电影的故事线时,便会发现,尽管视觉奇观耀眼夺目,却无法掩饰其叙事主题的苍白和角色塑造的薄弱。

《F1:狂飙飞车》这部运动励志电影以F1赛车为舞台,主要讲述了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桑尼,他曾是F1赛场上的天才车手,然而,由于三十年前在西班牙赫雷斯赛道的严重事故,他不得不黯然退役,从此成为了一名在各类耐力赛中漂泊无依的失意车手。他的前队友鲁本,由哈维尔·巴登扮演,现正管理着濒临破产的“极速巅峰”车队。为了拯救车队并阻止其被收购,他成功地说服了桑尼复出,让他担任二号车手。桑尼将与年轻新星乔舒亚搭档,携手向分站冠军发起挑战。

影片力图打破常规电影模式,并未在起初便详细描述桑尼三十年前遭遇的悲剧事件,亦未详细描绘他随后的三十年生活状况,而是直接聚焦于他重返赛场的瞬间。导演刻意将人物过往经历消解,巧妙地融入故事的细微之处,旨在借此营造悬疑氛围。观众不断期待着桑尼那段被尘封的往事得以揭晓,然而却总是遭遇故事的拖延。然而,这种方法的尝试最终是无效的。实际上,该影片的叙事手法并未跳出传统类型片的固有模式。尽管桑尼从三十年前的意外中奇迹般生还,但这次事故也导致他全身多处骨折,继续赛车对他来说意味着生命危险。带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痛,他离开了赛道。然而,三十年后,正是对赛车的纯粹热爱让他再次重返赛场。桑尼离场的情节显得陈腐,而他重返赛场的理由也模糊不清,笼罩在一片神秘的面纱之下。悬念高悬,却因缺少可靠的理由支撑和创新的背景设计,导致整个叙事如同失控的赛车,滑向了无效的结局。

与传统的英雄成长故事迥异,影片的主角桑尼甫一出现,便凭借一场令人信服的胜利彰显了他不朽的“神性”。从那时起,他在电影中的视角始终居高临下,洞察力远超他人,对事物的理解也比旁人更为透彻。他所做出的每一项决策,事后都得到了验证,那些质疑的声音最终都在胜利的浪潮中被彻底淹没。乔舒亚这位年轻车手的焦虑与急躁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桑尼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他故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潇洒自如、善解人意、重情重义的理想化身。他的沉默寡言、独断专行的个性反而成了他的魅力所在,除了这一点,他似乎没有其他性格上的瑕疵,更没有性格转变的迹象——在经典叙事中,那种能够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人物弧光”在这里完全消失不见。

人物弧光,指的是角色在历经故事的坎坷与挑战的过程中,其内心、情感以及道德观念所展现出的深刻变化轨迹。这种挣扎与蜕变,使得角色得以摆脱“工具人”的束缚,变得更加立体、丰满,易于感知。而《F1:狂飙飞车》对此的摒弃,恰恰体现了布拉德·皮特个人明星神话在角色叙事上的绝对胜利。61岁的皮特身着牛仔夹克踏入维修站,无需再“装模作样”地演绎沧桑,岁月已经为他量身定做了最深沉的戏服。创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观众心中早已深植的“布拉德·皮特”形象,用明星的耀眼光辉掩盖了角色内在逻辑的薄弱。因此,观众在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中目睹桑尼战术神话的展现,却难以产生共鸣。桑尼在阿布扎比赛道上完成了最后一圈的冲刺,与赛车融为一体,达到了心流境界,并成功赢得了冠军。在这一刻,人物的光彩被明星的光环所掩盖,叙事的内容不过是皮特个人魅力的延伸。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电影制作方愈发倾向于追求引人注目的元素,却忽略了故事本身的内涵与逻辑,结果许多电影在视觉效果和明星阵容上大肆渲染,但在叙述层面却显得空洞无物,难以激发观众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

影片虽偶尔展现赛车团队间的合作场景,但其叙事焦点早已偏向个人英雄主义的单一赞歌;实际上,F1运动是一项集尖端科技与团队精确配合于一体的复杂工程。然而,影片几乎将胜利归因于桑尼的个人才能和现场战术谋略,显著削弱了团队协作与科技要素在成功中的关键地位。技术人员们往往只是作为幕后的支撑,策略团队的存在感也仅仅局限于执行桑尼的“神谕”,而电影中所宣扬的“团队协作成就成功”,实则更像是对于桑尼英雄形象的进一步强化。

电影里的众多配角都变成了讲述故事的工具。凯特这个女性技术高管的角色,是电影试图融入现代元素的一个尝试,然而她的专业技能在桑尼的耀眼之下几乎被掩盖。更令人遗憾的是,她与桑尼突然出现的感情线,不仅未能为角色增添力量,反而加剧了刻板印象——女性的情感联系被当作界定女性的核心,而非她的专业成就。这揭示了目前好莱坞商业电影中的一种普遍困扰——它们试图通过性别元素来装饰男性主导的叙事,但却不愿意真正接受女性视角对英雄传说的剖析。

鲁本作为车队老板,他的角色主要扮演着桑尼的“召唤者”,在董事会施加压力的情境中,他不过是一个推动剧情发展的催化剂。他的个人经营理念、车队的发展愿景以及他与桑尼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都未得到充分的探讨。即便是乔舒亚这一角色,其设定也主要是为了凸显桑尼的英雄形象。至于那些作为反派出现的董事会成员,他们仅仅是起到功能性障碍的作用,形象刻板,缺乏合理的商业动机和个性的塑造。

《F1:狂飙飞车》最终化作了一个关于自身处境的象征:那些价值连城的赛车在荧幕上冲破物理法则的束缚,然而车内的角色却始终停留在故事的起点,陷入无休止的循环。当电影产业沉溺于用巨额资金打造视觉盛宴,以明星的光环取代角色的内在精神,难道不是集体驶向了一条创作力的荒漠之路吗?《F1:狂飙飞车》所警示的是,假如影片在探索人物内心世界时缺乏敢于深入的精神,那么引擎的轰鸣声最终只会变成毫无生气的回声。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2024级研究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