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代属越国地盘,为何不简称越?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2025-07-29 -

越王勾践在遭受战败后,毅然卧薪尝胆,历经艰辛,最终成功灭掉吴国,洗刷了往日的耻辱,这一传奇故事广为人知。勾践的越国地处浙江,其都城会稽现今位于绍兴市。浙江的历史中,越国的部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为何浙江没有以“越”作为简称,反而采用了“浙”这一别称呢?

浙江,别称“浙”,其首府为杭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带,坐落在长江三角洲的南部。若按照顺时针方向观察,浙江东部毗邻东海,南部与福建接壤,西部与安徽、江西相邻,北部则与上海、江苏相接。该省的陆地面积并不宽广,大约为10.55万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了6456.75万人。

浙江省的地形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主要由山地和丘陵构成,同时点缀着平原和盆地。在这些地形中,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大约占据了总面积的75%,因此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说法。浙江境内的山脉享有盛名,比如雁荡山、天目山、四明山等。省内最长的河流是钱塘江,其上游被称为新安江和富春江,全长大约588.73千米。钱塘江在古代被称为浙江或之江,浙江省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浙江与“越”字有着深厚的联系,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尤其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传奇故事,其励志色彩深入人心。在吴越争霸时期,越国的核心领土便位于浙江境内。越国在灭掉吴国之后,开始向淮河流域拓展势力,北上争霸,最终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的霸主。然而,到了战国时期,越国遭到了楚国的击败,其领土大幅缩减,仅剩下钱塘江以东的浙江部分地区。

在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在浙江地区创建了吴越国。事实上,早在公元902年,唐朝便封他为“越王”,而在朱温建立梁朝之后,他的封号又被改为“吴越王”。关于浙江(省)的历史,可以说有一半是越国的历史。这种说法确实很有道理,而且现在在浙江各地,我们仍然能够发现许多与“越”字相关的痕迹,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越剧,它美妙动听,享誉全国。

浙江之所以不以“越”作为简称,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在历史上,“越”的地域远超浙江一省。自从越国灭掉吴国并北上称霸后,其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曾北至齐鲁,东临东海,西至现今的安徽、江西大部分区域。显而易见,仅凭浙江是无法全面代表“越”的,这与湖北、湖南不能以“楚”为简称的道理相同。

越国覆灭之际,越族民众纷纷南渡,足迹遍布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百越族群在东南沿海广泛分布,闽越、殴越、南越、东越等部落星罗棋布。秦朝完成对天下的统一后,派遣了数以十万计的军队南征百越,将他们纳入帝国的版图之中。到了秦朝末年,南海郡令赵佗在岭南两广地区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越国。

总体来看,“越”的涵盖面极为广泛,《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从交趾到会稽相距约七八千里,百越族群分布其间”,这绝非仅凭浙江省所能完全体现。即便是被称为“越”的地方,广东的简称“粤”也仅仅是与“越”发音相同,并不能在文字上与之对应。至于福建,情况更是如此,其简称只能是“闽”。

有说法指出,在清末为各省设定简称的过程中,浙江省曾上报“越”作为其简称。然而,这个简称与广东省的简称“粤”发音相同,容易引起混淆,导致诸多不便。“粤”在清朝时期已被广泛采用,广东被称为粤东,广西则称作粤西。例如,太平天国起义军被清朝政府称作“粤匪”,曾国藩也曾撰写过《讨粤匪檄》。因此,浙江省最终放弃了“越”这一简称,转而采用“浙”作为其简称。

浙江省的简称“浙”源于钱塘江,古称浙江。作为该省最长的河流,钱塘江流域辽阔,覆盖面积达55058平方公里。它在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早在唐朝,钱塘江便被用作划分浙东、浙西两地的界限,设立观察使。宋朝时期,又设立了名为“两浙路”的行政区划。到了明清时期,正式设立浙江省。

顺治二年,即1645年,清朝设立福建总督一职,其职责涵盖福建和浙江两省。至1648年,该职位更名为浙闽总督,同时总督府亦由福州迁至衢州。从这一命名变化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清朝时期,“浙”字早已成为浙江的别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