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猪?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猪究竟呈现出何种表情?恐怕大多数人最初的印象,便是那些被圈养的肥猪模样。在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的鞠彩萍教授眼中,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导致在人类圈养猪的千年历史中,猪一方面为人类奉献了其全部的身躯,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变成了一个极其负面的文化象征,时至今日,人们仍将其用作侮辱他人的言辞。
猪最早被当成宝,有六畜兴旺的丰收寓意
鞠彩萍指出,我国农耕文化中流传着“猪粮稳国”的谚语,其中猪象征着肉类,而粮则代表着素食。
从文字的字形上可以明显看出古人对猪的看重,家字的甲骨文形态便是“房下卧一头猪”,常言道“无猪不成家”,这里的“豕”即指猪。古时的豪门,其意即为养猪的大户。在先秦时期,人们通常将猪称作“豕”或“彘”,而小猪则被称为“豚”。唯有《左传》中出现过一次“猪”字。直至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问世后,提及“猪”的篇章逐渐增多,而其他相关字词的使用则相对减少。
在古老的神话故事中,猪以其神力助人类抵御洪水之灾,发现珍贵的谷物种子,并且还能协助耕作、寻觅火种。在古人心目中,猪堪称宝物,每一部分都派得上用场,因此它被赋予了象征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成语里猪的数量少、使用频率低、负面多
鞠彩萍提到,最早提及猪的成语源自《论语》中的一个故事:孔子对鲁国一位擅权者颇感厌恶。这位执政者为了邀请孔子拜访,特意送了他一头小猪。按照当时的礼仪,孔子需要回赠礼物,但他选择在执政者不在家时前往,从而产生了“赠豚失计”这一成语。
鞠彩萍提到,《汉语大词典》收录的与猪相关的成语约有二十余条,其中包括“豕突狼奔”用以描绘慌乱中四处逃窜的情景、“泥猪疥狗”形容人外表粗俗、“狗彘不如”意指猪狗都不如、“猪头豨勇”用来形容人不顾后果地猛冲猛撞、“辽东白豕”形容人少见多怪、“豕亥鱼鲁”形容人常写错别字,以及“曾子杀猪”寓意诚信为本。
关于猪的成语数量稀少,且使用频次不高,如现今日常生活中仅能偶尔遇见诸如“豕突狼奔”、“泥猪疥狗”等成语,而“狗彘不如”这一成语更是沦为了“猪狗不如”这类侮辱性言语。在十二生肖中,猪所对应的成语数量肯定不及马、龙、虎、鸡、牛、狗等生肖,从数量上推测,其可能位于倒数第一或第二的位置。而且,这些成语中猪的形象普遍不佳,几乎全是负面的,中性形象的成语极为罕见。鞠彩萍指出,在十二生肖里,恐怕唯有鼠类能与这种情形相提并论。
歇后语、俗语、网络语里同样如此,猪难翻身了
鞠彩萍并未进行过相关数据的搜集,但她持有这样的观点:与猪相关的俗语和歇后语,数量上可能超过了猪成语,且在日常交流中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尽管如此,在12生肖中,这类俗语的数量虽不至于位列末尾,但无疑也是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这类歇后语颇为常见,诸如猪鼻子上插葱——摆出一副假象、老虎借猪——借了东西却不归还、不用酱油烧猪爪——徒劳无功、吃猪肉念经文——假装虔诚、饿汉抢猪头——争夺口福、放了血的猪——无力挣扎、肥猪闯入屠户家——自寻死路、老肥猪步入屠宰场——注定受宰……
在俗语谚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人一旦成名,猪因为肥壮而备受关注;火候足够,连猪头都能烧烂,金钱到位,公事便能顺利办理;形容人笨拙的“猪头三”;猪饿得能长肉,人困窘到可能卖掉房屋;鸡飞上树,猪拱圈,这是地震即将发生的征兆;狗和猪都不吃剩下的食物,用来形容一个人品德败坏,连猪狗都不屑一顾……
即便是在现今的网络时代,猪这一形象仍旧难以摆脱其作为负面代言人的角色:不惧怕那些如同神祇般的对手,却畏惧那些如同猪一般的同伴;所谓的“大猪蹄子”用来形容那些花心、自私且易变的男性;自称“猪猪女孩”的年轻女性,自嘲自己身材圆润、懒散且热爱美食;“猪精女孩”则是对那些既胖又丑且不安分的人的贬称;不读书的人被称为猪,而读书的人则被赋予了有文化的猪的称号。
在这些成语、谚语和网络用语中,猪通常被描绘成肥胖、丑陋、懒惰和愚蠢的象征。即便是在以标新立异为特点的网络用语中,猪的形象也未曾改变。鲜有人会尝试创造新词来为猪正名,表达其尊贵和高雅的一面。
