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琬婷:立志成为贵州深山里温暖人心的小太阳

2025-08-22 -

她打算利用短暂的十二个月,完成一项毕生难以忘怀的使命。谈及去支教的原因,赵琬婷表示自己自幼就怀揣着支教心愿,她和无数投身这项事业的志愿者一样,都怀有那种毅然启程前往偏僻之地,以赤诚之心培育理想,用青春汗水播撒希望的奉献精神。

自2017年开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陆续选派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贵州省普安县执行支教任务。在连续三年的时间内,共有27名成员分别被分配到普安县第一中学、东城区实验学校、青山小学、辣子树小学等总共七所教育机构工作。这些志愿者们通过亲身实践来体现“忠诚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理念,不断传承和发扬追求理想的火种,促使年轻的生命之花在深山中的教室里绚烂盛开。

赵琬婷,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第八批研支团成员,她前往偏远山区,以关爱滋养孩子们的心灵,帮助学生点亮未来的希望之光。

今年八月,赵琬婷初次踏足贵州普安,她亲眼目睹的景象与她先前构想的截然不同。她脑中勾勒的贵州,是电视里反复播放的出行不便、经济滞后之地。出发支教前,她已经着手应对所有可能遭遇的挑战。

但是崭新的教学楼、样式相同的住宅区、人声鼎沸的公共文娱场所、设备完善的社区诊所,这些地方完全感受不到穷困的气息。这种景象让她反复思考,贫困真的需要帮助吗?

东城区民族实验学校是赵琬婷从事支教活动的地点,这所学校由公安部支持建造,兼具小学和初中功能,提供九年一贯制教育,于2019年2月开始正式运营,学校规模较大,有将近两千名学生和一百二十多名教职工,它的设立是为了满足茶源街道易地搬迁居民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需求。

赵琬婷刚去学校的那天,就搬进了学校分配的单独房间,那个房间有独立的洗漱间,还有供洗澡用的设备,并且它离学校非常近。

她认为,普安实施了大范围的搬迁计划,当地学生不再需要远赴几公里外的学校就读,家门口就建立了学校。这里的学校设施与沿海地区的学校相似,教师授课全面采用了电子化手段。当地师资力量并不像预想中那样薄弱,政府推行了“教育兴州”政策,在东西部教育帮扶的推动下,这里的教育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都获得了显著提升。

从教学设施方面看,当地儿童已经无需担忧辍学,基础教育的实施已经获得充分支持。

这种转变对过去连上学都困难的山区孩子而言,是巨大的飞跃,对赵琬婷来说,这几乎无可挑剔。

短暂休息之后,赵琬婷和同伴宋佳林就踏上了“支教旅程”,根据学校的指派,她担当起7年级5班58位小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工作。

通过学习,赵琬婷了解到当地的小学和中学都以语文、数学等主科来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体育、音乐、美术等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却比较薄弱,这种现象让赵婉婷更加明确了自己参与援助教育的价值。

赵琬婷在课堂时间里全力以赴,亲身示范,让孩子们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和体育的吸引力。她教导孩子们跑步和打球,还传授他们运动中包含的人生道理,那就是持之以恒。

东城区实验小学部很多学生住在新市民居住小区,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大部分孩子都是自己走路回家,赵琬婷和学校其他老师一起,在课间操期间,教授并推广安全操,目的是增强当地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赵琬婷既负责学校的初中体育教学,又负责团委学生会的组织事务,组织过多种活动,包括“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主题的诗歌朗诵竞赛、“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的演讲竞赛、“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的演讲竞赛,以此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赵琬婷谈到,除了平日的授课与教学任务,她乐于同学生们互动,察觉到这些孩子十分淳厚。每当她提及家乡浙江舟山的海岛、沙岸及海洋,学生们便表现得极为雀跃。

“老师,海是什么样子?”

“老师,你们那里有很大很大的游乐园吗?”

“老师,我好想去你的家乡看看呀!”

“老师老师,我也想去。”

......

赵琬婷话音未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发问,这边说那边讲,话语中流露出来自山区的孩子们对沿海都市的极大憧憬。

同学们,若有空闲,老师定会带领你们欣赏舟山的景色,你们看如何?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赵琬婷来普安县前后不过3个月,她已融入到当地生活中。

她在社交平台上留言道:广阔的世界,众多的人群,都与她相连,微小的光芒,也能照亮无垠的黑夜,她未曾见识过普安往昔的教育状况,却亲眼目睹了此地当下的景象,岁月流转,她仿佛能够构思出这里日后的图景

(赵佳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