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盲人睁眼刷脸?于情于理于法皆不容
近期,在江苏扬州,一位名叫管先生的盲人在某通讯运营商的营业厅尝试办理手机卡,却因无法通过刷脸识别验证而感到无奈。最终,他不得不以亲属的身份申请了手机卡。管先生向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反映,尽管他的视力障碍显而易见,但营业厅却以“相关规定”为借口,坚持要求他完成刷脸验证程序。(信息来源于5月13日的人民网)
科技进步理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而不应成为某些群体融入社会的障碍。然而,近期在江苏,一位名叫管先生的盲人,尽管手持身份证和残疾证,却因无法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而无法使用通讯服务,这一情况令人痛心。这一事件不仅令人感到心酸,同时也向相关部门无声地提出了质疑:难道在技术面前,对于特殊群体的处理程序竟然比盲道还要难以逾越吗?
实际上,这样的案例并非孤立。之前已有报道指出,有些老年人由于不懂得如何操作智能手机扫码,因而无法乘坐公交车;此外,一些医院将挂号和缴费流程完全线上化、智能化,使得对这些电子设备操作不熟悉的老人感到十分困惑。深入分析这些情况,从情感、道理和法律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容忽视的。
情理难容,技术难道真的比人心更加盲目?在盲人办理业务时遇到的难题面前,营业员却以“规定”作为借口,却故意忽略了“肉眼所能直接观察到的真相”。同一运营商,仅相隔数百米的营业厅却能专为特殊群体设立便捷通道,这表明技术并非真的无解,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医院为那些指纹无法识别的老人准备了印泥,银行则为视障人士配备了语音验证系统,然而,如果服务人员的目光只聚焦于屏幕上的代码,而忽视了面前真实存在的个体,那么技术就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残疾”。
道理上难以接受:为何替代措施总是来得太晚?即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非必要不使用人脸识别”,然而,如果这项政策的良好意图在“最后一公里”受阻,那么它最终只能沦为空谈。工作人员的回应“不清楚其他验证方式”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某些企业在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不足。指纹验证、声纹识别、人工审核等替代手段一直存在,所欠缺的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深入考量。随着城市中智慧设施的普及,切勿让某一特定群体沦为数字化的孤立存在。
法律不容:无障碍并非可选项,而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现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以及即将推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均已将保障残疾人权益从单纯的道德倡导提升到了法律层面的义务。允许盲人利用他人身份办理卡片,表面上看似一种变通,实则迫使特殊群体在规定的缝隙中违法求存。法规明确指出,在处理残疾人信息时必须坚守无障碍原则,然而,若运营商仍以技术为由敷衍了事,这不仅是服务上的缺失,更是对法治精神的严重忽视。
技术或许显得冷漠,然而服务绝不能如此。针对我国1700万视障人士,盲人“睁眼刷脸”事件不能仅被视为一则奇闻异事,它更应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契机。我们应当减少将技术作为借口,更多地从特殊群体的视角出发,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确保技术能够惠及每一个人,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正、包容的社会氛围。城市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应当确保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以尊严和舒适的方式融入这个时代,这样的做法才是技术进步应当秉持的正面态度,也是其最具有感染力的体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