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7立秋这样发保证笑死你的朋友圈
立秋过后社交平台充斥着幽默内容,这种状况从“初秋的首杯奶茶”到“全额购买奶茶”的笑料能流行数年,根本原因在于年轻群体受到物质主义和社交环境的影响而失去了自主性。
2025年8月7日,一场围绕立秋的文案较量爆发,部分人用夸张方式诉苦希望获得十亿资金,另一些人则将38度高温强行解释为秋季的标志,看似在利用节气制造笑料,实则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职场人士通过自嘲来缓解压力的普遍心态——面对酷热、经济拮据和缺乏伴侣的现实,他们主要依靠幽默段子来维持社交氛围。
奶茶梗能成当代节气标配挺有意思的。
先前星巴克推出“秋季首个咖啡”那会儿,根本无人关注,一旦改成奶茶,立刻引爆整个网络,掀起跟风热潮。
上海一家茶饮公司的2024年度财务报告表明,在立秋这一天,奶茶的销量达到了平日销量的7.8倍,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冬至吃饺子、清明吃青团的销量倍数。
商家将节气宣传变成情感绑架,十几元的饮品组合硬要称作“生活仪式”,弄得现在不晒饮品照片都不好意思声称自己过了立秋节气。
看看这些文案就发现规律:哭穷要带点可爱,自黑要夹着撒娇。
谈论增肥的其实是冲动地订餐,声称北风能饱腹的随即就晒出奶茶购买记录。
早些时候还有人严肃讲解立秋应当吃西瓜“啃秋”,如今直接演变成网络趣事竞赛,连气象部门都参与其中,用“四十度的秋季适合铁板烧”来制造笑料。
归根结底,现在的人已经把节气当作社交凭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比参照历法还要活跃。
立秋段子能成为新民俗,本质上是用戏谑消解现实压力。
有人把“孤独”青蛙和描写秋分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转发,虽然清楚秋天不会真的有人送奶茶,不过参与模仿至少可以显得很活跃。
然而铺天盖地的奶茶图片中暗含矛盾:越是着力渲染某种氛围就越容易被消费风潮所裹挟,好比某些人即便手头拮据也要公布秋季第N次购买奶茶的情景,结果债务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让相关的笑话失去了趣味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