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混沌未开,四大怪现象竟提前搅局

2025-08-11 -

如果有人梳理当下热门词汇,“元宇宙”肯定会占有一席之地。这个概念诞生于198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在2021年迅速走红。它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未来虚拟世界的无尽遐想,还在文娱游戏、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等领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潮。

值得警惕的是,想象中的元宇宙还没有到来,各种打着元宇宙旗号的炒作出现了,各种打着元宇宙旗号的泡沫出现了,各种打着元宇宙旗号的骗局出现了,“火”中取“利”催生出了这一领域的四大怪现象。

怪现象之一:

元宇宙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日前,某白酒企业打算“构建属于酱香系列酒的醉美‘元宇宙’”,这一行为引发了热议 。白酒和元宇宙有什么关联呢 ?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同时出现 ,使得网友们大声呼喊,感觉十分魔幻 。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梳理后发现,在白酒之前,一批看似与元宇宙毫无关联的企业就已涉足其中,比如知名连锁奶茶企业发行了限量元宇宙NFT盲盒,家居橱柜企业成立了元宇宙专项组,零售项目打算构建元宇宙品牌和营销场景,城市景观设计论坛取名为“元宇宙,园未来”,诸如此类 。

潮来时大家一起涌上去,退潮后才知道谁没穿衣服游泳。上海商标品牌协会副会长林海涵表示,商标申请等情况正是当下“万物皆可元宇宙”的体现,一些明显是蹭概念的行为难以持久。就像商标一样,只注册却不使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经过使用并且被市场和消费者熟知才会有价值。

企查查数据表明,在最近的一年里,我国企业申请“元宇宙”商标的数量已超过1万件,涉及的公司有1500多家,这些公司分布在各行各业。详细来说,科技文娱、企业服务类企业是申请的主力军,零售、汽车、教育、物联网、心理咨询企业也紧跟其后。除去其中部分企业所处行业确实和元宇宙有关联外,大多数企业“硬蹭”的迹象十分明显 。

其中,申请元宇宙商标数量最多的是一家商贸公司,该公司80%的商标都与元宇宙相关,其涉及的品类多种多样,比如普拉达元宇宙、路易威登元宇宙、雷克萨斯元宇宙、肯德基元宇宙、饿了么元宇宙、十万个冷笑话元宇宙、海底捞元宇宙等等 。

怪现象之二:

轻技术重想象,旧东西套新包装

一家顶级科技公司负责人指出,在元宇宙领域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即技术没有革新,产品也没什么变化,只是换了个称呼,他还说道,可能他们比较“土”,别人都自称元宇宙了,他们仍称虚拟现实 。

记者注意到,有企业要打造“元宇宙的空间体验场景”,这实际上就是文旅行业早已流行多年的VR展馆,也就是数字景区;有企业宣称布局元宇宙,其主要动作仅仅是开发虚拟偶像;还有企业提出了“企业元宇宙”解决方案,最终结果是开发生产可视化平台。

根据天眼查的统计数据,有30多家公司通过改名的方式换上了新包装,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没有变化,然而公司名称却改成了“元宇宙科技”,改成了“元宇宙传媒”,还改成了“元宇宙商贸”。

不仅如此,有地方为了在招商方面想出新点子,也主动给园区赋予新的名号 。一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企业还是那些企业 ,主要与VR 、游戏 、人工智能等相关 ,原有的概念已经过时 ,换成元宇宙更具吸引力 。

受访人士分析认为,与以往的科技概念相比,元宇宙明显更看重概念本身,而非诞生某种颠覆性新技术。一方面,它需要虚拟现实、云计算、脑机接口、移动通信等大量基础技术升级迭代。它还需要用户体量和生态环境支撑。但另一方面,不少参与主体并不看重技术。他们仅用想象和辞藻堆砌出五光十色的未来虚拟世界。

想象这件事是容易的,改名字这种行为是轻松的,然而要实现却不存在捷径。当前元宇宙整体的发展处在初级阶段,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所需运用的技术尚处于低级层次,只有踏踏实实地突破技术瓶颈,真正的元宇宙才有可能降临。

怪现象之三:

炒概念拉股价,沾边“元宇宙”就涨

有人说,“元宇宙”如同股市里的一团火,只要上市公司与它有点关联,股价便会立刻飙升。这些企业究竟是有着长远目光的真正布局,还是只想赚快钱的资本游戏、概念炒作呢?不少业内人士也大声直呼“乱得很、看不清” 。

做任何事情都要“沾一沾”,目的只是为了让股价“飞一飞”。比如说,有一家从事艺术展陈的公司,从开始提出“元宇宙”概念到现在,仅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这家企业的股价就翻了一番。最近,这家公司更是因为表态要合作开发元宇宙虚拟建筑,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

记者留意到,一些上市公司收到了证券交易所发出的关注函,证券交易所要求这些公司说明是否存在蹭“元宇宙”热点概念的情形,不少企业在回应时都使用了尚在起步探索阶段、尚未实现销售收入等表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证券交易所多次进行关注,企业也表明了未来存在不确定性,但股价仍然保持坚挺。

用概念吸引他人注意,正是为了掩饰自身对业绩的恐慌,有的上市公司接连发布多份公告自行披露经营风险,有的连续五年净利润为负数,只是因为它们赶上了元宇宙这趟潮流,股价就能上升,这种不考虑公司业绩、仅凭借概念上涨的“做法”,让许多人都称“离谱” 。

受访专家表示,要警惕打着“元宇宙”旗号的投资泡沫,金融投资要是没有实体经济支撑,就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一旦泡沫被戳破,只怕会一片混乱 。

怪现象之四:

卖课热炒币欢,上演花式“割韭菜”

元宇宙课程总时长约2小时,却卖出360余万元高价,有人出版几本元宇宙书籍,就宣称能“把握元宇宙投资机会”“打开财富之门”,更有“空气币”“杀猪盘”等违法犯罪行为,打着元宇宙旗号大搞黑灰产……记者调查发现,当人们还在思考元宇宙是什么时,一些骗子已经嗅到“商机”,开始想方设法挥舞镰刀“割韭菜”了 。

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金融航运研究室主任刘斌表示,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年那些打着区块链名义非法炒币的“币圈”,如今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元宇宙”。

据介绍,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此后,“币圈”更新了炒币套路,他们以元宇宙投资项目等名头组织路演、直播等营销活动,实际上是在引诱受众购买游戏代币等多种形式的虚拟货币。

一个发稿中介向记者展示了付费推广的元宇宙虚拟货币项目,XX是一个元宇宙+NFT项目,该项目完全由社区拥有,是去中心化虚拟空间,具备区块链数字资产确权功能,通过双链审核币安和火币合约地址……类似内容在网上并不少见。

华东政法大学金融监管与刑事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毛玲玲解释说,虚拟货币种类繁多,每一种都存在各自的风险,有的属于“空气币”,没有任何信用基础,还能够无限复制,这等同于“杀猪盘” 。

受访人士称,概念本身没有褒贬之分,然而鼓吹概念的人存在动机,手段多种多样,但割韭菜的动机始终不变。一些投机者施展忽悠手段,鼓吹借助元宇宙能够一夜暴富,其目的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以及对财富的渴望,趁机浑水摸鱼,在“火”中取“利”。(记者董雪、王默玲、程思琪)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