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第一个老板教会我的职场观,你知道是什么吗?
大学毕业后,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固执地渴望寻得一份编辑或策划类职位。由于缺乏相关背景,起初遭遇了不少挫折。某日,我收到了一份来自杂志社的编辑职位面试邀请,对此我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精心打扮,力求以一个女性的形象示人。
办公室位置相隔甚远,必须乘坐园区内的高尔夫球车才能抵达。车辆停靠在宛如城堡的白色大楼前,一位梳理着光亮发型、穿着10厘米细高跟的时尚女孩,面容冷漠如同扑克牌,引领我进入大楼。我跟随其后,心中暗想,糟糕糟糕,尽管我已尽力,却依旧显得笨拙,就像是个市场里的普通大妈。
面试官的模样宛如一尊弥勒佛,坐在办公桌后,面容模糊难辨,原因是他戴着一副墨镜。我紧张地完成了自我介绍,随后他抛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他最后反问,既然你毫无经验,又如何能让我信服你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我迅速从包中取出几篇自己平日所写的小文章,解释道,虽然我目前仅有的便是这份热爱,但我学习能力强,并且对于各种工作都抱有极大的热情。
尽管口头上言辞犀利,如同批驳那些负心汉,内心实则已生退意。屋内气氛压抑至极,名为“弥勒”的人接过我递过去的几页纸翻阅片刻,称赞道:“颇具几分灵气,不妨先来我们部门担任行政助理。”他伸出他那圆润的手与我轻轻一握,口中道:“欢迎加入。”然而,紧接着的一句话几乎让我瞬间脸色煞白——“只是你今天的装扮确实太过土气!怎么会如此之土!””就这样,我成为了“弥勒”团队的底层小兵。
袁姓的弥勒在我们办公室里享有盛名,大家尊称他为老袁,我亦随众唤他老袁。某日,他瞪大眼睛斥责道:“没规矩!应叫袁总!”此言一出,我顿时惊慌失措。后来我才了解到,老袁曾是知名大厂的营销精英,其案例甚至被收录进新加坡的营销教材。之后,他转行投身商业零售领域,创办了相关杂志。他阅历丰富,颇有文化底蕴,热衷于挥毫泼墨,自视甚高。
不能仅将老袁视为一个爱炫耀的人。实际上,他那股威严的气息不过半个月便烟消云散。尽管他在工作中言辞犀利,对专业要求严格,但日常生活中他却总爱讲些笑话。比如,当被人邀请吃饭喝酒时,他会当众抱怨自己受“妻管严”之苦,已多年剥夺了娱乐的权利;出差归来,会给失恋的男同事带来写有“蛋疼”字样的礼物;为了催促服务员快点上菜,他每次都会假装赶飞机的样子。
数月之后,我着手处理即将发布的文稿,其内容之丰富让我感到震惊。老袁只是草草地给我浏览了卷首语,我便对其中某句话提出了修改要求。我多次前往他的办公室,耐心地劝说他,这让他非常生气,甚至大声斥责:“混蛋!这简直要了我的命!”翌日,他把我叫到办公室,表示经过思考,他认为我的修改意见是合理的,于是按照我的建议进行了修改。
此事过后,他对我给予了许多指导,尽管如此,他仍不时地斥责我“固执且愚钝”。在编辑部里,有几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我们曾犯下诸多错误,袁老私下里对我们严厉批评,不留情面。然而,当他在老板们面前时,却总是力挺我们。他认为年轻人犯错在所难免,但若同一错误犯两次,那就无法宽恕。他的行事方式便是赋予你们职责与自主权,让你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尽情施展,无论是大事小事都尽量独立作出判断,“即便遇到再大的挑战,也有我来承担”。
那是我人生中的首个职业经历。我的上司外貌与黑帮老大相似,行事作风带有浓厚的江湖气息,但内心实则宽广豁达。因此,我们部门的氛围十分融洽,工作热情高涨。我们团队总是充满活力地共同策划各项事务,并且成果斐然。时光荏苒,十几年过去了,昔日的同事们依旧保持着深厚的友谊。那时的我,并非是那个在磨盘上疲惫劳作的工人,更像是一只刚刚走出围栏、踏入草原的幼牛,眼前是一片无限广阔的天地,成长的速度也格外迅速。
历经多份职业变迁,我始终秉持着这样的态度面对职场:我们因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而汇聚一堂,应当团结协作,保持开放与自由。这种态度是老袁为我树立的职场榜样。这也使得我在多年时间里都无法理解,为何在某些地方,上司与下属之间总是相互对抗,玩起零和游戏,明明我们都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理应成为彼此的伙伴。
从二十多岁起,普通人的人生中约有四十年的时间是在职场度过的。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生存的利益,更是通往成功的途径,职场如同战场。直到后来我才逐渐领悟,领导和员工之间是应该携手共进,还是相互竞争,这往往取决于体系的设计,并非仅凭职场人的美好愿望就能扭转乾坤。然而,我依然怀揣着一份天真,期盼像老袁这样的领导能更多一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