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快评:盲人办卡要睁眼?如何让科技服务有温度?
近期,扬州地区一位视力受损的管先生,在一位保姆的陪伴下,来到一家通信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办理手机卡业务。由于他视力上的不便,无法完成人脸识别的验证步骤,结果只能以亲属的身份成功申请了手机卡服务。
管先生的视力受损情况十分明显,从他的身份证照片和现场情况都能看出他无法进行眨眼,然而营业厅却依然严格按照人脸识别的规定操作。当被问及是否为特殊用户提供了其他验证途径时,工作人员却表示对此并不了解。媒体调查发现,当地营业厅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做法各异:位于涉事营业厅附近的一家同品牌营业厅表示,可以采取“出示证件、拍照存档”的方式,无需进行人脸识别。
这充分表明,并非技术无法实现、服务不够细致,而是人们的认知局限,机械化的执行方式剥夺了特定群体自主享受基础服务的权利。这引发了我们深思,在人脸识别等数字化应用场合,对于特殊群体,我们该如何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指南,如何确保他们不会受到忽视。
实际上,那些遭受面部烧伤的病患以及患有面瘫的人士,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上遭遇了不少挑战。根据即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的身份验证手段”,并将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考虑进了技术应用的安全规范之中。该法规的颁布,为维护特殊群体在数字领域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科技进步的初衷在于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愉悦,既要不断追求高效率,亦需对那些处于弱势群体的人们展现出一份关爱与温情。为有效缓解特殊群体在数字化服务领域所面临的难题,相关企业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中,全面关照特殊群体的具体需求;此外,还需强化员工培训,显著提高他们对特殊群体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保障特殊群体能够公平、全面、方便地融入社会生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打造一个更加包容的数字世界,使科技服务充满温情,为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增添更多的人文关怀与便利。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