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火出圈!散装江苏为何形散神不散?
缺少淮安那边的韩信支援,徐州这边的刘邦未必能战胜宿迁的项羽,这个说法很流行,还有“比赛结果最重要,朋友情谊放第二”之类的说法,这些和足球有关的网络流行语,都源自“苏超”的评论互动。从上个月10号第一场开赛开始,被称为“苏超”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关注度一直在提高。这项“普通人看、普通人玩”的“民间赛事”,在接连不断的网络用语互动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
日前,“苏超”第三轮南京队对垒无锡队的赛事,于南京五台山体育场激烈揭幕。尽管细雨绵绵,球迷们的热忱不减,活动尚未正式开始,场馆内便已人满为患,欢呼声响彻云霄。比赛甫一开始仅过1分39秒,南京队便成功将球送入对方网窝,一万多名观众在雨中兴奋地掀起人浪。
南京的“盐水鸭”以一比零的比分战胜了无锡的“水蜜桃”。现场有15669名观众到场,并且刷新了五台山体育场多年来的最高上座人数记录。
同一天下午,又一场名为“苏中德比”的赛事展开,南通队作为客队以4:0大胜泰州队,他们因此收获了三连胜,并且稳固了积分榜头名的地位。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江苏的13个设区市各派出一支队伍参赛。这13支队伍互相竞争,接连交锋,让素有“散装”特点的江苏地区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足球热潮。
“苏超”从无声无息地开始比赛到吸引整个网络界关注,仅耗时不到二十天。统计表明,第二轮联赛期间有五万九千名观众到场观赛,平均每场比赛有九千八百五十二人观看,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中甲联赛,并且接近中超联赛的水平。本周末进行的三轮联赛现场气氛更加热烈,盐城和徐州两场比赛的观众人数都超过了二万二千人。短视频平台上关于“苏超”的讨论内容观看次数已经超过了两亿。
在赛事追踪应用里,苏格兰联赛被称作焦点赛事,同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和英格兰超级联赛并置,被当作世界顶尖五个联赛之一,有人开玩笑说,德国足球甲级联赛覆盖的民众有八千四百万人,而江苏地区去年底统计的居民数是八千五百二十六万。
票价层面,“苏超”的官方定价大多为十元左右,每场比赛门票都非常抢手,在旧货市场上,单张入场券最贵时能卖出五百元。
他们又成了“段子制造者”,将各地间的较量变成笑料、短片,构成了“虚拟创作-现实体验”的循环。
每次赛事开始前,江苏各地的主要商业区都会循环播放宣传标语。南京和无锡的较量,常被称作苏A对苏B的较量。徐州和宿迁的交锋,则被戏称为“宿命对决”,因为一方是汉高祖的故乡,另一方是西楚霸王的发源地,简直仿若重演当年的楚汉争霸。
现在三场球赛都没进球的常州被人讥讽“光头”,光一次常州被称作“悬州”,光两次变成“巾州”,能光的地方所剩无几。
球迷们情绪热烈,还由于“苏格兰联赛”重新点燃了参与这项运动的乐趣,参赛的13支队伍中,既有专业运动员,也有普通工商业者、在校大学生和高中生,突出的是“只要适合就请上场”。这些队伍的能力与职业队伍相比存在显著不足,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在激烈角逐中展现了令人赞叹的表现。
苏超在球场展现热烈氛围,江苏各地方政府利用活动机会积极提升形象,策划多项新颖行动,促使足球活动与旅游行业紧密结合起来,达成了事半功倍的良好局面。
常州与扬州竞技活动开始前两天,当地政府便向扬州居民发出特别邀请:在传统端午节日期间,扬州户籍的旅客能够免费参观常州境内所有评定的优质旅游景点,同时,城内多家饭店也向扬州访客提供免费试吃当地招牌菜肴——天目湖鱼头。尽管在体育竞技方面未能取得任何积分,但端午节首日,常州接纳扬州游客数量便已突破六十万大关,由此可见,在文化旅游交流方面,常州获得了显著成功。
在镇江同宿迁进行比赛的时候,镇市的那些国家级别景区会提供给宿迁地区的居民免费进入的机会。观看比赛的人拿着入场凭证,还能以十分之九的优惠价去享用地方上的美食。
“苏超”赛事走红之际,网友们还发现了各地风土人情的内在联系,比如把扬州和镇江称作“早茶搭档”,把南通和连云港称作“海鲜盟友”,用幽默风趣的创意,描绘了城市之间的深厚情谊。
江苏省体育局的数据显示,超过18万人关注“苏超”,各地消费扶持措施有效挽留了外地观众,这证明了体育活动对促进消费的成功实践。