猪不受人待见,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鞠彩萍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看重猪的经济价值,却对其加以全盘否定并加以侮辱的文化现象,既有猪自身客观上的因素,也有人们主观上的原因。她认为,重视猪的经济价值并不意味着人们喜欢它,尽管人们看重其经济价值,但对猪的形象和性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不认同。
在十二生肖中,猪的形象相较于马、龙、虎、兔等,显得较为污秽丑陋,体态肥胖圆润,四肢短小,腹部宽阔,这种形象与当前人们越来越追求的精致苗条、以修长双腿为美的审美趋势格格不入。而在性格上,猪在十二生肖中也显得较为懒散,似乎只专注于眼前的享乐,缺乏忧患意识,终日过着吃了睡、睡了吃的日子,没有其他追求,这与大众越来越重视的个性自由和活泼开朗的心态并不协调。尤其是那猪行动迟缓,显得格外笨拙,这更加深了自己在成为反面典型道路上的步伐。
人类具有极强的联想能力。在十二生肖中,诸如马、牛等动物,除了能提供食物,还能承担运输、耕作等重任,因此衍生出许多以马、牛为象征的词语,用以形容其勤劳与忠诚。相较之下,猪除了提供肉食,似乎别无他用,这使得人们对猪的印象始终局限于污秽的猪圈和血腥的屠宰场景,难以联想到任何积极的词汇。
鞠彩萍指出,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心理,那就是越难以获得的,越渴望拥有;越习以为常的,越容易忽视。在农耕时代,房屋前后养猪的景象司空见惯,以至于人们对其熟视无睹。加之猪单一的形象和性格,使得人们对它的评价往往带有负面色彩。如今,社会主流对猪的认知已经形成定势,猪的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人们不喜的特质。猪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它无私奉献,然而,由于自身形象和性格的局限性,至今仍遭受着人们的指责。
猪的表情包成为猪的传统形象颠覆者
阳光、开朗、活泼 又带点古灵精怪
在元旦佳节,鞠彩萍的女儿向母亲发送了一个寓意吉祥的金猪表情包,那个小猪形象呆萌可爱,嘴角上扬,洋溢着欢快的笑容,让人一见之下,不禁感叹猪儿真是十分可爱,忍不住想要上前抚摸一下。
鞠彩萍指出,表情包这一创意最初源自日本人的设计,其造型既生动又含蓄,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所以它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浏览着现有的猪表情包,她发现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采用拟人化手法塑造的猪形象,比如单个或多个猪,它们展现出类似人类的表情,并摆出各种滑稽的姿势;另一类则是直接借鉴自动画片中的人物,其中最常见的是《小猪佩奇》中的佩奇一家、《麦兜》中的小猪麦兜及其母亲,以及《猪猪侠》中一众猪小子的形象。
鞠彩萍认为,在这些表情包中,猪的形象无一不是充满阳光、乐观、活泼,还略带几分顽皮,与传统观念中的猪的形象截然不同,简直是对传统猪形象的彻底颠覆。传统观念中的愚钝,在表情包中呈现为憨态可掬;传统观念中的懒惰,在表情包中转化为悠闲自在;传统观念中的终日饮食,在表情包中展现为胸怀宽广;传统观念中的丑恶面容,在表情包中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可爱撒娇。
观察现在的情况,我们发现表情包竟然意外地成为了猪形象的挽救者,将猪在传统观念中的负面特征,毫无缝隙地转变为了积极的优点,亦或是令人瞩目的亮点。如今,当有人向你发送猪的表情时,这或许是在戏谑你如同猪一般“无忧无虑”,又或许是在夸赞你生活得无拘无束。因此,鞠彩萍认为,借助猪年期间猪形象的表情包大规模传播,或许能够使公众对猪这一动物的文化心理印象产生一定的动摇。
鞠彩萍指出,表情包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文字的符号,它将文字还原为图画这一原始形态。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审美选择,它对既定的形象进行了解构。这种反传统的文化趋势,被巧妙地体现在猪的形象上,从而为猪正名,使其不再是单纯的负面形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