那么,省级或区域联赛的进步,对本地足球的成长有什么作用?体育评论员王勇表示,“苏超”迅速走红,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制造话题”的本领凸显,巧妙运用了大众对“江苏十三太保”的既有认知和记忆,达成了一次成功的深度渗透。江苏各地市彼此间配合得相当好,都懂得适当调整姿态,当地民众对此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亲近感和包容力。另外,其他省份的人们对此现象饶有兴致,持续关注。在这种环境中,网络信息的扩散和影响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种赛事,对提升城市区域足球水准作用显著。它首先广泛传播了足球文化;其次,使足球与各城市、各社区紧密联系,让人们体会足球能带来的自豪、投入、成就与快乐,领悟足球的内在吸引力。
“苏超”的火热程度并非偶然,江苏近些年致力于促进本省足球行业进步,省级机构持续扶持足球项目。2017年,《江苏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正式实施,该文件提出了2025年要达成的诸多目标,具体涵盖,建立6至7家职业足球队,创建100所足球人才培养示范机构,发展3000所足球特色教育学校,组建4000个业余足球组织,以及建设8000片足球场地等。去年11月,作为“苏超”的前身,首届江苏足球重点发展城市间的对抗赛事在南京成功举行。
真实情况是,在疫情阶段,江苏各城市前往湖北支援时各自行动,从而使得“十三太保”这个称号广为人知,“散装江苏”的戏称也传遍了全国各地。
江苏横跨长江上下,南部是吴文化,中部是江淮文化,北部是中原文化,这些文化使当地人的思想非常开放包容,而三个区域的语言差别巨大,几乎如同不同的外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人的体态是否挺拔,江苏13个地级市的GDP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其中9个在前50名里,各城市财政状况良好、产业各自独立,彼此间竞争激烈,连省会也不被特别看重,紧邻安徽的南京对全省的带动作用不大,被称作“徽京”。
这次“苏超”赛事,促使原先不易察觉的经济与文化较量,变成了公开的趣味交流,赛场竞争越激烈,赛事门票购买越踊跃,网络争论越热烈,城市旅游搜索次数越频繁,这种“高手过招”的方式,让江苏在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的基础上,达成了文化自信的显著提升,正如江苏网民所言,他们追求的不是网络流行语,而是对家乡的强烈归属感。许多人通过运用网络流行语加深了对江苏文化的理解,同时城市借助网络热度获得了新的形象,此外也体现了江苏“看似松散实则团结”的显著社会力量。
足球比赛促进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如何看待支持者将比赛结果与城市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苏超”能否在体育与旅游结合方面打造专属品牌?赛事带来的额外影响又有哪些借鉴意义?体育评论员王勇指出,成功的活动,即便属于群众体育范畴,同样可以成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质项目。只要参与广泛且具有号召力,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苏超”同样能创造丰厚的经济回报。由于足球赛事实行主客场制,观众会在不同城市间流动,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消费活跃度增强。
这种IP,当然要逐年追求卓越,不断进步并保持高度关注。倘若“梗”的流行趋势消退了,大众的兴趣也不那么浓厚了,比赛是否还会被视为关乎城市声誉的重要活动。目前“苏超”的火热,主要源于网络“造梗”的兴盛,这与足球运动本身关联不大。此外,若想借助“苏超”这类赛事来促进地方足球发展,培养更多足球后备人才,那么,前路依然十分漫长。当前参赛者的注册年纪在十六岁到四十岁之间,队伍里有很多已经结束职业踢球的选手。在这样的情形下,“苏超”要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就必须把参赛者的年龄门槛往下调整。
何时“苏超”能够回归足球本质,变成一场极具普及性、互动性和大众吸引力的赛事,其正面影响和推动作用就会更加深远,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群体关注参与。“苏超”要成为一个更持久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品牌、体育文化融合品牌,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